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
第一節 華嚴經的部類與集成
第一項 漢譯的華嚴經部類
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,簡稱『華嚴經』,在中國的漢譯中,是一部大經,被稱爲「五大部」之一。『華嚴經』在中國,經古德的宏揚,成立了「華嚴宗」,在大乘教學中,有著重要的地位!大經的全部纂集完成,比「般若」、「淨土」、「文殊」等法門,要遲一些,但也有比較早的部分。現在以「華嚴法門」爲題,來說明全經的形成與發展。
關于『華嚴經』的傳譯,全部譯出的有二部:一、東晉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所譯的六十卷本(起初分爲五十卷),分叁十四品,名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,簡稱爲「晉譯本」。譯經的事迹,如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九『華嚴經(後)記』(大正五五‧六一上)說:
「華嚴經胡本,凡十萬偈。昔道人支法領,從于阗得此叁萬六千偈。以晉義熙十四年,歲 [P1000] 次鹑火,叁月十日,于楊州司空謝石所立道場寺,請天竺禅師佛度跋陀羅,手執梵文,譯胡爲晉,沙門釋法業親從筆受。時吳郡內史孟顗,右衛將軍褚叔爲檀越,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訖。凡再挍胡本,至大宋永初二年,辛醜(應是「辛酉」)之歲:十二月二十八日挍畢。
『華嚴經』的梵本,號稱十萬偈,但「晉譯本」的梵本,僅有叁萬六千偈。這部梵本,是支法領從于阗取回來的,如『高僧傳』卷六(大正五0‧叁五九中)說:
「初經流江東,多有未備;禅法無聞,律藏殘阙。(慧)遠慨其道缺,乃令弟子法淨、法領等,遠尋衆經,逾越沙雪,曠歲方反,皆獲梵本」。
依『高僧傳』所說,支法領等去西方取經,是秉承慧遠的命令。去的不止一人,弟子們分頭去尋訪,也各有所得,所以說「皆獲梵本」;『華嚴經』梵本,就是支法領取回來的。僧肇答劉遺民的信,也說到:「領公遠舉,乃千載之津梁也!于西域還,得方等新經二百余部」 (1)。大抵慧遠在江東,所以經本也到了江東。恰好禅師佛陀跋陀羅到了江東,就在楊州的道場寺,將『華嚴經』翻譯出來。從義熙十四年(西元四一八)叁月,到元熙二年(西元四二0)六月,才全部譯出。
二、唐實叉難陀S/iks!a^nanda所譯的,凡八十卷,分叁十九品,也名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 [P1001] ,簡稱「唐譯本」。譯經的情形,如『開元釋教錄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五六六上)說:
「沙門實叉難陀,唐雲喜學,于阗國人。……天後明揚佛日,敬重大乘。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,遠聞于阗有斯梵本,發使求訪,並請譯人;實叉與經,同臻帝阙。以天後證聖元年乙未,于東都大內遍空寺譯華嚴經。天後親臨法座,煥發序文;自運仙毫,首題名品。南印度沙門菩提流志,沙門義淨,同宣梵文。後付沙門複禮、法藏等,于佛授記寺譯,至聖曆二年己亥功畢」。
「唐譯本」的梵本,也是從于阗請來;譯主實叉難陀,是于阗人而與梵經同來的。譯經的時間,爲證聖元年(西元六九五)到聖曆二年(西元六九九)。據『華嚴經疏』說:「于東都佛授記寺,再譯舊文,兼補諸阙,計益九千頌,通舊總四萬五千頌,合成唐本八十卷」(2)。比對兩種譯本,「晉譯本」的『盧舍那佛品』第二,「唐譯本」譯爲『如來出現品』第二,到『毗盧遮那品』第六,分爲五品。這一部分,「唐譯本」要詳備些。「唐譯本」『十定品』第二十七,「晉譯本」缺;二譯的重要差別,是晉譯缺了這一品。晉譯的梵本叁萬六千頌,唐譯爲四萬五千頌。『華嚴經探玄記』說:「于阗國所進華嚴五萬頌」(3),可能是泛舉大數而說。在唐代,大慈恩寺有『華嚴經』梵本,如智俨的『孔目章』說:「依大慈恩寺華嚴梵本,檢有五百四十一紙葉,…… …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,余十字」(4)。『華嚴經』雖有十萬頌說,但傳來中國的『華嚴經』梵本 [P1002] ,都在四萬頌左右。
『華嚴經』的部分譯出,現存的有:一、『兜沙經』,一卷,漢支婁迦谶Lokaraks!a譯 (5)。『出叁藏記集』說:「安公雲:似支谶出也」(6)。後代的經錄,都同意這一論定。『兜沙經』的內容,是「唐譯本」『如來名號品』第七的略譯,及『光明覺品』第九的序起部分。兜沙,近藤隆晃教授引古譯的怛沙竭、兜沙陀、多沙陀,而斷定爲tatha^gata──如來的音譯,這是可以釆信的(7)。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說到:「般若波羅蜜、兜沙陀比羅經」(8)。比羅是pit!aka(藏)的音譯,『兜沙陀比羅經』就是『如來藏經』。『菩薩處胎經』立「八藏」,在『摩诃衍方等藏」,「十住菩薩藏」以外,又立「佛藏」,可能就是『如來藏經』(9)。這是以如來的果德─ ─佛號、佛功德爲主的經典,爲『華嚴經』中部分內容的古稱。
二、『菩薩本業經』,一卷,吳支謙譯,這也是道安以來的一致傳說(10)。這部經的內容,有叁部分:一(缺品名)、與『兜沙經』的內容相當,可說是『兜沙經』的簡化與漢化(不用音譯),這是符合支謙的譯風的。二、『願行品』第二,與「唐譯本」的『淨行品』第十一相當。叁、『十地品』第叁,是「唐譯本」的『升須彌山頂品』第十叁,『須彌頂上偈贊品』第十四(這部分的譯文,非常簡略),及『十住品』第十五的異譯,但沒有『十住品』的偈頌。
叁、『諸菩薩求佛本業經』,一卷,西晉聶道真譯(11),與「唐譯本」的『淨行品』第十一相 [P1003] 當。末後,「是釋迦文佛剎」以下,是「唐譯本」的『升須彌山頂品』,『須彌頂上偈贊品』的序起部分,極爲簡略。
四、『菩薩十住行道品經』,一卷,西晉竺法護譯(12)。與「唐譯本」的『十住品』第十五相當,也沒有偈頌。
五、『菩薩十住經』,一卷,東晉祇多蜜Gi^tamitra譯(13);譯文與竺法護的『十住行道品經』,非常接近,但以爲經是文殊師利Man~jus/ri^說的。經初說:「佛說菩薩戒十二時竟」(14) 。在大乘律部中,有『菩薩內戒經』。佛爲文殊說十二時受菩薩戒,然後說:「佛說菩薩戒十二時竟。文殊師利白佛言」(15)。以下的經文,與祇多蜜所譯的『菩薩十住經』,完全相同(祇多蜜譯本,缺流通)。『菩薩內戒經』文,在第十二時終了,這樣說:「!B鷽陀和菩薩………!6嗀輪稠菩薩等,合七萬二千人,皆大踴躍歡喜,各現光明展轉相照。各各起,正衣服,前以頭腦著地,爲佛作禮(而去)」(16)。這一段,與『菩薩十住經』的流通分,也完全一致(17)。這樣,『菩薩十住經』,實在是從『菩薩內戒經』分離出來的。從「宋藏」以來,『菩薩內戒經』的譯者,都說是「北印度叁藏求那跋摩」。在「經錄」中,起初都不知『菩薩內戒經』的譯者是誰。『大周刊定衆經目錄』開始說:「宋文帝代求那跋摩譯,出達摩!4钴多羅(法上)錄」(18);『開元釋教錄』也承襲此說,一直誤傳下來。其實,求那跋摩Gun!avarman譯的是『菩薩善戒經』,不是『菩薩內 [P1004] 戒經』。『菩薩內戒經』──『菩薩十住經』的母體,應該是祇多蜜譯的。
六、『漸備一切智德經』,五卷,西晉竺法護譯(19),與「唐譯本」的『十地品』第二十六相當。但在偈頌終了,多結贊流通一大段。七、『十住經』,四卷,姚秦鸠摩羅什Kuma^raji^va 譯(20)。八、『十地經』,九卷,唐屍羅達摩S/i^ladharma譯(21)。『十住經』與『十地經』,都是『華嚴』『十地品』的異譯;末後沒有結贊流通,與『十地品』一致。
九、『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』,叁卷,西晉竺法護譯(22),與「唐譯本」的『十定品』第二十七相當。「晉譯本」沒有這一品。
一0、『顯無邊佛土功德經』,一卷,唐玄奘譯(23)。一一、『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』,一卷,趙宋法賢譯(24)。這兩部,都是「唐譯本」的『壽量品』第叁十一的異譯。
一二、『如來興顯經』,四卷,西晉竺法護譯(25)。依經題,是「唐譯本」的『如來出現品』第叁十七(「晉譯本」作『寶王如來性起品』)的異譯。然卷四「爾時,普賢重告之曰」以下(26) ,是「唐譯本」的『十忍品』第二十九的異譯。在次第上,與「唐譯本」不合。
一叁、『度世品經』,六卷,西晉竺法護譯(27),與「唐譯本」的『離世間品』第叁十八相當。在偈頌終了,比「唐譯本」多普智菩薩問佛一大段(28)。
一四、『羅摩伽經』,叁卷,西秦聖堅譯。經初,是「唐譯本」的『入法界品』的序起部分 [P1005] 。從「爾時,善財童子從東方界,求善知識」以下(29),所參訪的善知識,與「唐譯本」從無上勝長者,到普救衆生妙德夜神部分相合;這是『入法界品』部分的古譯。題作『羅摩伽經』,不知是什麼意義!近代雖有所推測(30),也沒有滿意的解說。「羅摩伽」,經中也作「毗羅摩伽」,都是形容「法門」──「解脫」、「叁昧」的。還有,善知識婆沙婆陀(31),喜目觀察衆生夜天,都說有咒語(32),這是「晉譯本」、「唐譯本」所沒有的。
一五、『大方廣佛華嚴經續入法界品』,一卷,唐地婆诃羅Diva^kara譯。這部經的內容與譯出。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疏』卷叁(大正叁五‧五二叁下──五二四上)說:
「大唐永隆元年中,天竺叁藏地婆诃羅,此雲日照,于西京大原寺,譯出入法界品內兩處脫文。一、從摩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