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受,違逆說過。……時陀摩屍利諸弟子衆,別爲二部:一名陀摩屍利諸比丘衆,二名得念諸比丘衆。……得念比丘,人皆知是菩薩,非阿羅漢」。

  

  (叁)「得念比丘臨命終時,還複願生此閻浮提,隨願得生大長者家,名爲耶舍。……于彌樓揵馱佛第四百歲,始年七歲,出家爲道,得諸陀羅尼。陀羅尼力故,能爲人說所未聞經。于是得念諸比丘衆,陀摩屍利諸比丘衆,其中厚善根者,得聞耶舍所說諸法,心大歡喜,皆得法樂。……中有比丘頑鈍暗塞薄善根者,……不信不受,違逆毀壞。……諸從耶舍比丘聞法歡喜心信受者,皆爲陀摩屍利比丘(衆)、得念比丘(衆)等,憎嫉輕慢,不聽住止,不共讀誦講說經法」。 [P1305]

  

  (四)「耶舍比丘臨命終時,還複願生此閻浮提,……複生王家,……字爲導師。至年十四,于彌樓揵馱佛法第五百歲,出家學道。是導師比丘,廣誦經書,多聞深入,文辭清辯,善巧說法。……時陀摩屍利、得念、耶舍諸比丘衆,皆來合集,造詣導師,欲共毀破,… …不能障礙導師比丘」。

  

  彌樓揵馱佛,生在五濁惡世;「一會說法,八十億比丘得阿羅漢道」(4),沒有說到菩薩;正法五百年:這一切,都與釋尊化世的情形相近。從陀摩屍利比丘到導師比丘,是同一人而乘願再來的;所說的佛法,實際也是一樣,所以「其中深智依止義者,不隨語言,以依義故,心不違逆」(5)。經上說:到佛法第二百年,佛法僅有出家、剃須發、受戒等形儀。陀摩屍利出了家,在阿蘭若處修得深法,出來爲大衆宣說,而成「陀摩屍利比丘衆」一派。一般人以爲陀摩屍利是阿羅漢,而不知他是菩薩。所說的深法,似乎是聲聞法,其實是菩薩道──菩薩法還含容在聲聞法中。到佛滅叁百年,乘願再來的得念比丘,所說的是菩薩法,大家也知道他是菩薩,這是從聲聞深法而演化出菩薩法的最佳例證。陀摩屍利比丘與得念比丘,所說的實義相同而文句不同,所以隨文釋義的,依義不依語的,就分化爲「陀摩屍利比丘衆」、「得念比丘衆」──二部。到佛滅四百年,乘願再來的耶舍比丘,又傳出「所未聞經」,因而引起了分化,形成「耶舍比丘衆」。舊傳的比丘衆,對「耶舍比丘衆」,「不聽住止,不共讀誦」,诤論相當的激烈!到佛滅五百年, [P1306] 乘願再來的導師比丘,「多聞深入」,「善巧說法」,使舊有的陀摩屍利、得念、耶舍比丘衆,集合起來,想破壞導師比丘,但「不能障礙導師比丘」。如取意來加以解說:陀摩屍利所說的,是聲聞形式的菩薩內容,與部派佛教的菩薩說相當。得念比丘揭示了菩薩道,雖與聲聞舊說不同,但還不致嚴重的沖突。這如「原始般若」的叁乘共學;在十方佛前忏悔的「叁品法門」;阿羅漢與菩薩,往生的彌陀淨土與阿!B粊淨土。與大衆部系的聲聞佛教,雖有點不同,但還不致引起嚴重的诤執。耶舍比丘的時代,大乘者貶抑聲聞,不免引起嚴重的對立。導師比丘時代,大乘興盛了,要障礙也障礙不了。佛法深義是沒有差別的,佛滅以後,大乘從聲聞佛教中演化出來,從『富樓那經』中,可見古人是有這種明確見地的。

  

  大乘經的傳出者,起初從部派佛教中出來。在大乘的開展中,在家菩薩也有傳經的,如漢支谶所譯,『道行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四(大正八‧四四六下)說:

  

   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深入般若波羅蜜者,于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爲經卷。何以故?舍利弗!其有如阿耨多羅叁耶叁菩教者,便能教一切人,勸助之爲說法,皆令歡喜學佛道」。

  

  『道行經』的意思是:善男子、善女人能深入般若波羅蜜的,便能教一切人,爲人說法。所說的法,就是「自解出一一深法以爲經卷」。善男子、善女人出經,就是在家菩薩傳出經法的意思。與支谶同一學系的支謙,所譯的『大明度經』,也說:「有解明度者,諸經出之」(6)。『道 [P1307] 行經』所說,與『文殊般若』所說的:「能如是谛了斯義,如聞而說,爲諸如來之所贊歎,不違法相,是即佛說」(7),意義是相同的。在「般若法門」攝化一般信衆時,善男子與善女人,有爲「法師」而爲人誦經說法的。所說的法,如與「法相不相違背」,作爲經的一分而流傳出來,是可能的事。西元四世紀末譯出的『稱揚諸佛功德經』說:歡喜信受日月燈明如來名號的,「比丘僧中,終不見有。被白衣者,最後末世亦複如是,信樂斯經諷誦之者,亦複少有,百萬之中若一若兩」(8)。在大乘初興時,在家、出家而能信仰的,比傳統的部派佛教,實在是少得很!佛菩薩的信仰,在家的比出家的要多一些,所以大乘初興時,在家弟子傳出經法,讀誦、解說,應該有事實根據的。等到大乘漸興,出家菩薩多起來,出經與弘持的任務,自然的落在出家菩薩手中。所以『道行般若』的那一段文;其他譯本都沒有;「中品般若」階段,已沒有這一段了。

  

  大乘經傳出,受到傳統佛教的注意,認爲不合佛法時,就要指斥爲「非佛所說」了。「下品般若」說:「惡魔詭诳諸人作是言:此非真般若波羅蜜,我所有經是真般若波羅蜜」。「惡魔化作沙門至菩薩所,作是言:汝先所聞經、所讀、誦者,宜應悔舍!汝若舍離不複聽受,我當常至汝所。汝所聞者,非佛所說,皆是文飾莊校之辭;我所說經,真是佛語」(9)。誹謗『般若經』的,稱之爲「魔」、「魔化作沙門」,這是尊重一般比丘,而以反對『般若經』者是例外的。『異部精釋』說:跋陀羅Bhadra比丘是惡魔所化的,宣傳「五事」,引起佛教界的诤論(10)。『般 [P1308] 若經』稱惑亂正法者爲「魔」,正是古代佛教界的習熟語法。以大乘法爲非佛說,在初期大乘經中,如『般舟叁昧經』說:「其人從持是叁昧者所去,兩兩叁叁,相與語雲:是語是何等說?是何從所得是語?是爲自合會作是語耳,是經非佛所說」(11)。『超日明叁昧經』說:「比丘名曰法樂,……以四阿含而求果證。……法樂比丘所在坐上,聞誦慧[般若]品,辄誹謗之,雲非佛教,自共撰合,慎勿修行」(12)!『華手經』說:「是癡人不肯信受,破壞違逆,便作是言:此非佛語,非大師教」;「是經何故先來無?但是比丘自造作」(13)。『富樓那會』說:「是諸人衆,(聞)所未聞法,聞不能信,不樂聽受。若聽不解,心不隨順。聞已違逆破壞出過,而作是言:此非佛語,非大師教。所以者何?我等未曾從師和上聞如是經;又諸長老比丘,亦複不言從師和上展轉所聞」(14)。傳統的聲聞比丘,發覺到大乘不合于傳統的見解,會要求他舍棄異說,如堅持不舍,就要舉行「惡邪(見)不除擯羯磨」,不與他共住。初期大乘經也有擯斥的記錄,如『賢劫叁昧經』說:「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。……其余一切諸比丘衆,悉皆共擯之。時彼法師,不懷怯弱,不貪身命,故複勤精講斯叁昧。入于山中,服衆果實」(15)。『華手經』說:「汝觀來世有是顛倒違逆我者,是法中賊,反得尊貴。能說如來正智慧者,反被輕賤,不得住止僧坊精舍」(16)。『富樓那會』說:「憎嫉輕慢,不聽住止,不共讀、誦、講說經法」(17)。『佛藏經』說:「我滅度後,分爲五部。……爾時,世間年少比丘多有利根。……是諸比丘喜樂問難,推求佛法第一實義。 [P1309] ……如是人等,合集一處,共爲徒侶,人衆既少,勢力亦弱。舍利弗!爾時我諸真子,于父種族(指佛教僧團)尚無愛語,況得供養、住止塔寺」(18)。『法華經』說:「惡世中比丘,邪智心谄曲,……假名阿練若,好出我等過,而作如是言:此諸比丘等,爲貪利養故,說外道論義,自作此經典,诳惑世間人。……濁世惡比丘,不知佛方便,隨宜所說法。惡口而颦蹙,數數見擯出,遠離于塔寺(梵文本是「精舍」)」(19)。「不聽住止」,「不得住止僧坊精舍」,「不得住止塔寺」,「擯出遠離于塔寺」:不得住而被擯出的,當然是出家的菩薩比丘。菩薩比丘與聲聞比丘,本來是共住的,但由于宏揚大乘,受到僧團的擯出(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,以爲菩薩與聲聞比丘不能共住,是違反這一切經說的)。『佛藏經』是重戒的,與『大方廣叁戒經』、『護國菩薩會』、『摩诃迦葉會』、『寶梁會』等相同,傳出的時間要遲一些。大乘比丘「合集一處,共爲徒侶」,雖然人衆還是不多,到底已有了大乘僧團的模樣。

  

  傳宏大乘的菩薩比丘,住在傳統的僧團中,不一定受到破壞與擯出。如『法鏡經』,菩薩比丘與律師比丘等共住;錫蘭上座部Sthavira的無畏山Abhayagiri寺,容許大乘佛教的傳布。但部派中排他性強的,菩薩比丘就不免要受到破壞與擯出。出家的菩薩比丘,怎樣應付呢?『賢劫叁昧經』說:「彼法師不懷怯弱,不貪身命,故複勤精講斯叁昧。入于山中,服衆果實」,終于得到王族的護持而發揚(20)。『法華經』也說:「爲說是經故,忍此諸難事。我不愛身命 [P1310] ,但惜無上道」(21)。「不懷怯弱,不貪身命」,不惜一切犧牲,一心爲佛法。在柔和忍辱中,精進不已。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五(大正九‧叁七上──中、叁八上)說:

  

   「又不親近求聲聞──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,亦不問訊。若于房中,若經行處,若在講堂中,不共住止。或時來者,隨宜說法,無所悕求」。 「若口宣說,若讀經時,不樂說人及經典過,亦不輕慢諸余法師。不說他人好惡長短,于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,亦不稱名贊歎其美,又亦不生怨嫌之心」。

  

  大乘菩薩對傳統佛教的比丘,保持距離,不與他們共住。依『妙法決定業障經』,『不必定入定入印經』,這是約初修行菩薩說的,怕「引初修行菩薩回入小乘」(22)。然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