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要的因素。「塔寺」结合词,被误解为寺等于供养舍利的「塔」,有的就直译stu^pa 为「寺」了!不过中国佛教界,(佛)寺始终是供佛(佛塔、佛像)、弘法、安住僧众的道场。

  

  再说部派佛教有关塔寺的情形。大部的『阿含经』与『律藏』,从苻秦建元二十年(西元三八四),到刘宋元嘉中(西元四三0顷)译出,比『般若』、『法华』、『华严』等大乘经,要迟一些,所以译stu^pa为「塔寺」的,也偶而有之。然大体上,声闻部派佛教的经律,与大乘 [P1065] 经是不同的。大众部Maha^sa^m!ghika的『摩诃僧祇律』卷三三(大正二二‧四九八上)说:

  

   「起僧伽蓝时,先规度好地作塔处。塔不得在南,不得在西,应在东,应在北。不得僧地侵佛地,佛地不得侵僧地。……应在西若南作僧房」。

  

  依大众部的规制,僧伽蓝sam!gha^ra^ma是全部的通称。要建僧伽蓝,应该先在东或北方,预定一块适合建塔的地,然后在西或南方,作比丘所住的僧房。僧地与佛塔地,应严格的区别。僧伽蓝,意思是僧伽园,但却划出一块塔地;在整体的形势上,佛塔是在僧伽蓝里面的。

  

  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『四分律』卷四九(大正二二‧九三0下──九三一中)说:

  

   「若客比丘欲入寺内,应知有佛塔,若声闻塔,若上座。……开门(而入)时,……应右繞(佛)塔而过。彼至寺内(放下物品后)……先应礼佛塔,复礼声闻塔,四上座随次(第而)礼」。

  

  「寺」,是寺院的全部。一进门,就经过佛塔。印度的习俗,以东为上首,门大都是向东的。佛塔在东部,所以一进寺门,就要经过佛塔。法藏部的规制,塔是在寺(僧伽蓝)内的,与大众部一样。还有可以证明的,如『四分律』卷二九(大正二二‧七六六下──七六七上)说:

  

   「有比丘尼,于比丘所住寺中,为起(亡比丘)塔。……比丘尼去后,即日往坏其塔,除弃着僧伽蓝外」。 [P1066] 「若比丘尼入比丘僧伽蓝中,波逸提。……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寺,入者波逸提。……听白,然后入寺。……欲礼佛塔、声闻塔,听(不白)辄入。……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蓝,不白而入者,波逸提」。

  

  从这里,可见寺内有佛塔。僧伽蓝与寺,相互通用,在『四分律』中,寺是僧伽蓝的对译。『四分律』又说:比丘尼劝在家弟子:「宜入塔寺,供养比丘僧,受斋法:八日,十四日,十五日,现变化日」(26)。这里的「塔寺」,是塔与寺复合词,寺内有塔,合称为「塔寺」。惟「或营僧事,或营塔寺事」;「以僧事,以塔事」(27)。这里的「塔寺」,与「塔」的意义一样。从『四分律』的全部译语来说,这是随「顺古」来的习惯用语。

  

  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『十诵律』,对于塔在寺内或寺外,没有明文,但塔与僧众住处,确是相关联的,如『十诵律』卷三四(大正二三‧二四九下)说:

  

   「知空僧坊常住比丘,应巡行僧坊。先修治塔,次作四方僧事」。

  

  『十诵律』多说「僧坊」,是僧伽蓝的义译。也偶尔译作「寺」,如说:「听我寺中作会」 (28)。塔与寺的关系,『十诵律』虽不太分明,但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』,却说得非常明白,如说 (29):

  

   『外来的在家人,「整理衣服,缓步从容,口诵伽他,旋行制底,便入寺内」。 [P1067] 『居士「早起,巡礼佛塔,便入寺中」。

  

  制底cetya,在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』中,与塔的意义一样。「旋行制底」,就是遶塔。外来者,先繞塔,然后入寺,塔是在寺外的。然塔与制底,也有在内的,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』卷二三(大正二三‧七五三上)说:

  

   『在家信众「来入寺中,……令洗手已,悉与香花,教其右旋,供养制底,歌咏赞叹」。

  

  到了寺里,教他「供养制底」,这制底就在寺内。『根有律』是唐义净译的,「寺」与『十诵律』的「僧坊」相合。

  

  部派佛教,通称寺院为「僧伽蓝」──「寺」、「僧坊」,里面,有精舍、讲堂、食堂、布萨堂、净厨、温室、禅房、看病堂等。也有佛塔(后来都用佛像),在里面,或者外面。初期大乘,称寺院为「塔」──「庙」、「宗庙」,里面也有精舍、讲堂等。所以这是名称不同,而不是实体的不同。佛教的住处,起初泛称为「住处」a^va^sa。由于佛教的发达,造塔风气的兴盛,佛教的建筑隆盛起来。塔是属于佛的,是佛的遗体(舍利),供人瞻仰礼拜,佛法要由比丘僧团为主导来弘传。僧伽中心的部派佛教,称寺院为僧伽蓝──僧伽的园地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等到大乘兴起,虽有的重菩萨道,有的重佛德的仰信,而都是以成佛为究极目的。佛塔是表征佛的,念佛、观佛、见佛,是大乘的重要项目。佛陀中心的大乘佛教,称寺院为塔(这是现实的, [P1068] 佛的具体存在),也是可以了解的。称为僧伽蓝,称为塔,不是塔与僧伽蓝是各别的。僧伽蓝与塔相关联,不但『律藏』的明文可证,近代发掘所见的寺院遗址,也都是有塔有僧房的,如『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过程』所引述(30)。名称的不同,是从旧传统而引发新事物,过渡期间的不统一现象。初期大乘经中,出家菩萨的住处,称为塔而不名僧伽蓝,是源于思想而来的。佛涅槃以后,「三宝别体」,是各部派一致的见解。或说「佛不在僧中」,代表了超越于「僧伽」以外的,信仰的、理想的佛陀观。菩萨「本生」兴起,是通于在家、出家的,不合于僧宝的定义。等到「行菩萨道而向佛果」的,从传统佛教中出来,就自觉的是不属于僧伽的。如『诸法勇王经』说:「若有诸人发大乘心,修行大乘,求一切智,信心舍家,如是之人不入僧数」(31)。『须真天子经』说:「除须发菩萨,不肯入众[僧],不随他教,是名曰世之最厚也!何以故?天子!所作无为,名曰众僧,菩萨不住无为,不止无为,是故名曰世之最厚」(32)。解说虽不完全一致,而菩萨「不入僧数」,确实是初期大乘的共同见解。而且,起初的出家菩萨极少,也还不能成立「菩萨僧」,所以『大智度论』说:「释迦文佛无别菩萨僧故,(菩萨)入声闻僧中次第坐」(33)。虽在声闻僧中,而自觉是不属于僧的,所以菩萨的住处,虽还是僧伽蓝,却以佛为依而自称所住的为塔。在菩萨的立场,「不入僧数」,不可以称之为僧伽蓝的,这是初期的大乘比丘,自称住处为「塔」的意义。大乘初兴,没有独立的寺院。出家的,在传统的僧伽蓝中出家,受戒。大乘主流── [P1069] 智证行者,多住个人独处的阿兰若,这是不需要团体组织的。等到大乘出家者多起来,为了弘扬大乘,摄化信众,要在近聚落及聚落中住。有了自己的寺院,也就不能没有多数人共住的制度(大乘律制渐渐兴起),大乘比丘僧伽的住处,又要称为僧伽蓝了。『净行品』,起初是「佛之宗庙」──塔,而「晋译本」与「唐译本」,却是僧伽蓝。『法镜经』,起初是「庙」──塔,而『郁伽长者会』也作僧伽蓝。从塔而又称为僧伽蓝,表示了西元三、四世纪,大乘发达,出家的大乘比丘,又进入僧伽律制的时代。

  

  

  注【108-001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五五二──六0一)。

  注【108-002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五五七)。

  注【108-003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一一(大正五五‧八一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8-004】『高僧传』卷五(大正五0‧三五一下──三五二下)。

  注【108-005】『高僧传』卷四(大正五0‧三四八中──下、三四九下)。

  注【108-006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八中)。

  注【108-007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八中、五0中)。又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二中)。

  注【108-008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七下)。

  注【108-009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七下)。 [P1070]

  注【108-010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八下)。

  注【108-011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八(大正五五‧五六下──五七上)。

  注【108-012】『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三一0上、下)。

  注【108-013】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卷三(大正一二‧二九二上、下)。

  注【108-014】『开元释教录』卷六(大正五五‧五四0中)。

  注【108-015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五六六──五六七)。

  注【108-016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三『游行经』(大正一‧二0中)。

  注【108-017】『杂譬喻经』卷上(大正四‧五0三上)。

  注【108-018】『般舟三昧经』(大正一三‧九0一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8-019】『四辈经』(大正一七‧七0五下)。

  注【108-020】『成实论』卷八(大正三二‧三0三下)。

  注【108-021】『耶祇经』(大正一四‧八二九中)。

  注【108-022】『菩萨本业经』(大正一0‧四四七下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