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反對菩薩比丘的情形下,與聲聞比丘保持距離,也確是減少诤論的方法。菩薩只宣說自己的見解,不說別人經典的過失;聲聞比丘有什麼過失,也「不說他人好惡長短」。「不說人罪」,是菩薩比丘獨特的態度。傳統僧團不容易信受,就多爲善男子、善女人說。這樣的處世、用心,專精爲佛法,柔和忍辱,自然能得到人的同情。大乘法雖然傳宏不易,在堅忍爲法下,不是傳統佛教所能障礙得了的!
注【123-001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七九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五七上)。
注【123-002】『華手經』卷八(大正一六‧一九0中、一八八中)。 [P1311]
注【123-003】『華手經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一八一下)。
注【123-004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七八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五下)。
注【123-005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七八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七中)。
注【123-006】『大明度經』卷叁(大正八‧四九0中)。
注【123-007】『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下(大正八‧七叁0下)。
注【123-008】『稱揚諸佛功德經』卷中(大正一四‧九叁下)。
注【123-009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五七中)。又卷六(大正八‧五六四中)。『道行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四(大正八‧四四八中)。又卷六(大正八‧四五四下──四五五上)。
注【123-010】Ta^rana^tha『印度佛教史』(寺本婉雅日譯本八七‧八八所引)。
注【123-011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七上──中)。
注【123-012】『超日明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五四七中)。
注【123-013】『華手經』卷八(大正一六‧一九一下)。又卷一0(大正一六‧二0八中)。
注【123-014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七七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叁七下)。
注【123-015】『賢劫叁昧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0中)。『觀察諸法行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七叁七下)。
注【123-016】『華手經』卷一(大正一六‧一叁叁上)。
注【123-017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七八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七下)。 [P1312]
注【123-018】『佛藏經』卷中(大正一五‧七九0上──下)。
注【123-019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叁六中──下)。
注【123-020】『賢劫叁昧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一0中──下)。
注【123-021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叁六下)。
注【123-022】『妙法決定業障經』(大正一七‧九一二中)。『不必定入定入印經』(大正一五‧七00上)。
第二項 法門傳出的實況
初期大乘的出現人間,是一向沒有聽說過的,這些初期大乘經,到底是從那裏得來,怎樣傳出的?對于經法的傳出,經中有不同情況的敘述。一、諸天所傳授的:如『大寶積經』卷七八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六下)說:
「彌樓揵馱佛所說經,名八百千門,釋提桓因誦持是經。釋提桓因知陀摩屍利比丘深心愛法,從忉利天上來下,至其所,爲說八百千門經』。
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也說:「諸有菩薩敬法欲法,若有諸天曾見佛者,來至其所,從于佛所得聞諸法,具爲演說」(1)。佛說法時,傳說諸天也有來聽法的。諸天的壽命長,所以在佛涅槃後,或末法中,如菩薩懇切的求法而不可得,諸天就會下來,將所聽聞的佛法,說給菩薩聽,經 [P1313] 典就這樣的流傳在人間了。從諸天傳來,部派佛教中也有這樣的傳說,如『順正理論』說:「尊者迦多衍尼子等,于諸法相無間思求,冥感天仙,現來授與,如天授與筏第遮經』(2)。依一般看法,這不過是神話、假托,但在宗教徒的心境中,可能有這種意義的。
二、從夢中得來的:夢相是虛妄的,夢中聞法,是不能證明爲佛說的。但在引起夢的因緣中,有「他所引」一類:「若諸天、諸仙、神鬼、咒術、藥草、親勝所念,及諸聖賢所引故夢」(3) 。由天仙聖賢力所引起的夢,就有相當事實,這是佛教界所公認的,所以夢中所聽見的,就有佛說的可能。如『海龍王經』說:護天輪王在夢寐中,聽到二偈。後來問光淨照耀如來,如來說:這「是吾所贊」說的(4)。『持世經』說:無量意、無量力二位王子,命終生天,還生人間的大居士家。「至年十六,複夢見佛,爲說是五陰、十八性菩薩方便經』(5)。『密迹金剛力士經』也說:意行王子「時臥夢中,聞是四句頌。……聞是一四句偈,化八千人,勸入道意」(6)。這是夢中得偈,又將偈傳出,化導衆生了。
叁、從他方佛聞: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中,佛說過去最勝仙恭敬爲法,感得他方淨名王如來現身,爲最勝仙說「集一切福德叁昧法」。所以,「若有菩薩恭敬求法,則于其人佛不涅槃,法亦不滅。何以故?淨威!若有菩薩專志成就求正法者,雖在異土,常面睹佛,得聞正法」(7)。十方佛現在,如菩薩專心求法,是會感得他方佛來說法的。這對于印度當時,因釋尊涅槃而無所 [P1314] 禀承,是一項有力的信仰。『菩薩藏經』說:法行王子專心求法,感得東方寶藏如來現身,「爲說開示八門句法」(8)。『般若經』說:薩陀波侖求般若波羅蜜,在空林中,聞空中發聲說法。薩陀波侖憂愁啼哭,「佛像在前立」,指示去東方參學,當下得種種叁昧(9):這都是從他方佛聞法的意思。
四、從叁昧中見佛聞法:『般舟叁昧經』說:念佛得「般舟叁昧」──「現在諸佛悉在前立」。如四衆弟子念阿彌陀佛,「便于是間坐(座上),見阿彌陀佛,聞所說經,悉受得。從叁昧中(起),悉能具足爲人說之」。「欲見佛即見,見即問,問即報,聞經大歡喜」。異譯『大集經賢護分』作:「然後起此叁昧;其出觀已,次第思惟,如所見聞,爲他廣說」(10)。在定中見佛,與佛問答,從佛聽來的經法,能爲他廣說,這就是從叁昧得經而傳述出來。『華手經』卷一0(大正一六‧二0叁下)說:
「菩薩于如來相及世界相,通達無相。常如是行,常如是觀,不離是緣,是時佛像即現在前而爲說法。……聞已受持,從叁昧起,能爲四衆演說是法」。
『華手經』所說的「一相叁昧」,是系念一佛的叁昧。一切法無相的「一相叁昧」,融合了『般舟叁昧經』的「念佛叁昧」;對于叁昧成就,見佛聞法,與『般舟叁昧經』所說一致。在叁昧中見佛聞法,「下品般若」的薩陀波侖求法故事,也已說到:「薩陀波侖菩薩住是諸叁昧中, [P1315] 即見十方諸佛,爲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」(11)。後來,如無著Asan%ga從彌勒Maitreya聞法,而傳出『瑜伽師地論』(「本地分」);秘密瑜伽師,修到悉地成就,本尊(或佛或菩薩或夜叉等)現前,也能問答說法。在初期大乘經中,應該有從叁昧得來而傳出的。
五、自然呈現在心中:「陀羅尼」,主要的意思是「持」。念力強,能夠憶持不忘;念力不斷,到下一生也還能憶持。如『持世經』說:「菩薩摩诃薩能得念力,亦轉身成就不斷念」(12)。這是大乘行者,修學廣大甚深佛法所要修得的力量。大乘陀羅尼的憶持,與世俗的聞持陀羅尼─ ─一章一段的憶持不同,是以簡持繁,豁然貫通,所以或譯爲「總持」,如『持世經』說:「能入是法門(不可出門,不可入門,不可歸門,不可說門,畢竟無生門。虛空、無斷、無邊、無量、無際是一切法門)者,則入一切法門,則知一切法門,則說一切法門」(13)。成就念力的,到了下一生,有從來不忘的;有以因緣引發,得宿命智,恢複了過去所知道的,這就是自然的呈現在心了。『大寶積經』卷四八『菩薩藏會』(大正一一‧二八五中──下)說:
「法行童子……出家不久,以宿習故,法(大?)菩薩藏微妙法門,無上深義,自然現前」。 「法勝苾刍大念慧力之所持故,大菩薩藏微妙法門,自然現前」。 「依法菩薩,……才出家已,宿習力故,便得成就無間斷念;念力持故,大菩薩藏微妙法 [P1316] 門,自然現前」。
『大寶積經』卷七八『富樓那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四七上──中)也說:
「得念……出家,以其本願宿命智故,諸門句、陀羅尼句自然還得。以得陀羅尼力故,先未聞經,能爲衆生敷演廣說」。 「耶舍以本願故,得識宿命。……始年七歲,出家爲道,得諸陀羅尼;陀羅尼力故,能爲人說所未聞經」。
在上五類中,夢中得來的,是夢境,少數的一頌二頌,一般是不太重視的。諸天所傳說的,如聽見空中的聲音,不是別人所能聽見,是幻境,神教也有類似的情形。從他方佛聞,從叁昧中得來(其實是唯心所現),及因念力、陀羅尼力而自然現前,都是定(境及定慧相應)境。「先未聞經」的傳出,主要是最後一類。在非宗教者看來,這簡直是幻覺,然在宗教領域中,是有相當內容的,與僞造不同。從念力,或體驗到深法而傳出經典,經中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