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十回向、十地等,『入法界品』諸善知識所開示的菩薩行;重于菩薩的大願大行,精進不已,盡未來際的利樂衆生。綜貫佛果與菩薩行,比之但求往生的淨土行,要充實得多!
依「華嚴法門」來說,一般初行的「忏悔法門」,也偶爾說到的。如『十回向品』的「無盡功德藏回向」,以忏悔、禮佛、勸請、隨喜功德,回向莊嚴一切諸佛國土(37)。臨終往生的「淨土法門」,如『賢首品』說:「又放光明名見佛,此光覺悟將殁者,令隨憶念見如來,命終得生其淨國」(38)。佛與淨土非常多,並不局限于往生極樂世界。然念佛見佛,「華嚴法門」是非常重視 [P1143] 的,如『入法界品』中,善財Sudhana參訪善知識,第一位是德雲Meghas/ri^比丘,開示「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」,「常見一切十方諸佛」(39)。解脫Mukta長者開示的「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」,「見十方各微塵數如來」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叁(大正一0 ‧叁叁九下──叁四0上)說:
「彼諸如來不來至此,我不往彼。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,隨意即見。……然彼如來不來至此,我身亦不往詣于彼。知一切佛及與我心,悉皆如夢;知一切佛猶如影像,自心如水;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,悉皆如幻;知一切佛及以己心,悉皆如響。我如是知,如是憶念,所見諸佛,皆由自心」。
見一切佛而知自心所現,與『般舟叁昧經』所說,是完全一致的(40)。念佛見佛,在其他善知識的啓示中,也非常重要。「華嚴法門」的念佛見佛,是通于一切佛的,並不限于阿彌陀佛。依『般舟叁昧經』說,念西方阿彌陀佛,成就時能見十方一切佛在前立,所以見一切佛,要從念一佛起。這樣,在念阿彌陀佛盛行聲中,「華嚴法門」也就在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,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,經「忏悔法門」的中介,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面見阿彌陀佛了!「淨土法門」方面,『阿彌陀經』的改編本──四十八願本,也增補了「皆遵普賢大士之德,具諸菩薩無量行願」;「得佛華嚴叁昧」;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」(41)。「華嚴法門」與「淨土法門」,就這樣的深 [P1144] 深結合起來。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,本是通俗的,以「忏悔」、「願生淨土」爲方便,日常持誦的偈頌集。流傳到西元七、八世紀間,被編入大部『華嚴經』,重于大行大願,精進不已的華嚴精神,也許要被沖淡了!
文殊與普賢二大士,在「華嚴法門」中,有崇高的重要地位,現在從佛教思想史的立場來說。本來是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,爲什麼被改稱爲『普賢菩薩行願贊』?這是值得深思的!文殊師利菩薩,在初期大乘中,是多數經典所稱頌的。發揚「但說法界」的向上智證,菩薩方便的下化衆生,如「文殊法門」所說的。代表「華嚴法門」的早期聖典──『兜沙經』,『菩薩本業經』,說佛與法,在家出家菩薩的大願,也是以文殊菩薩爲主體的。以後的『華嚴』部類,由別的菩薩,再由普賢菩薩來主持法會。『入法界品』,雖爲文殊所啓導,而終極是「普賢地」的普賢菩薩。稱爲『不可思議解脫經』的,有二部:一是『入法界品』:在人善知識與菩薩善知識──叁十叁位中,文殊是末後的第二位,最後是普賢。另一部是『維摩诘所說經』:維摩诘Vimalaki^rti 菩薩是一經主體;在「入不二法門」的叁十叁菩薩中,維摩诘最後,文殊也是末後第二位,這暗示了「文殊法門」時代的推移。在初期大乘經中,普賢是佛教界所不大熟悉的。極少數幾 部經,有普賢菩薩在場,沒有說法,也沒有參與問答。以普賢菩薩爲主的經典,是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,及『妙法蓮華經』的『普賢菩薩勸發品』,依『法華經』而說的『觀普賢菩薩行法 GE 1145> 經』。『普賢菩薩勸發品』說:普賢護持持『法華經』的,能除人的衰患,不受鬼神的惱亂(42)。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,說「六根清淨忏悔之法」(43)。普賢與「忏悔法門」,關系是非常密切的!普賢與忏悔、降伏鬼神有關,而出現于「華嚴法門」的,卻是鄰近佛地的大菩薩。騎六牙白象的普賢,與釋尊的天上弟子──釋提桓因S/akro deva^na^m indra有關,是釋提桓因的菩薩化,在上面已有詳細的論證。釋提桓因是叁十叁天主,統率八部龍天,爲多神王國的大王。普賢菩薩出現于華嚴法會,『華嚴經』的『世主妙嚴品』,列衆四十類,除菩薩類外,都是天、龍、夜叉、主山神、主夜神等。『入法界品』向南遊行人間,而中間也加入了不明方向的主地神、主夜神、主林神,及叁十叁天衆。多神王國的大神──釋提桓因是最高的菩薩,所統率的夜叉等,也就都是菩薩了。『入法界品』中,師子嚬申Simhavijr!mbhita^比丘尼,爲不同的聽法者所 圍繞:信樂大乘衆生,初發心菩薩,二地菩薩,……十地菩薩,執金剛神(44)。十地菩薩以上的執金剛神Vajradhara,正與普賢地的普賢相當。執金剛是釋提桓因,執金剛是普賢菩薩,是大乘佛教徒所周知的。未來的「秘密大乘佛教」,以執金剛爲普賢菩薩,而宏傳神秘化的佛教,是繼承「華嚴法門」的潛流而明朗化的。「文殊法門」也多爲天衆說法,但這些天菩薩,屬于梵天、兜率天及叁十叁天。等到「普賢法門」的時代到來,龍,特別是夜叉菩薩興起。本來與忏悔、消災障有關的「普賢法門」,揭開了神佛一體,「秘密大乘佛教」的序幕。 [P1146]
注【114-001】『舍利弗悔過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0上──一0九一上)。
注【114-002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叁(大正八‧五四七下──五四九下)。
注【114-003】『法鏡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八下)。『離垢施女經』(大正一二‧九五下)。
注【114-004】『賢劫經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二中)。
注【114-005】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叁五下)。
注【114-006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五上──四七上)。『菩提資糧論』卷四(大正叁二‧五叁0下──五叁一上)。『寶行王正論』(大正叁二‧五0四中)。
注【114-007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六一(大正二五‧四九五中)。
注【114-008】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八下)。
注【114-009】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4-010】『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二上)。
注【114-011】『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叁中)。
注【114-012】『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六上──四四七下)。
注【114-013】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六下)。『兜沙經』(大正一0‧四四五上)。
注【114-014】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六下)。
注【114-015】『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一下)。 [P1147]
注【114-016】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(大正一0‧八七八下──八七九下)。『普賢菩薩行願贊』(大正一0‧八八0上── 八八一中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──八四八中)。
注【114-01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八上──中)。『普賢菩薩行願贊』(大正一0‧八八一上── 中)。
注【114-018】『普賢菩薩行願贊』(大正一0‧八八一上──中)。
注【114-019】『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七下)。
注【114-020】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六下)。
注【114-021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下)。
注【114-022】『舍利弗悔過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一中)。
注【114-023】『菩薩藏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九中)。『大乘叁聚忏悔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四下)。『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八上)。
注【114-024】『叁十五佛名禮忏文』(大正一二‧四二下──四叁上)。此文出『決定毗尼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九上)。『禮忏文』末附記:「五天竺國修行大乘人,常于六時禮忏不阙」。
注【114-025】『寶行王正論』(大正叁二‧五0四中)。
注【114-026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八上──中)。『普賢菩薩行願贊』(大正一0‧八八一上── 中)。 [P1148]
注【114-027】『寶行王正論』(大正叁二‧五0四中)。
注【114-028】『賢劫經』卷六(大正一四‧五0上)。
注【114-029】『千佛因緣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八中)。
注【114-030】『八吉祥神咒經』(大正一四‧七二下)。
注【114-031】『稱揚諸佛功德經』。依經後記,是麟嘉六年(西元叁九四)。昙摩跋檀譯的(大正一四‧一0四上)。
注【114-032】『灌頂經』卷一二(大正二一‧五叁四中)。
注【114-033】『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』(大正一四‧一0九中)。
注【114-034】『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六中)。
注【114-035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六上)。
注【114-036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。
注【114-03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一(大正一0‧一六五中)。又卷二五(大正一0‧一叁叁上)。又卷五七(大正一0‧叁00中)。
注【114-03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五(大正一0‧七六中)。
注【114-03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二(大正一0‧叁叁四中)。
注【114-040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。
注【114-041】『無量壽佛經』卷上『大正一二‧二六五下、二六六中、二六八中)。 [P1149]
注【114-042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七(大正九‧六一上)。
注【114-043】『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』(大正九‧叁八九下以下)。
注【114-04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七(大正一0‧叁六四上──中)。 [P1151]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