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蜜」,般若与三昧不二的,但在发展中,世间事总不免相对的分化:重定的偏于阿兰若处的专修,重慧的流为义理的论究。

  

  

  注【122-001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八(大正二五‧三四二中)。

  注【122-002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四一(大正二五‧三五八中)。

  注【122-003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九(大正二五‧三四五上──中、三四六下)。

  注【122-004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五七(大正二五‧四六五下)。

  注【122-005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四(大正一0‧七0上──七二上)。

  注【122-006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一『弥勒菩萨所问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二九下──六三一中)。 [P1299]

  注【122-007】『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』(大正一二‧一八九上)。

  注【122-008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八(大正二五‧三三九下──三四0上)。

  注【122-009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二九(大正二五‧二七一中)。

  注【122-010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七(大正九‧五六下以下)。

  注【122-011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六八(大正一0‧三六六下──三六七中)。

  注【122-012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四下)。

  注【122-013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一(大正九‧八下、九上)。

  注【122-014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四(大正九‧三一中)。

  注【122-015】『阿阇世王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四0五上──中)。『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四二七上─ ─中)。

  注【122-016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五七(大正二五‧四六五下)。

  注【122-017】『须摩提菩萨经』(大正一二‧七六下)。

  注【122-018】『离垢施女经』(大正一二‧九五上)。

  注【122-019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一『净信童女会』(大正一一‧六二五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22-020】『超日明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五三六中)。

  注【122-021】『超日明三昧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五四五中)。 [P1300]

  注【122-022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五(大正一0‧七六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22-023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二四(大正一0‧一二八下──一二九上)。

  注【122-024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0(大正一0‧三八二上)。

  注【122-025】『华手经』卷九(大正一六‧一九三中)。

  注【122-026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一(大正九‧八下──九上)。

  注【122-027】『华手经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一八六中)。

  注【122-028】『无极宝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五一二上)。

  注【122-029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八0(大正一0‧四四三中)。『华手经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一八六中)。

  注【122-030】『般舟三昧经』(大正一三‧八九九下)。『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』卷二(大正一三‧八七七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22-031】『观佛三昧海经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六五五中)。

  注【122-032】『贤劫三昧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六下──七上)。

  注【122-033】『大宝积经』卷八九『摩诃迦叶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二下──五一四上)。

  注【122-034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五上)。

  注【122-035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六一(大正二五‧四九五中)。

  注【122-036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六(大正二六‧四九中)。

  注【122-037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一0上)。 [P1301]

  注【122-038】『华手经』卷一0(大正一六‧二0六上)。

  注【122-039】『宝行王正论』「出家正行品」(大正三二‧五0四中)。

  注【122-040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七中)。

  注【122-041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七一上)。

  注【122-042】『诸法无行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七五九上──中)。『诸法本无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七七一下──七七二上)。

  注【122-043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四三(大正二七‧七三四下)。

  注【122-044】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一五三(大正二七‧七八0上)。

  

  

  

  第三节 初期大乘的集出者

  第一项 大法的传出与声闻教团

  初期大乘经,事实上是没有「集出」的。集──结集sam!gi^ti的原语,是合诵、等诵的意思。对于流传的佛法,经过大众的共同审定,公认为是佛法,称为结集。从初期大乘经所见到的,只是传出而没有集出;在流传中,受到信受者的尊重而保存下来的。可以这样说,初期大乘经,没有同时多数人的共同审定,却经过了先后无数人的探究与发展。 [P1302]

  

  初期大乘经,决不是离开传统的部派佛教,由不僧不俗的第三集团所阐扬出来。起初是从部派佛教中,倾向于佛德、菩萨行的少数比丘,或重信,或重智,或重悲,多方面传出,渐渐的广大起来。表示这一意义的,是声闻比丘说大乘法。如「原始般若」,须菩提Subhu^ti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,可解说为:阿兰若aran!ya行者以所修得的「诸法无受三昧」,作为「般若波罗蜜」而传布出来。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九(大正八‧五七八中)说:

  

   「若人以是小乘法,教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得阿罗汉证,……是福虽多,不如声闻人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,乃至一日,其福甚多」!

  

  佛劝「声闻人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」,说破了般若波罗蜜从声闻传出的事实。与『般若经』说相同的,如『富楼那会』说:「世尊!我从今日,示教利喜诸菩萨众,令住佛法」(1)。『华手经』中,舍利弗S/a^riputra也说:「世尊!我从今已(日?),有所说法,先应开演是菩萨乘」;「若声闻人,能令菩萨住深法藏诸波罗蜜,亦是菩萨善知识也,应当亲近供养恭敬」(2)。『富楼那会』与『华手经』,声闻弟子说大乘法,也可以解说为:大乘的诱化声闻,使声闻人学习菩萨法,但这两部经所传的「本生」,充分说明了声闻说大乘的意义。如『华手经』说:过去,普守佛灭后,「正法住世满四千岁,法欲灭时,有一比丘,名曰妙智,利根聪达,多闻智慧。 ……长者有子,名曰利意,……妙智比丘即时为说菩萨之法。……于后妙智往诣其舍,教化利意 [P1303] 父母眷属,皆令志求无上菩提。……妙智比丘即于彼身而般涅槃」(3)。妙智比丘是以声闻身而入涅槃的阿罗汉,自己是声闻弟子,却为长者子利意,及他的眷属说菩萨法,使他们发大菩提心。这是正法将灭的时代,不正表示了佛灭五百年,正法将灭,声闻弟子说菩萨法那个事实吗?『妙法莲华经』卷四(大正九‧二七中──下)说:

  

   「佛告诸比丘: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不!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。……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,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,护持助宣佛之正法。……具足菩萨神通之力,随其寿命,常修梵行。彼佛世人,咸皆谓之实是声闻。而富楼那以斯方便,饶益无量百千众生;又化无量阿僧祇人,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

  

  妙智比丘是修声闻道,证阿罗汉果的比丘,怎么能说大乘法呢?在教理上,这是很难解说的。『法华经』给予解说,如富楼那Pura^n!a能说菩萨法,这是菩萨而方便示现为阿罗汉的。这一解说,是信仰的,但声闻传菩萨法,人间确有这样的事实。陀摩尸利比丘事,说得更具体了,如『大宝积经』卷七八『富楼那会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五下──四四七下)说:

  

  (一)「弥楼揵驮佛灭后。……是佛出于五浊恶世,如我今也。……百岁之后,……国王唯有一子,名陀摩尸利。……即诣比丘(处),剃除须发,着袈裟,受戒。……独入山林幽远之处,精诚一心,欲求深法。……陀摩尸利比丘,于诸法中得智慧眼。……还至本国, [P1304] 到父母所,为说清净应空、应离诸深妙经。……八万四千人,……出家之后,皆号陀摩尸利语诸比丘众。……陀摩尸利比丘,人皆谓得阿罗汉道,非是菩萨」。

  

  (二)「陀摩尸利比丘临命终时,愿还生此阎浮提内,即得随愿生在王家,名为得念。于弥楼揵驮佛后第三百岁法中出家,……以得陀罗尼力故,先未闻经,能为众生敷衍广说,不说前身曾所说者。富楼那!时诸陀摩尸利比丘众中,深智明利厚善根者,闻得念所说诸经,心皆随喜,信受恭敬,供养守护得念比丘。其中比丘无有威德钝根者,顽钝暗塞薄善根者,闻得念比丘所说新法,不信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