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)。

  注【108-023】『法鏡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九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8-024】『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九0一中)。

  注【108-025】『舊雜譬喻經』卷下(大正四‧五一七上)。 [P1071]

  注【108-026】『四分律』卷叁0(大正二二‧七七五中)。

  注【108-027】『四分律』卷一八(大正二二‧六八七中、六八六下)。

  注【108-028】『十誦律』卷四八(大正二叁‧叁五二中)。

  注【108-029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』卷八(大正二叁‧六六六下)。『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』卷五(大正二叁‧九二九下)。

  注【108-030】靜谷正雄『初期大乘佛教成立之過程』(叁七九──叁八五)。

  注【108-031】『諸法勇王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四六下)。

  注【108-032】『須真天子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一0五中)。

  注【108-033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四(大正二五‧叁一一下)。

  

  

  

  第四節 菩薩行位

  第一項 十住與十地

  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後漢所譯的『兜沙經』中,已有了明確的次第(1)。『華嚴經』所說的『十住品』,『十行品』,『十回向品』,『十地品』,是不同部類而編集成的。不管各部的原義是怎樣,在『華嚴經』的編集者,是作爲菩薩行位先後次第的。『十行品』與『十回向 [P1072] 品』,沒有單行的譯出。除『華嚴』『離世間品』說到「十種回向」外(2),也沒有其他的大乘經(除疑經),提到十行與十回向。所以且不說行與回向,專辨十住與十地。十住的住viha^ra ,十地的地bhu^mi,現在的梵語是不同的,然古代譯師,住與地一直都相互通用,或合說「十住地」,這到底爲了什麼?敘述菩薩行位次第的,現有文記可考見的,共有四說:一、「中品般若」(沒有名稱)的十地。二、『華嚴』『十住品』的十住。叁、『華嚴』『十地品』的十地。這叁說,是大乘經所說的,還有四,說出世部Lokottarava^din『大事』所說的十地。

  

  一、「般若十地」:菩薩行位,是逐漸形成的。「般若法門」中,已說明了『般若』的十地,這裏簡略的說。「下品般若」有菩薩叁位說,及不同的四位說,如綜合起來,共有五菩薩位,與「華嚴十住」的部分名目相當,對列如下:

  

  圖片

   叁 位(3) 四 位(4) 四 位(5) 華嚴十住

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┬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 發菩提心 │ 初發心 │ 學菩提心 │ 1發心

   │ │ 如說行 │ 2新學(治地)

   │ 行六波羅蜜 │ 隨學般若波羅蜜 │ 3相應

   阿鞞跋致 │ 阿毘跋致 │ 阿毘跋致 │ 7不退

   疾得無上菩提 │ 一生補處 │ │ 10灌頂

  

  

  [P1073]

  「隨學般若波羅蜜」,或譯爲「修習般若相應行」,與十住的相應(行)相合。一生補處 ekaja^tipratibaddha,古譯或作阿維顔abhis!eka,就是灌頂。經中說「新學菩薩」、「久學菩薩」,新學與「如說行」的地位相當,就是「治地住」的別名。這樣的菩薩五位,都與「華嚴十住」的名目相合。「中品般若」,綜合了「下品般若」的內容,又在「序品」說:「欲生菩薩家,欲得鸠摩羅伽[童真]地,欲得不離諸佛者,當學般若波羅蜜」(6)。「菩薩家」,異譯作「菩薩種姓」。生菩薩家與鸠摩羅伽地,與「華嚴十住」的生貴住,童真住相合。「中品般若」又說:「菩薩住法王子地,滿足諸願,常不離諸佛」(7)。生貴,童真,法王子,與「下品般若」的五位綜合起來,已有八位的名目,與「華嚴十住」相合了。「中品般若」在說明大乘的內容時,說到了十地,但只說一地修幾法,二地修多少法,並沒有十地的名稱。依『十住斷結經』,「般若十地」,正是發心住……灌頂住的修行地位(8),然「上品般若」,是以十地爲「歡喜地……法雲地」的。「般若十地」與「華嚴十地」是同是異的問題,是值得注意的!

  

  二、「華嚴十住」:『華嚴經』的十住說,見「晉譯本」『十住品』第十一,「唐譯本」『十住品』第十五。早期譯出的,有吳支謙所譯的『菩薩本業經』『十地品』;晉竺法護所譯的『菩薩十住行道品經』;晉祇多羅Gi^tamitra所譯的『菩薩十住經』。早期所譯的叁本,僅有長行,沒有重頌。竺法護所譯的十住名目,都采用音譯;祇多羅譯本,大體與竺法護譯本相同。 [P1074] 十住的名目,各譯本有些不同,今取重要的各本,對列如下(9):

  

  圖片

   『菩薩本│『菩薩十住行│『菩薩十住│『十住斷結│『晉譯本十│『唐譯本十

   業經』 │道品經』 │經』 │經』 │住品』 │住品』

   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

   發意 │波藍耆兜波 │波藍質兜波│發意 │初發心 │初發心

   治地 │阿阇浮 │阿阇浮 │淨地 │治地 │治地

   應行 │渝阿阇 │喻阿阇浮 │進學 │修行 │修行

   生貴 │阇摩期 │阇摩期 │生貴 │生貴 │生貴

   修成 │波渝叁般 │波俞叁般 │修成 │方便具足 │具足方便

   行登 │阿耆叁般 │阿耆叁般 │上位 │正心 │正心

   不退 │阿惟越致 │阿惟越致 │阿毘婆帝 │不退 │不退

   童真 │鸠摩羅浮 │鸠摩羅浮 │童真 │童真 │童子

   了生 │渝羅阇 │俞羅阇 │常淨 │法王子 │王子

   補處 │阿惟顔 │阿惟顔 │補處 │灌頂 │灌頂

  

  

  

  依『般若經』菩薩行位的成立過程,可以推定:「華嚴十住」是受到『般若』影響的。「華嚴十住」與「般若(沒有名目的)十地」,所說不相同,而也有共同處。如第六住末說:「欲令 [P1075] 其心轉複增進,得不退轉無生法忍」(10),第七就是不退住;『般若』也在七地說「無生法忍」(11)。『般若』第八地說:「知上下諸根,淨佛國土,入如幻叁昧,常入叁昧,隨衆生所應善根受身」 (12)。「華嚴第八童真住」,「隨意受生」等,意義相近(13)。第九王子住,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六(大正一0‧八五中)說:

  

   「雲何爲菩薩王子住?此菩薩善知十種法,何者爲十?所謂善知諸衆生受生,善知諸煩惱現起,善知習氣相續,善知所行方便,善知無量法,善解諸威儀,善知世界差別,善知前際後際事,善知演說世谛,善知演說第一義谛:是爲十。佛子!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,何者爲十?所謂法王處善巧,法王處軌度,法王處宮殿,法王處趣入,法王處觀察,法王灌頂,法王力持,法王無畏,法王宴寢,法王贊歎」。

  

  「般若十地」說第九地應具足十二法:「受無邊國土所度之分,菩薩得如所願,知諸天、龍、夜叉、揵闼婆語而爲說法」。這叁法,爲可度衆生說法,與『華嚴』第九住的前十法,意義相通。次說:「處胎成就,家成就,所生成就,姓成就,眷屬成就,出生成就,出家成就,莊嚴佛樹成就,一切諸善功德成滿具足」(14)。與『華嚴』應勸學的十法,都是將成佛的事。大抵菩薩十住地說,在當時傳述極盛,各依自己的所學,作不同的編集而流傳出來。

  

  十住,在『華嚴經』的各部分(品)中,是主要的菩薩行位。如『入法界品』中,海幢( [P1076] Sa^garadhvaja)比丘爲菩薩衆說法,有「坐菩提道場諸菩薩」,「灌頂位」、「王子位」、「童子位」、「不退位」、「成就正心位」、「方便具足位」、「生貴位」、「修行位」、「新學」、「初發心諸菩薩」、「信解諸菩薩」,共十二位(15)。初發心以前,立信解菩薩,灌頂以後,立坐菩提道場菩薩,比十住說更完備,但到底是以十住說爲主的。師子嚬申Sim!havijr!mbhita^比丘尼,爲菩薩衆所圍繞:「信樂大乘衆生」、「初發心諸菩薩」、「第二地」、「第叁地」、「第四地」、「第五地」、「第六地」、「第七地」、「第八地」、「第九地」、「第十地諸菩薩」、「執金剛神」(16),也是十二位。與海幢比丘所教化的菩薩衆一樣,但以執金剛神代替了坐菩提道場菩薩。善財Sudhana在彌勒Maitreya樓閣所見的:「或複見爲初發心,乃至一生所系已灌頂者諸菩薩衆而演說法。或見贊說初地,乃至十地所有功德」(17)。「十住」,『入法界品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