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蜜」,般若與叁昧不二的,但在發展中,世間事總不免相對的分化:重定的偏于阿蘭若處的專修,重慧的流爲義理的論究。

  

  

  注【122-001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八(大正二五‧叁四二中)。

  注【122-002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一(大正二五‧叁五八中)。

  注【122-003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九(大正二五‧叁四五上──中、叁四六下)。

  注【122-004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五七(大正二五‧四六五下)。

  注【122-00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四(大正一0‧七0上──七二上)。

  注【122-006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一『彌勒菩薩所問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二九下──六叁一中)。 [P1299]

  注【122-007】『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八九上)。

  注【122-008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八(大正二五‧叁叁九下──叁四0上)。

  注【122-009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二九(大正二五‧二七一中)。

  注【122-010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七(大正九‧五六下以下)。

  注【122-01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八(大正一0‧叁六六下──叁六七中)。

  注【122-012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四下)。

  注【122-013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一(大正九‧八下、九上)。

  注【122-014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叁一中)。

  注【122-015】『阿阇世王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四0五上──中)。『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四二七上─ ─中)。

  注【122-016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五七(大正二五‧四六五下)。

  注【122-017】『須摩提菩薩經』(大正一二‧七六下)。

  注【122-018】『離垢施女經』(大正一二‧九五上)。

  注【122-019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一『淨信童女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二五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22-020】『超日明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五叁六中)。

  注【122-021】『超日明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五四五中)。 [P1300]

  注【122-02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五(大正一0‧七六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22-02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四(大正一0‧一二八下──一二九上)。

  注【122-02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0(大正一0‧叁八二上)。

  注【122-025】『華手經』卷九(大正一六‧一九叁中)。

  注【122-026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一(大正九‧八下──九上)。

  注【122-027】『華手經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一八六中)。

  注【122-028】『無極寶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五一二上)。

  注【122-02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八0(大正一0‧四四叁中)。『華手經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一八六中)。

  注【122-030】『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八九九下)。『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』卷二(大正一叁‧八七七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22-031】『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六五五中)。

  注【122-032】『賢劫叁昧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六下──七上)。

  注【122-033】『大寶積經』卷八九『摩诃迦葉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二下──五一四上)。

  注【122-034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五上)。

  注【122-035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六一(大正二五‧四九五中)。

  注【122-036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六(大正二六‧四九中)。

  注【122-037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一0上)。 [P1301]

  注【122-038】『華手經』卷一0(大正一六‧二0六上)。

  注【122-039】『寶行王正論』「出家正行品」(大正叁二‧五0四中)。

  注【122-040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七中)。

  注【122-041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七一上)。

  注【122-042】『諸法無行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七五九上──中)。『諸法本無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七七一下──七七二上)。

  注【122-043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四叁(大正二七‧七叁四下)。

  注【122-044】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一五叁(大正二七‧七八0上)。

  

  

  

  第叁節 初期大乘的集出者

  第一項 大法的傳出與聲聞教團

  初期大乘經,事實上是沒有「集出」的。集──結集sam!gi^ti的原語,是合誦、等誦的意思。對于流傳的佛法,經過大衆的共同審定,公認爲是佛法,稱爲結集。從初期大乘經所見到的,只是傳出而沒有集出;在流傳中,受到信受者的尊重而保存下來的。可以這樣說,初期大乘經,沒有同時多數人的共同審定,卻經過了先後無數人的探究與發展。 [P1302]

  

  初期大乘經,決不是離開傳統的部派佛教,由不僧不俗的第叁集團所闡揚出來。起初是從部派佛教中,傾向于佛德、菩薩行的少數比丘,或重信,或重智,或重悲,多方面傳出,漸漸的廣大起來。表示這一意義的,是聲聞比丘說大乘法。如「原始般若」,須菩提Subhu^ti爲菩薩說般若波羅蜜,可解說爲:阿蘭若aran!ya行者以所修得的「諸法無受叁昧」,作爲「般若波羅蜜」而傳布出來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九(大正八‧五七八中)說:

  

   「若人以是小乘法,教叁千大千世界衆生得阿羅漢證,……是福雖多,不如聲聞人爲菩薩說般若波羅蜜,乃至一日,其福甚多」!

  

  佛勸「聲聞人爲菩薩說般若波羅蜜」,說破了般若波羅蜜從聲聞傳出的事實。與『般若經』說相同的,如『富樓那會』說:「世尊!我從今日,示教利喜諸菩薩衆,令住佛法」(1)。『華手經』中,舍利弗S/a^riputra也說:「世尊!我從今已(日?),有所說法,先應開演是菩薩乘」;「若聲聞人,能令菩薩住深法藏諸波羅蜜,亦是菩薩善知識也,應當親近供養恭敬」(2)。『富樓那會』與『華手經』,聲聞弟子說大乘法,也可以解說爲:大乘的誘化聲聞,使聲聞人學習菩薩法,但這兩部經所傳的「本生」,充分說明了聲聞說大乘的意義。如『華手經』說:過去,普守佛滅後,「正法住世滿四千歲,法欲滅時,有一比丘,名曰妙智,利根聰達,多聞智慧。 ……長者有子,名曰利意,……妙智比丘即時爲說菩薩之法。……于後妙智往詣其舍,教化利意 [P1303] 父母眷屬,皆令志求無上菩提。……妙智比丘即于彼身而般涅槃」(3)。妙智比丘是以聲聞身而入涅槃的阿羅漢,自己是聲聞弟子,卻爲長者子利意,及他的眷屬說菩薩法,使他們發大菩提心。這是正法將滅的時代,不正表示了佛滅五百年,正法將滅,聲聞弟子說菩薩法那個事實嗎?『妙法蓮華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二七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佛告諸比丘: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!我常稱其于說法人中最爲第一。……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,亦于過去九十億諸佛所,護持助宣佛之正法。……具足菩薩神通之力,隨其壽命,常修梵行。彼佛世人,鹹皆謂之實是聲聞。而富樓那以斯方便,饒益無量百千衆生;又化無量阿僧祇人,令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。

  

  妙智比丘是修聲聞道,證阿羅漢果的比丘,怎麼能說大乘法呢?在教理上,這是很難解說的。『法華經』給予解說,如富樓那Pura^n!a能說菩薩法,這是菩薩而方便示現爲阿羅漢的。這一解說,是信仰的,但聲聞傳菩薩法,人間確有這樣的事實。陀摩屍利比丘事,說得更具體了,如『大寶積經』卷七八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五下──四四七下)說:

  

  (一)「彌樓揵馱佛滅後。……是佛出于五濁惡世,如我今也。……百歲之後,……國王唯有一子,名陀摩屍利。……即詣比丘(處),剃除須發,著袈裟,受戒。……獨入山林幽遠之處,精誠一心,欲求深法。……陀摩屍利比丘,于諸法中得智慧眼。……還至本國, [P1304] 到父母所,爲說清淨應空、應離諸深妙經。……八萬四千人,……出家之後,皆號陀摩屍利語諸比丘衆。……陀摩屍利比丘,人皆謂得阿羅漢道,非是菩薩」。

  

  (二)「陀摩屍利比丘臨命終時,願還生此閻浮提內,即得隨願生在王家,名爲得念。于彌樓揵馱佛後第叁百歲法中出家,……以得陀羅尼力故,先未聞經,能爲衆生敷衍廣說,不說前身曾所說者。富樓那!時諸陀摩屍利比丘衆中,深智明利厚善根者,聞得念所說諸經,心皆隨喜,信受恭敬,供養守護得念比丘。其中比丘無有威德鈍根者,頑鈍暗塞薄善根者,聞得念比丘所說新法,不信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