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十回向、十地等,『入法界品』诸善知识所开示的菩萨行;重于菩萨的大愿大行,精进不已,尽未来际的利乐众生。综贯佛果与菩萨行,比之但求往生的净土行,要充实得多!
依「华严法门」来说,一般初行的「忏悔法门」,也偶尔说到的。如『十回向品』的「无尽功德藏回向」,以忏悔、礼佛、劝请、随喜功德,回向庄严一切诸佛国土(37)。临终往生的「净土法门」,如『贤首品』说:「又放光明名见佛,此光觉悟将殁者,令随忆念见如来,命终得生其净国」(38)。佛与净土非常多,并不局限于往生极乐世界。然念佛见佛,「华严法门」是非常重视 [P1143] 的,如『入法界品』中,善财Sudhana参访善知识,第一位是德云Meghas/ri^比丘,开示「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」,「常见一切十方诸佛」(39)。解脱Mukta长者开示的「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」,「见十方各微尘数如来」,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六三(大正一0 ‧三三九下──三四0上)说:
「彼诸如来不来至此,我不往彼。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,随意即见。……然彼如来不来至此,我身亦不往诣于彼。知一切佛及与我心,悉皆如梦;知一切佛犹如影像,自心如水;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,悉皆如幻;知一切佛及以己心,悉皆如响。我如是知,如是忆念,所见诸佛,皆由自心」。
见一切佛而知自心所现,与『般舟三昧经』所说,是完全一致的(40)。念佛见佛,在其他善知识的启示中,也非常重要。「华严法门」的念佛见佛,是通于一切佛的,并不限于阿弥陀佛。依『般舟三昧经』说,念西方阿弥陀佛,成就时能见十方一切佛在前立,所以见一切佛,要从念一佛起。这样,在念阿弥陀佛盛行声中,「华严法门」也就在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,『文殊师利发愿经』,经「忏悔法门」的中介,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,面见阿弥陀佛了!「净土法门」方面,『阿弥陀经』的改编本──四十八愿本,也增补了「皆遵普贤大士之德,具诸菩萨无量行愿」;「得佛华严三昧」;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」(41)。「华严法门」与「净土法门」,就这样的深 [P1144] 深结合起来。『文殊师利发愿经』,本是通俗的,以「忏悔」、「愿生净土」为方便,日常持诵的偈颂集。流传到西元七、八世纪间,被编入大部『华严经』,重于大行大愿,精进不已的华严精神,也许要被冲淡了!
文殊与普贤二大士,在「华严法门」中,有崇高的重要地位,现在从佛教思想史的立场来说。本来是『文殊师利发愿经』,为什么被改称为『普贤菩萨行愿赞』?这是值得深思的!文殊师利菩萨,在初期大乘中,是多数经典所称颂的。发扬「但说法界」的向上智证,菩萨方便的下化众生,如「文殊法门」所说的。代表「华严法门」的早期圣典──『兜沙经』,『菩萨本业经』,说佛与法,在家出家菩萨的大愿,也是以文殊菩萨为主体的。以后的『华严』部类,由别的菩萨,再由普贤菩萨来主持法会。『入法界品』,虽为文殊所启导,而终极是「普贤地」的普贤菩萨。称为『不可思议解脱经』的,有二部:一是『入法界品』:在人善知识与菩萨善知识──三十三位中,文殊是末后的第二位,最后是普贤。另一部是『维摩诘所说经』:维摩诘Vimalaki^rti 菩萨是一经主体;在「入不二法门」的三十三菩萨中,维摩诘最后,文殊也是末后第二位,这暗示了「文殊法门」时代的推移。在初期大乘经中,普贤是佛教界所不大熟悉的。极少数几 部经,有普贤菩萨在场,没有说法,也没有参与问答。以普贤菩萨为主的经典,是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,及『妙法莲华经』的『普贤菩萨劝发品』,依『法华经』而说的『观普贤菩萨行法 GE 1145> 经』。『普贤菩萨劝发品』说:普贤护持持『法华经』的,能除人的衰患,不受鬼神的恼乱(42)。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』,说「六根清净忏悔之法」(43)。普贤与「忏悔法门」,关系是非常密切的!普贤与忏悔、降伏鬼神有关,而出现于「华严法门」的,却是邻近佛地的大菩萨。骑六牙白象的普贤,与释尊的天上弟子──释提桓因S/akro deva^na^m indra有关,是释提桓因的菩萨化,在上面已有详细的论证。释提桓因是三十三天主,统率八部龙天,为多神王国的大王。普贤菩萨出现于华严法会,『华严经』的『世主妙严品』,列众四十类,除菩萨类外,都是天、龙、夜叉、主山神、主夜神等。『入法界品』向南游行人间,而中间也加入了不明方向的主地神、主夜神、主林神,及三十三天众。多神王国的大神──释提桓因是最高的菩萨,所统率的夜叉等,也就都是菩萨了。『入法界品』中,师子嚬申Simhavijr!mbhita^比丘尼,为不同的听法者所 围绕:信乐大乘众生,初发心菩萨,二地菩萨,……十地菩萨,执金刚神(44)。十地菩萨以上的执金刚神Vajradhara,正与普贤地的普贤相当。执金刚是释提桓因,执金刚是普贤菩萨,是大乘佛教徒所周知的。未来的「秘密大乘佛教」,以执金刚为普贤菩萨,而宏传神秘化的佛教,是继承「华严法门」的潜流而明朗化的。「文殊法门」也多为天众说法,但这些天菩萨,属于梵天、兜率天及三十三天。等到「普贤法门」的时代到来,龙,特别是夜叉菩萨兴起。本来与忏悔、消灾障有关的「普贤法门」,揭开了神佛一体,「秘密大乘佛教」的序幕。 [P1146]
注【114-001】『舍利弗悔过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0上──一0九一上)。
注【114-002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三(大正八‧五四七下──五四九下)。
注【114-003】『法镜经』(大正一二‧一八下)。『离垢施女经』(大正一二‧九五下)。
注【114-004】『贤劫经』卷一(大正一四‧二中)。
注【114-005】『思益梵天所问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三五下)。
注【114-006】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五(大正二六‧四五上──四七上)。『菩提资粮论』卷四(大正三二‧五三0下──五三一上)。『宝行王正论』(大正三二‧五0四中)。
注【114-007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六一(大正二五‧四九五中)。
注【114-008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八下)。
注【114-009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七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4-010】『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二上)。
注【114-011】『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三中)。
注【114-012】『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六上──四四七下)。
注【114-013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六下)。『兜沙经』(大正一0‧四四五上)。
注【114-014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六下)。
注【114-015】『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一下)。 [P1147]
注【114-016】『文殊师利发愿经』(大正一0‧八七八下──八七九下)。『普贤菩萨行愿赞』(大正一0‧八八0上── 八八一中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七上──八四八中)。
注【114-017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八上──中)。『普贤菩萨行愿赞』(大正一0‧八八一上── 中)。
注【114-018】『普贤菩萨行愿赞』(大正一0‧八八一上──中)。
注【114-019】『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七下)。
注【114-020】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六下)。
注【114-021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下)。
注【114-022】『舍利弗悔过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一中)。
注【114-023】『菩萨藏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九中)。『大乘三聚忏悔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九四下)。『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八上)。
注【114-024】『三十五佛名礼忏文』(大正一二‧四二下──四三上)。此文出『决定毗尼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九上)。『礼忏文』末附记:「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,常于六时礼忏不阙」。
注【114-025】『宝行王正论』(大正三二‧五0四中)。
注【114-026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八上──中)。『普贤菩萨行愿赞』(大正一0‧八八一上── 中)。 [P1148]
注【114-027】『宝行王正论』(大正三二‧五0四中)。
注【114-028】『贤劫经』卷六(大正一四‧五0上)。
注【114-029】『千佛因缘经』(大正一四‧六八中)。
注【114-030】『八吉祥神咒经』(大正一四‧七二下)。
注【114-031】『称扬诸佛功德经』。依经后记,是麟嘉六年(西元三九四)。昙摩跋檀译的(大正一四‧一0四上)。
注【114-032】『灌顶经』卷一二(大正二一‧五三四中)。
注【114-033】『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』(大正一四‧一0九中)。
注【114-034】『观无量寿佛经』(大正一二‧三四六中)。
注【114-035】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六上)。
注【114-036】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。
注【114-037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一(大正一0‧一六五中)。又卷二五(大正一0‧一三三上)。又卷五七(大正一0‧三00中)。
注【114-038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五(大正一0‧七六中)。
注【114-039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六二(大正一0‧三三四中)。
注【114-040】『般舟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三‧九0五下──九0六上)。
注【114-041】『无量寿佛经』卷上『大正一二‧二六五下、二六六中、二六八中)。 [P1149]
注【114-042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七(大正九‧六一上)。
注【114-043】『观普贤菩萨行法经』(大正九‧三八九下以下)。
注【114-044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六七(大正一0‧三六四上──中)。 [P1151]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