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密」。然佛在密迹宮中所說的,卻是善惡業報,緣起無我,舍家爲道,成無放逸,如實知有無,四法印(15)。依原始教法而開示菩薩道,「舍家爲道」,依舊是修行者的要事。末了說:「有二比丘而爲法師,一名智寂,二名持至誠」,護持佛的正法,就是佛與金剛密迹力士的前生(16)。
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:經上說:「開士當學追慕阿!B粊如來宿命本行菩薩道時,志願出家,樂沙門行,世世所生,不違本誓」。舍家有十種功德,所以「若有菩薩不舍大乘,慕度衆生,當追樂出家之業」(17)!這是重于出家行,以阿!B粊菩薩的大願爲師範的。
『富樓那經』:在富樓那Pura^n!a提出的問題中,有「雲何樂出家,閑靜修空智」?佛答說:「菩薩摩诃薩能離五欲,常樂出家,心順出家,趣向出家。不貪五欲得出家已,離諸愦鬧, [P1264] 遠處山林,不失善法。菩薩成就此第二法,則能具足一切功德」(18)。那羅延Na^ra^yan!a法師比丘宏法(彌勒的前生);長者子摩诃耐摩陀,從那羅延聞法出家,就是橋越兜菩薩的前生(19)。陀摩屍利王子出家作比丘;死後轉生爲得念王子,出家作比丘;再轉生爲長者子耶舍,出家爲比丘;又轉身爲王子導師,出家作比丘,以後世世都出家(20)。佛滅後,宏傳佛法的,都是法師比丘。
『法鏡經』:從菩薩的在家行,說到出家行。由于在家生活的不理想,引起厭患情緒而趣向出家,經中有深切的敘述(21)。有五百理家[居士]發大心,去家爲道(22)。
『幻士仁賢經』:幻士得授記,「從佛求出家」,佛命彌勒Maitreya爲他落發,並說出家的真意義(23)。
『須賴經』:須賴是一位在家菩薩,引導衆生學佛道。末了,國王發願爲「佛比丘僧守園給使」(作「淨人」);「坐中五百長者、居士、五百梵志、五百小臣,聞王誓願如獅子吼,皆發無上正真道意,一切舍欲,以家之信,離家爲道,欲作沙門」;須賴也現了出家相(24)。
『須摩提菩薩經』:須摩提是郁伽長者女,年八歲。說「法無男無女」,以谛語「便成男子,頭發即墮,袈裟著身,便爲沙彌」(25)。
『阿阇贳王女阿術達菩薩經』:阿術達[無憂愁]王女,年十二歲,難聲聞大弟子,說深法。後 來在佛前,「女人變爲男子形,複現比丘僧」(26),與『須摩提經』相同。 [P1265]
『遺曰摩尼寶經』:佛依大乘深義,說真沙門法,並巧妙的調伏了增上慢比丘。「爾時,百二十萬人,及諸天、鬼神、龍皆得須陀洹道,千叁(二?)百比丘皆得阿羅漢道」(27)。這是菩薩道與聲聞道並暢的經典。
『賢劫叁昧經』:經說「了諸法本叁昧」。長者子曜淨廣心,見佛聞叁昧法,就「不貪居業,出爲沙門」,是一切功德莊嚴如來的本生(28)。擇明(普廣意)輪王聽了叁昧,也「棄國舍城,不貪四方,除去須發,被法袈裟,行作沙門」。修學「了諸法本叁昧」,是通于在家、出家的,但「佛曉了解是叁昧定,如吾本學此叁昧法,不可居家」。「見六十!3殏諸佛正覺,各從諸佛所聞是叁昧,皆棄捐出家作沙門,普得斯定」(29)。宏傳叁昧的,除如來以外,如無量德辯幢英變音法師(大目如來的前生),無限量寶音法師(阿彌陀佛的前生),都是出家的法師比丘(30)。
『寶髻菩薩經』:極妙精進比丘,忍受長期的種種毀辱,終于感化了業首太子。極妙精進比丘,是釋尊的前生(31)。
『寶網經』:佛爲寶網童子說六方六佛,「梵天億數,及與童子,……我等末世當爲比丘,志強無畏,當以此經,在于郡國、域郭、縣邑,頒宣斯經」(32)。
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:文殊師利教化薩遮尼犍子的弟子們,與大衆到祇園來見佛。薩遮尼犍子來,「時萬二千人與尼犍子俱去,其余者皆得神通,世尊悉下須發爲比丘也。……是萬二千 [P1266] 人,皆當于彌勒如來下須發作沙門。……薩遮尼犍子當于彌勒如來作弟子,智慧最尊,譬如我第一弟子舍利弗」(33)。文殊師利的教化,使外道或遲或早的都趣向出家。
『持世經』:王子無量意、無量力,供養佛與比丘僧,然後「于佛法中俱共出家。……佛法末後千歲之中,其二人以本因緣故,複得出家,學問廣博,其智如海」(34)。「寶光菩薩……盡其形壽,常修梵行。……五百世中,常生人間,出家學道」(35)。無量意菩薩「始年十六,出家學道」;值遇二十億佛,都「常識宿命,童真出家,修行梵行,常得念力」(36)。『持世經』付囑跋陀羅[賢護]等五百菩薩,及彌勒菩薩,在佛滅後五百歲惡世中,護持宏通,而所說過去事緣,修學與宏傳的,都是出家的菩薩。
『梵志女首意經』:首意女「壽終之後,當轉女身;至八十四億劫,不歸惡趣。供養六萬諸佛世尊,出家爲道,志于沙門」(37)。
『心明經』:梵志靜住,「佛即納受以爲沙門,須發則除,法衣在身」(38)。
『魔逆經』:文殊依勝義自證說:「吾于諸法不行善哉,亦複不行非善哉」,而以「奉行禁戒未曾缺漏」,「常處閑靜其心寂寞」,「修四賢聖[四聖種]止足知節」爲善哉(39)。如不從魔教,得二十事,能「逮得經典,至佛大道」。二十事中,有「世世所生常懷道心,當得出家而爲沙門,致閑不懅」(40),也是推重出家菩薩行的。 [P1267]
『海龍王經』:問答菩薩四十九事中,「聞能奉行」,「具出家德」,「離居[出家]順戒」,「棄于重擔」,「常處樹下」,「樂處閑居」,「而獨燕處」,「離諸谀谄」,「具出家慧」─ ─九事,都是出家菩薩行(41)。無盡福王從佛聽了寶事叁昧,「出家爲道而作沙門。諸子亦然,皆作沙門。時國人見王棄國,六萬人悉爲沙門」。無盡福王是海龍王菩薩的前生(42)。
『慧印叁昧經』:慧上輪王從如來聞法,「悕望叁昧」,所以「即便棄國,剃去須發,因入深山,受行正戒」。等到佛涅槃以後,「爲一切人說(慧)印叁昧」:這是阿彌陀佛的前生。「爾時,(輪王的)千子,是(賢)劫得佛。今大衆會于我前者,時皆棄家,悉爲比丘」。經說菩薩于未來護法,而法門的傳授,是以出家菩薩爲主的(43)。
『諸法無行經』:淨威儀法師比丘,是大乘行人;有威儀比丘,近于聲聞行者(44)。菩薩比丘喜根,是重于實相無所得的;「比丘法師行菩薩道」的勝意,是重于禁戒、頭陀行、禅定的(45)。這二則本生,是菩薩與聲聞,菩薩與菩薩間的不同,反應了佛教界的實際情形。大乘法的宏傳者,都是菩薩比丘法師。
『華手經』:經中所說過去及當時的事緣極多。如聞力輪王從佛聞法,將一切都施佛及僧,「既奉施已,出家爲道」,無數人都跟著出家。聞力輪王,是東方轉*輪菩薩的前生(46)。無憂與離憂──二位王子發心,論「真菩提心」,「于安王佛所出家修道」(47)。妙德太子厭離五欲,從 [P1268] 安王佛出家,無量數人,及健德王也發心出家,這是釋尊與堅意菩薩的本生(48)。堅衆居士從(佛滅後的守法藏人)聲明法師求法。死後,值大肩佛,「于大肩佛法中出家」。其次,又值遇須彌肩佛,「于佛法中出家」:堅衆居士是錠光佛的前生(49)。得念王子發心出家,克服魔王的誘惑破壞,而「于德王明佛法中出家」。那時,父王也出家,就是釋尊的前生。魔王受得念王子的影響,也真誠出家而免了地獄的苦報(50)。選擇居士出家,修行梵行(51)。選擇童子出家,論「真出家」法(52)。法行王子爲父王說治國不清淨。王子出家,王及夫人等也于法中出家。法行王子是釋尊的前生(53)。以上,都是出家的。經中雖也說:利意長者子從妙智法師比丘,聞法發大菩提心;樂法王子求法;乞人選擇從佛發心;樂善長者從違須羅比丘法師聞法供養(54),都沒有出家,然利意、選擇、樂善,都是從佛與菩薩比丘處聽法的。
『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』:月氏天子,「生兜率天彌勒菩薩所。……彌勒菩薩成正覺時, ……舍家之地,離家爲道,行作沙門,啓受經法,盡其形壽,常持正法。佛滅度後,而以此法將濟群生」(55)。
『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』:寶住叁昧所應修集的八十種寶心中,有「常出家寶心」,「聖種少欲知足寶心」,「莊嚴一切頭陀功德寶心」,「獨處寶心」(56)。在戒波羅蜜中,說到「調伏出家,是名爲戒」;「堅欲修行,是名爲戒」;「決定少欲及與知足,是名爲戒」;「樂修頭陀, [P1269] 是名爲戒」(57)。叁十二菩薩器中,也有「出家是離縛礙之器」,「阿練若處是少事務無惱亂器」 (58)。這些,都表示了出家的重要。還有大樹緊那羅王的「本生」;尼泯陀羅轉輪王,供養寶聚如來及菩薩僧,發無上真正道心。「舍于王位,……彼佛法中,剃除須發,以信出家。……寶聚如來初中及後所說諸法,悉能受持」。千子中,除了最小王子,其他的也都次第出家(59)。
『維摩诘所說經』:月蓋王子從藥師佛出家,修菩薩行,是釋尊的前生(60)。
『般舟叁昧經』:過去時,「須達長者子聞是(般舟)叁昧已,大歡喜,即悉諷受,得作沙門」(61)。過去「閻浮提有比丘高明,名珍寶,是時爲四部弟子──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說是叁昧。梵摩達太子……發意求佛道,時與千人俱,于是比丘所,剃頭作沙門。即于是比丘所,從索學是叁昧,……自守學,複教他人學」(62)。過去「有比丘名和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五章 初期大乘經之集出與持宏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