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谷類,是一類一類各別的,但歸入谷倉(谷聚),合而爲一聚,不可再說爲別異了。『須真天子經』有類似的說明,如『經』卷四(大正一五‧一一一上)說:
「譬如天子!萬川四流,各自有名,盡歸于海,合爲一味。所以者何? 無有異故也。如是天子!不曉了法界者,便呼有異;曉了法界者,便見而無異也。……法界不可得見知也。所以者何?總合聚一切諸法故,于法界而不相知」。 「譬如天子!于無色像悉見諸色,是色亦無,等如虛空也。如是天子!于法界爲甚清淨而 [P964] 無瑕穢,如明鏡見其面像。菩薩悉見一切諸法,如是諸法及于法界,等淨如空」。
『須真天子經』的四流入海喻,與『入法界體性經』完全相同。「總合聚一切諸法」,似乎也與「谷聚中不可說別」相同。『入法界體性經』,重在「法界」的沒有別異可說,而『須真天子經』多一明鏡見像的比喻。明鏡喻的意思是:虛空是無色的,卻從無色的虛空而見一切色像。這樣,法界明淨如虛空,菩薩從法界中見一切法。「法界」是無色可見的;「是色亦無」,色也還是不可得的,所以諸法于「法界」中,是同樣的清淨。明鏡是明淨的,明鏡所見的像,雖有像而實不可得,也還是明淨的。鏡與鏡像不相離,是同樣的清淨。在這譬喻中,就表示出「法界」的特有意義。
「如」,是從一一法顯出。經中總是說色如、受如……凡夫如、佛法如。從法推究到實相,「如」是沒有別異的,卻是一一法的「如」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叁二(大正二五‧二九七中──下)說:
「于各各相中分別求實不可得。……若不可得,其實皆空,空則是地之實相。一切別相(水火風等)皆亦如是,是名爲如。法性[界]者,如前說。各各法空,空有差品,是爲如。同爲一空,是爲法性[界]」。
「空有差品」,如方空、圓空那樣,也就是一一法的「如」。到了「同爲一空」,就是「法界」(這也就是「一如無二如」)。所以「法界」的特義,是一切皆入「法界」。『大般若經』 [P965] 說:「法界無二無差別,……一切法皆入法界」(4)。『阿阇世王經』說:「法身[界]無所不入諸法,亦不見法身有所入。何以故?諸法是法身,如諸法等故,法身亦等,故曰法身所入」(5)。「入法身」[界],竺法護譯爲:「等禦諸法,則爲法界」;「其法界者,等禦諸法」(6),不外乎「一切諸法悉歸法界」(7)的意思。「法界」只是一切法空性,一切法不離于空,畢竟是空,所以說「入法界」。如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第二分卷四七二(大正七‧叁九0下──叁九一上)說:
「何因緣故說一切法皆入法界? ……如是等一切法,無不皆入無相無爲性空法界」。
向上體悟,推求一一法到性空無別,是「如」;這是「般若法門」所著重的。一切法空,從空中見一切法與空性(法界),同樣的「等淨如(虛)空」,是「法界」;重于方便的「文殊法門」,是重于「法界」的(「中品般若」的「後分」──方便道,已有此傾向)。「文殊法門」在「如、法界、實際」上,特重「法界」,更進而對「界」作廣泛的應用。如『文殊師利淨律經』說:「一切衆生之所界者,名曰法界」(8)。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說:「衆生界、法界,無有二故。…… 不增(法界)不減法界;不增衆生界,不減衆生界」(9)。『文殊師利巡行經』說:「真如不減,真如不增;法界不減,法界不增;諸衆生界不減不增」(10)。「法界」以外,特別提出「衆生界」,與「法界」相對,而說明不二,說明都是不增不減的,這到底存有什麼用意呢?說到「界」dha^tu『雜阿含經』集有「界相應」;『中阿含經』集有『多界經』,說一切有部 [P966] Sarva^stiva^din所傳的,共六十二界(11)。漢譯『雜阿含經』,說到「衆生界無數無量」。與之相當的南傳『相應部』,缺少這一句,然『相應部』相當的經,名pa^n!a,是「生類」的意思 (12),所以「衆生界」不外乎衆生類。
『大方廣寶箧經』,集有傳聞的種種文殊故事。經上說:「衆生界、法界、虛空界,等無有二,無有別異」(13)。經末有「不壞法界偈」,如『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四七九下──四八0上)說:
「己[我]界及法界,衆生界同等。是界等智[般若]界,今授我記已。受(依異譯,是「法」字)界煩惱界,與(虛)空界同等。諸法同是界,今我同此來。法界及欲界,及與于(恚界、害界)叁界,等同如虛空,我記同于是。生死界涅槃(界),等住如法界」(14)。
「法界」、「衆生界」sattva-dha^tu以外,又立「虛空界」a^ka^s/a-dha^tu。「虛空界」是六界(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識)之一,『般若經』多用作譬喻;但後來,「虛空界」被作爲真如的異名,『寶箧經』也就是如此。「不壞法界偈」中,說種種「界」與「法界」同等不二。其中,欲、恚、害──叁界,生死(有爲)界、涅槃(無爲)界,可說是佛法所固有的名詞。偈中立「煩惱界」與「般若界」;「衆生界」以外,又立「我界」a^tma-dha^tu,「界」是被廣泛的應用了。梁譯的『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說:「衆生界量,如佛界量」;「般若波羅蜜界即不思議界,不思議界即無生無滅界。……如來界及我界(法界),即不二相」(15) [P967] 。又隋譯的『入法界體性經』說:「法界即是我界」;「舍利弗界即是法界」;「法界共大德界,無二無別」(16)。這幾句,古譯的『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』,是沒有的。在種種「界」中,引起我們注意的,是「衆生界」、「我界」、「佛界」、「如來界」。「佛界」buddha-dha^tu ,或譯「佛性」。「如來界」tatha^gata-dha^tu,或譯「如來性」,一向看作「如來藏tatha^gata-garbha的異名。「衆生界」以外,別立「我界」,而說「法界即是我界」。「我」是印度神學的中心論題。梵與法,在『長阿含經』中,爲了適應世俗,有作爲同一意義的用法,如「*輪」又稱「梵輪」,「法網」又稱「梵網」。這樣,「法界即是我界」,豈不是近似印度神學中「梵即我」的意義嗎?以「法界即是我界」爲本,而貫通了「衆生界」與「佛界」,「如來界」,同歸于無二無別。這一傾向,時代越遲,意義越是明顯。「如來藏」說的主體思想,是如來在自身──蘊界處內的通俗說,但不久就與「法界」、「我界」、「衆生界」、「佛界」、「如來界」等相融合。『大毗婆沙論』說:「種族義是界義,……如一山中有多種族」 (17),這是以礦藏爲喻的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法性[界]者,法名涅槃,不可壞,不可戲論。法性[界]名本分種,如黃石中有金性,白石中有銀性,如是一切世間法中皆有涅槃性」(18),也是約礦藏爲喻的。『攝大乘論』立「金土藏」喻:以「地界」爲礦藏,而表示金質(喻圓成實性)本有的(19)。「界」有礦藏義,「如來藏」是胎藏義,確有類似的意義,所以「法界」、「如來界」等,與如 [P968] 來藏說相融合──如來藏我,成爲後期大乘經的特征。
注【100-001】『阿阇世王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叁九二下)。『清淨毗尼方廣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0下)。『諸佛要集經』卷下(大正一七‧七六四上)。『諸法無行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七五六上)。『如幻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一叁九上)。『大淨法門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二0下)。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四二中)。『持心梵天所問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一叁下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八六『大神變會』(大正一一 ‧四九六下)。各經所說的,不止一文,這都是略舉一例。
注【100-002】『入法界體性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叁七上)。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八九六上)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四七中)。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一000中──下)。『文殊師利淨律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五0上)。
注【100-003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二(大正二五‧二九七中──二九九上)。
注【100-004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叁分)卷五叁二(大正七‧七叁叁下)。
注【100-005】『阿阇世王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四0一中)。
注【100-006】『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四一0中)。又卷下(大正一五‧四二二中)。
注【100-007】『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四二叁下)。
注【100-008】『文殊師利淨律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五一下)。
注【100-009】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一000上)。 [P969]
注【100-010】『文殊師利巡行經』(大正一四‧五一一下)。
注【100-011】『中阿含經』卷四七『多界經』(大正一‧七二叁下)。
注【100-012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六(大正二‧一一叁中)。『相應部』「谛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R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