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密」。然佛在密迹宫中所说的,却是善恶业报,缘起无我,舍家为道,成无放逸,如实知有无,四法印(15)。依原始教法而开示菩萨道,「舍家为道」,依旧是修行者的要事。末了说:「有二比丘而为法师,一名智寂,二名持至诚」,护持佛的正法,就是佛与金刚密迹力士的前生(16)。
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』:经上说:「开士当学追慕阿!B粊如来宿命本行菩萨道时,志愿出家,乐沙门行,世世所生,不违本誓」。舍家有十种功德,所以「若有菩萨不舍大乘,慕度众生,当追乐出家之业」(17)!这是重于出家行,以阿!B粊菩萨的大愿为师范的。
『富楼那经』:在富楼那Pura^n!a提出的问题中,有「云何乐出家,闲静修空智」?佛答说:「菩萨摩诃萨能离五欲,常乐出家,心顺出家,趣向出家。不贪五欲得出家已,离诸愦闹, [P1264] 远处山林,不失善法。菩萨成就此第二法,则能具足一切功德」(18)。那罗延Na^ra^yan!a法师比丘宏法(弥勒的前生);长者子摩诃耐摩陀,从那罗延闻法出家,就是桥越兜菩萨的前生(19)。陀摩尸利王子出家作比丘;死后转生为得念王子,出家作比丘;再转生为长者子耶舍,出家为比丘;又转身为王子导师,出家作比丘,以后世世都出家(20)。佛灭后,宏传佛法的,都是法师比丘。
『法镜经』:从菩萨的在家行,说到出家行。由于在家生活的不理想,引起厌患情绪而趣向出家,经中有深切的叙述(21)。有五百理家[居士]发大心,去家为道(22)。
『幻士仁贤经』:幻士得授记,「从佛求出家」,佛命弥勒Maitreya为他落发,并说出家的真意义(23)。
『须赖经』:须赖是一位在家菩萨,引导众生学佛道。末了,国王发愿为「佛比丘僧守园给使」(作「净人」);「坐中五百长者、居士、五百梵志、五百小臣,闻王誓愿如狮子吼,皆发无上正真道意,一切舍欲,以家之信,离家为道,欲作沙门」;须赖也现了出家相(24)。
『须摩提菩萨经』:须摩提是郁伽长者女,年八岁。说「法无男无女」,以谛语「便成男子,头发即堕,袈裟着身,便为沙弥」(25)。
『阿阇贳王女阿术达菩萨经』:阿术达[无忧愁]王女,年十二岁,难声闻大弟子,说深法。后 来在佛前,「女人变为男子形,复现比丘僧」(26),与『须摩提经』相同。 [P1265]
『遗曰摩尼宝经』:佛依大乘深义,说真沙门法,并巧妙的调伏了增上慢比丘。「尔时,百二十万人,及诸天、鬼神、龙皆得须陀洹道,千三(二?)百比丘皆得阿罗汉道」(27)。这是菩萨道与声闻道并畅的经典。
『贤劫三昧经』:经说「了诸法本三昧」。长者子曜净广心,见佛闻三昧法,就「不贪居业,出为沙门」,是一切功德庄严如来的本生(28)。择明(普广意)轮王听了三昧,也「弃国舍城,不贪四方,除去须发,被法袈裟,行作沙门」。修学「了诸法本三昧」,是通于在家、出家的,但「佛晓了解是三昧定,如吾本学此三昧法,不可居家」。「见六十!3殏诸佛正觉,各从诸佛所闻是三昧,皆弃捐出家作沙门,普得斯定」(29)。宏传三昧的,除如来以外,如无量德辩幢英变音法师(大目如来的前生),无限量宝音法师(阿弥陀佛的前生),都是出家的法师比丘(30)。
『宝髻菩萨经』:极妙精进比丘,忍受长期的种种毁辱,终于感化了业首太子。极妙精进比丘,是释尊的前生(31)。
『宝网经』:佛为宝网童子说六方六佛,「梵天亿数,及与童子,……我等末世当为比丘,志强无畏,当以此经,在于郡国、域郭、县邑,颁宣斯经」(32)。
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:文殊师利教化萨遮尼犍子的弟子们,与大众到祇园来见佛。萨遮尼犍子来,「时万二千人与尼犍子俱去,其余者皆得神通,世尊悉下须发为比丘也。……是万二千 [P1266] 人,皆当于弥勒如来下须发作沙门。……萨遮尼犍子当于弥勒如来作弟子,智慧最尊,譬如我第一弟子舍利弗」(33)。文殊师利的教化,使外道或迟或早的都趣向出家。
『持世经』:王子无量意、无量力,供养佛与比丘僧,然后「于佛法中俱共出家。……佛法末后千岁之中,其二人以本因缘故,复得出家,学问广博,其智如海」(34)。「宝光菩萨……尽其形寿,常修梵行。……五百世中,常生人间,出家学道」(35)。无量意菩萨「始年十六,出家学道」;值遇二十亿佛,都「常识宿命,童真出家,修行梵行,常得念力」(36)。『持世经』付嘱跋陀罗[贤护]等五百菩萨,及弥勒菩萨,在佛灭后五百岁恶世中,护持宏通,而所说过去事缘,修学与宏传的,都是出家的菩萨。
『梵志女首意经』:首意女「寿终之后,当转女身;至八十四亿劫,不归恶趣。供养六万诸佛世尊,出家为道,志于沙门」(37)。
『心明经』:梵志静住,「佛即纳受以为沙门,须发则除,法衣在身」(38)。
『魔逆经』:文殊依胜义自证说:「吾于诸法不行善哉,亦复不行非善哉」,而以「奉行禁戒未曾缺漏」,「常处闲静其心寂寞」,「修四贤圣[四圣种]止足知节」为善哉(39)。如不从魔教,得二十事,能「逮得经典,至佛大道」。二十事中,有「世世所生常怀道心,当得出家而为沙门,致闲不懅」(40),也是推重出家菩萨行的。 [P1267]
『海龙王经』:问答菩萨四十九事中,「闻能奉行」,「具出家德」,「离居[出家]顺戒」,「弃于重担」,「常处树下」,「乐处闲居」,「而独燕处」,「离诸谀谄」,「具出家慧」─ ─九事,都是出家菩萨行(41)。无尽福王从佛听了宝事三昧,「出家为道而作沙门。诸子亦然,皆作沙门。时国人见王弃国,六万人悉为沙门」。无尽福王是海龙王菩萨的前生(42)。
『慧印三昧经』:慧上轮王从如来闻法,「悕望三昧」,所以「即便弃国,剃去须发,因入深山,受行正戒」。等到佛涅槃以后,「为一切人说(慧)印三昧」:这是阿弥陀佛的前生。「尔时,(轮王的)千子,是(贤)劫得佛。今大众会于我前者,时皆弃家,悉为比丘」。经说菩萨于未来护法,而法门的传授,是以出家菩萨为主的(43)。
『诸法无行经』:净威仪法师比丘,是大乘行人;有威仪比丘,近于声闻行者(44)。菩萨比丘喜根,是重于实相无所得的;「比丘法师行菩萨道」的胜意,是重于禁戒、头陀行、禅定的(45)。这二则本生,是菩萨与声闻,菩萨与菩萨间的不同,反应了佛教界的实际情形。大乘法的宏传者,都是菩萨比丘法师。
『华手经』:经中所说过去及当时的事缘极多。如闻力轮王从佛闻法,将一切都施佛及僧,「既奉施已,出家为道」,无数人都跟着出家。闻力轮王,是东方转*轮菩萨的前生(46)。无忧与离忧──二位王子发心,论「真菩提心」,「于安王佛所出家修道」(47)。妙德太子厌离五欲,从 [P1268] 安王佛出家,无量数人,及健德王也发心出家,这是释尊与坚意菩萨的本生(48)。坚众居士从(佛灭后的守法藏人)声明法师求法。死后,值大肩佛,「于大肩佛法中出家」。其次,又值遇须弥肩佛,「于佛法中出家」:坚众居士是锭光佛的前生(49)。得念王子发心出家,克服魔王的诱惑破坏,而「于德王明佛法中出家」。那时,父王也出家,就是释尊的前生。魔王受得念王子的影响,也真诚出家而免了地狱的苦报(50)。选择居士出家,修行梵行(51)。选择童子出家,论「真出家」法(52)。法行王子为父王说治国不清净。王子出家,王及夫人等也于法中出家。法行王子是释尊的前生(53)。以上,都是出家的。经中虽也说:利意长者子从妙智法师比丘,闻法发大菩提心;乐法王子求法;乞人选择从佛发心;乐善长者从违须罗比丘法师闻法供养(54),都没有出家,然利意、选择、乐善,都是从佛与菩萨比丘处听法的。
『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』:月氏天子,「生兜率天弥勒菩萨所。……弥勒菩萨成正觉时, ……舍家之地,离家为道,行作沙门,启受经法,尽其形寿,常持正法。佛灭度后,而以此法将济群生」(55)。
『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』:宝住三昧所应修集的八十种宝心中,有「常出家宝心」,「圣种少欲知足宝心」,「庄严一切头陀功德宝心」,「独处宝心」(56)。在戒波罗蜜中,说到「调伏出家,是名为戒」;「坚欲修行,是名为戒」;「决定少欲及与知足,是名为戒」;「乐修头陀, [P1269] 是名为戒」(57)。三十二菩萨器中,也有「出家是离缚碍之器」,「阿练若处是少事务无恼乱器」 (58)。这些,都表示了出家的重要。还有大树紧那罗王的「本生」;尼泯陀罗转轮王,供养宝聚如来及菩萨僧,发无上真正道心。「舍于王位,……彼佛法中,剃除须发,以信出家。……宝聚如来初中及后所说诸法,悉能受持」。千子中,除了最小王子,其他的也都次第出家(59)。
『维摩诘所说经』:月盖王子从药师佛出家,修菩萨行,是释尊的前生(60)。
『般舟三昧经』:过去时,「须达长者子闻是(般舟)三昧已,大欢喜,即悉讽受,得作沙门」(61)。过去「阎浮提有比丘高明,名珍宝,是时为四部弟子──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说是三昧。梵摩达太子……发意求佛道,时与千人俱,于是比丘所,剃头作沙门。即于是比丘所,从索学是三昧,……自守学,复教他人学」(62)。过去「有比丘名和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经之集出与持宏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