..续本文上一页种「满软妙华,持是供养世尊若塔及舍利」,「常得化生千叶莲华中,立法王前」(17) 。『离垢施女经』中,离垢施女十八问,佛答有:「作佛形像坐莲华上。又以青红黄白(四种)莲华,捣末如尘,具足擎行,供养如来,若散塔寺,……则得化生尊导前」(18)。『净信童女会』中,佛答净信童女种种问,说到「造立佛像置莲华座。……黄金严佛像,坐宝莲华座,除众生忧恼,化生诸佛前」(19)。『净信童女会』是唐代译出的,然意义与上二经相同。『超日明三昧经』,佛告见正居士说:「有四事常不离佛」,第一事是「常念如来,立佛形像」(20)。佛又为解法长者,说种种供佛所得的不同功德,末后说:「我灭度后,其有供养形像、舍利,德皆如是,稍稍顺法,因斯得度无为之道」(21)。从这几部经所说看来,当时造佛像供养的希望,是莲华化生,生 [P1293] 在佛前,也就是往生十方净土,见佛闻法。「稍稍顺法,因斯得度无为之道」,可见造像的功德,是渐渐的随顺正法,趣向佛道的方便。『华严经』说:「见有临终劝念佛,又示尊像令瞻敬,俾于佛所深归仰」;「令随忆念见如来,命终得生其净国」(22),意义也是一样的。见佛像、念佛而死后能够见佛,不会堕落,正是『净信童女会』「除众生忧恼」的意思。又说:「彼诸如来灭度已,供养舍利无厌足,悉以种种妙庄严,建立难思众塔庙。造立无等最胜形,宝藏净金为庄严,巍巍高大如山王,其数无量百千亿」(23)。这是「不坏回向」所说,于佛不坏信所起的广大供养。『入法界品』寂静音海夜神的本生说:「此妙眼女,于彼如来遗法之中,普贤菩萨劝其修补莲华座上故坏佛像,既修补已而复彩画,既彩画已复宝庄严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」(24)。『华手经』说:「菩萨若于四衢道中,多人观处,起佛塔庙,造立形像,为作念佛功德因缘」(25)。造佛像,念佛,是坚固对于佛的信心,成就发菩提心。初期大乘经所说的造像供养,主要是不退信心,往生净土见佛,不再忧虑退堕。经上所说,都是为了诱导在家众,向菩萨道而进修。『法华经』也是佛塔与佛像并重(26)。塔寺的大乘佛教,塔寺住的菩萨比丘,是摄化一般信众,「异方便」的推行者。佛像的尊重供养,也是舍利塔那样的,引起了神奇感应的传说。如『华手经』说:「集坚实世尊,形像在诸塔,随众生所乐,微笑现光明。大光普照已,还入于本处。若入顶相中,自知受佛记;若光从口入,知受缘觉乘;光若从脐入,自知受声闻:彼世尊形像,有是神通力 [P1294] 」(27)!佛像能放光,依光明的还入处,知道自己在佛法中的成就,这与佛的舍利,随人所见的光色不定,而知自己的休咎一样。『无极宝三昧经』说:「见佛像者为作礼,佛道威神岂在像中?虽不在像中,亦不离于像」(28);也确认佛像有感应的神德。摄化众生,成就信心的「异方便」,对大乘佛教的开展,影响力极大,引起神秘的信仰也极深!
佛像,起初是安立在佛塔中的,如说:「或见塔中立佛像」;「形像在诸塔」(29)。佛像与佛塔,都是象征佛的,作为信仰的对象,佛像与佛塔的作用是相同的。佛像流行,引起念佛色相的观行,出现了念佛三昧的法门。「般舟三昧」,通于念一切佛,而着重于念阿弥陀佛,在本书「净土法门」中,已经说过了。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六上)说:
「菩萨复有四事,疾得是三昧,何等为四?一者、作佛形像,若作画,用是三昧故。二者、用是三昧故,持好匹素,令人写是三昧。三者、教自贡高人,内佛道中。四者、当护佛法」(30)。
修般舟三昧而求速疾成就的,经说有四种四法;上文所引的,是第四种四法。「用是三昧故」──为了要修成这三昧,所以要造佛像或画像,写『般舟三昧经』。般舟三昧是观佛的三昧;造佛像,是为了谛观佛像的相好。凡是观佛相不成的,可以观佛像的相,然后去修习。如『观佛三昧海经』说:「应当入塔,观像眉间,一日至三日,合掌啼泣,一心谛观」(31)。依『般舟三昧 [P1295] 经』,修般舟三昧,是通于在家、出家四众的。比丘观佛像的,是塔寺比丘(可以入塔观佛)。『贤劫三昧经』说「了诸法本三昧」,这是一切佛所曾经修习的,经说贤劫千佛的名字。说到「疾逮斯定」的四种四事,第四种四事是:「一曰:作佛形像坐莲华上,若模画壁、缯、!5貚、布上,使端正好,令众欢喜,由得道福。二曰:取是经卷,书着竹帛,若长妙素,令其文字上下齐正」。三、诵习通利,四、为人说法(32)。前二事,与『般舟三昧经』相合。元魏月婆首那所译的『摩诃迦叶会』,说到释尊的本生:「有一比丘,于白!5貚上画如来像,众彩庄严」。大精进菩萨童子,见了佛像,发心出家。「持画!5貚像,入于深山寂静无人禽兽之间,开现画像,取草为坐,在画像前结跏趺坐」。「观此画像,不异如来」(但名空寂,无二无别)。「以此智慧,悉见十方阿僧祇佛,闻佛说法」。然后回到村落中,为大众说法(33)。这也是念佛三昧,但是重智的,在阿兰若修习。译出的时代迟一些,与初期塔寺比丘所修,观佛相好的三昧,略有不同。
依佛塔、佛像──佛而称名忆念,或观想以外,信增上菩萨修忏悔、随喜、劝请──「三品法门」,如本书「忏悔法门」,『普贤行愿品』所说。这是依佛而修习的,所以说:「应于诸佛所,忏悔、劝请、随喜回向」(34)。「菩萨礼佛有三品:一者、悔过品;二者、随喜回向品;三者、劝请诸佛品」(35)。这是重信的「易行道」,也是培养信心,引入重悲智的「难行道」的方便。如『十住毗婆沙论』说:「是菩萨以忏悔、劝请、随喜回向故,福力转增,心调柔软。……希有 [P1296] 难事,亦能信受」。「福德力转增,心亦益柔软,即信佛功德,及菩萨大行」。「苦恼诸众生,无是深净法,于此生愍伤,而发深悲心」;随悲心而起布施波罗蜜等(36)。龙树的时代,这一法门是在家、出家所共修的。『智度论』说:「菩萨法,昼三时、夜三时,常行三事」──忏悔、随喜、劝请(37)。日三时、夜三时──一天六次的修习,在家菩萨如有家室事业的,似乎不太可能!『华手经』说:「菩萨若在居家,受持五戒,常日一食,依于塔庙,广学多闻,通达诸论,亦应亲近诸善知识善能教化是(念佛)三昧者」(38)。修近于出家戒行的在家菩萨,依寺院而住(在声闻佛教中,是近住弟子),是可以一日六时修行的。约出家菩萨,这是塔寺菩萨,如『宝行王正论』所说(39)。
智增上菩萨,如「原始般若」所说,是阿兰若比丘所修的「诸法无受三昧」。作为菩萨般若波罗蜜而发展起来,是重慧的「般若法门」。如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八下、五六九上)说:
「若菩萨具足观空,本已生心──但观空而不证空,我当学空,今是学时,非是证时。不深摄心系于缘中」。 「若菩萨生如是心:我不应舍一切众生,应当度之。即入空三昧解脱门,无相、无作三昧解脱门。是时,菩萨不中道证实际,何以故?是菩萨为方便所护故」。 [P1297]
菩萨的般若空慧,是空、无相、无作三三昧。菩萨出发于救度一切众生的悲愿,所以观空而能够不证空。也要「不深摄心系于缘中」,不能过分的摄心而入深定,因为如定力偏胜,会证入实际而退为二乘的。菩萨的深慧,要悲愿来助成,到第七「等定慧地」,悲心深切,定与慧均等,才能「得无生忍」(40)。无生法是涅槃异名,通达而不证入,所以称为「忍」。『般若经』所说的出家菩萨,有住阿兰若的,也有住近聚落处的。依经上的意思,住在那里都是可以的,离二乘心及烦恼,是真远离。不离二乘心的,住在阿兰若处,还不如聚落住而能离二乘心呢(41)。这是「般若法门」,不重阿兰若住而深修禅定的明证。初期大乘经的开展,显然的有重定与重慧的两大流。「文殊法门」也是重慧的,如『诸法无行经』所举的本生说:「有比丘法师,行菩萨道,名曰胜意。其胜意比丘,护持禁戒,得四禅、四无色定,行十二头陀,……赞叹远众乐独行者」。「有菩萨比丘,名曰喜根,时为法师。质直端正,不坏威仪,不舍世法。……不称赞少欲知足、细行独处,但教众人诸法实相」(42)。胜意比丘是重定、重独住的,喜根是重慧而不重头陀、阿兰若行的:『诸法无行经』所推重的,正是重慧的喜根比丘。智增上的菩萨,重于慧悟,深观法性。为了摄化众生,利他的宏法方面,是读、诵、为他解说(写经与供养,适合于信心多的人),起初也有在家菩萨协助主持。在究明法义方面,有法门的类集,如『宝髻菩萨经』、『持世经』、『无尽意菩萨经』等。类集的「慧」中,有七善巧、八善巧、九善巧等。以上,都是重于闻思 [P1298] 慧的;依闻思而趣修的,有法义的总持,如四十二字门,八字门,十六字门等。称为「句」的,有门句、印句、金刚句等。这些,都如上一章「大乘慧学」所说。大乘智增上的主流,可说是通于塔寺比丘与阿兰若比丘,而更重于寺塔住的。住阿兰若处的,不免有专修禅定的倾向,如上一章「大乘定学」所说。定与慧,都是佛法的要行。从前,「尊者时毗罗,偏称赞慧;尊者寠沙伐摩,偏称赞灭定」,二人被毗婆沙师评论为:「于文无益,于义无益」(43)。然而大乘「般若法门」,正是特赞般若(慧)的;得无生法忍以前,不许入灭定的。大德法救说:菩萨「欲广修般罗若故,于灭尽定心不乐入,勿令般若有断有碍」(44),与「般若法门」的意趣相符。大乘智增上法门,本是以「诸法无受三昧」为「般若波罗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