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也说:「饭食沙门,而作佛寺起塔」。「作佛寺起塔,饭食沙门」(13)。但在愿文中,略去了「作寺起塔」的文句。寺与塔,佛寺与塔,在这部经中,是有不同意义的。『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,传说为吴支谦所译。然从经题、佛名、人名都采用音译而论,与支谦的译风不合;这可能是支谶译,而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,才是支谦所译的。不管到底是谁译的,这是早期的译典,也是相当流行的经典。「佛寺」的称呼,与中国习惯的用法相合。寺不是塔,还有可以证明的,如支谦所译『阿难四事经』(大正一四‧七五七下)说:

  

   「或居寺舍,或处山泽、树下、冢间」。

  

  比丘所住的「寺舍」,是房舍;假使是塔,支谦是译作「宗庙」或「塔」的。又传说为安世高所译的『大比丘三千威仪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九一七中、九一八下)说: [P1059] 「闲处者,谓山中、树下,亦谓私寺中不与人共」。 「法衣不具,不得入寺中止」。

  

  『大比丘三千威仪』,说到「塔」的事情不少。这里所说的寺,是比丘住处。「闲居」,是阿兰若处,应该是山中、树下住,但「私寺」也可以称为「闲居」。寺是僧众──多数人可住的,但律制容许信众为比丘作小屋,是供养个人住的。「不与人共」(住)的「私寺」,独住修行,也可以称为「闲居」。这样的寺与私寺,与塔是完全不合的。又『辩意长者子经』(大正一四‧ 八三八上)说:

  

   「破坏佛寺尊庙」。

  

  「佛寺」与「尊庙」对说,尊庙是塔,佛寺就是僧众的住处了。这部经,道安已经读过。『出三藏记集』的『新集安公失译经录』,也列有『辩意长者子经』一卷。经初说「闻如是」,是支谦、竺法护等的古译。而现在「藏经」中,题作「后魏沙门法场译」,是不可能的!『开元释教录』,对这已表示怀疑了(14)。寺是僧众的住处;这里,约初期的译典说。

  

  「寺」是中国字,是什么意义?为什么用来称呼佛教的僧众住处?福井康顺博士以为:寺是「祠」与「畤」的演变(15)。『说文』说:「寺,廷也。有法度者,从寸,ㄓ声」。这是依汉代当时流行的廷寺而说,不可能是寺的本义。「寸,法度也,亦手也」[(说文)]。寸与手,形象是相近 [P1060] 的。这个字,从ㄓ(可能是「土」)从寸,像手里拿着什么。寺的本义,是古代政教领袖的近侍。甲骨文虽没有发现,但『周礼』「天官」说:「寺人,掌王之内人,及女官之禁令」。『诗』「秦风」说:「寺人之令」。「大雅」说:「时维妇寺」。寺──寺人(侍),是执掌传达命令的,但重在内廷。由于长在王室内廷,所以「妇寺」连称,同属王的近侍。这是「寺」的本义,起源一定很早。王的近侍,会参与机密,所以寺人勃鞮,会奉命来袭杀晋公子重耳;后又向晋文公报告变乱的机密[(『国语』)]。这是廷内的近侍,后来用阉者,所以宦官称为寺人。古代是祭政一致的,后来才渐渐的分离。在宗教方面,是祭五帝的「畤」,在郊外祭祀,所以加田而成为畤。可能祭礼由寺人(洁净的)筹备经理,也就称之为畤。这与「祠」一样:「司」为王管理事务,审核查察(伺)的。在祭祀方面,就加示为祠。祠是祭祀。如汉书说:楚王英「尚浮屠之仁祠」。祠佛(依佛法,应称为供养佛)用花、果、香、灯明,不用牺牲的血祭,所以说「仁祠」。其后,才演化祠堂的祠。(司在政治方面的发展,略)寺在政治方面:古有三公、六卿,起初都是从王室而转治对外政务的(如尚书,中书,都是这样)。从汉以来,三公所住的称为府,六卿所住的称为寺,其实,王廷、府寺,都可以通称为寺的,如『汉书』「元帝纪注」说:「凡府廷所在,皆谓之寺」。左思『吴都赋』说:「列寺七里」。寺,成为王廷,一切政治机关的通称。「畤」是天子祭五帝的,在一般人心中,并不熟悉。佛教采取畤而又简化寺的可能性,是难以想 GE 1061> 像的。我们应注意的是,中国古代,服装、建筑住处,是有等级的。人民的房屋,高度是有限制的;如飞檐、黄(彩色)墙等,人民是不能用的。王家与官寺的建筑形式,宗教是不限止的,如孔庙,佛寺。中国佛教的寺,不是印度式的,是中国廷寺式的。一般的称为寺,佛教的也是寺,是佛寺。后来道教的建筑物,称为「宫」,「观」,也都是王家建筑的名目。佛教供奉佛菩萨的,称为「殿」,殿是帝皇御朝论政的所在。知道中国佛寺是取法「府廷所在」的形式,那末佛寺的名称可以了解,与塔不相同的理由,也可以明白出来。

  

  stu^pa── 塔,古人译为「庙」、「灵庙」、「佛庙」、「佛之宗庙」、「佛塔」、「塔庙」,「寺」、「佛寺」、「塔寺」、「庙寺」、「寺庙」,译语非常不同,而都是stu^pa的义译。从使用的意义来说,可分为二类:一、供奉佛舍利的(这里,专约佛塔说),叫塔,是佛教 四众弟子敬礼供养的对象。如释尊涅槃后,八王分舍利,佛嘱「于四衢道起立塔庙」(16)。如阿育王As/oka造千二百塔(17),或传说造八万四千塔。如『法华经』中,从地涌出而住于空中的多宝佛塔。如一般大乘经中,说到某佛涅槃后,舍利造塔,是那样的多,那样的高广,那样的七宝庄严!这是安置供养佛舍利的塔,为佛教著名的建筑物。塔是供奉舍利,庄严供养的,不是供人居住的;这是大小乘经律所共同的。二、以塔为主,附有住人的房舍,也称为塔。如后汉支曜所译『成具光明定意经』(大正一五‧四五七下)说: [P1062] 「六斋入塔,礼拜三尊」。

  

  佛教传统的制度,一般在家弟子,多在每月的六斋日,受五戒、八关斋戒,受斋戒是要到寺院中的。「礼拜三尊」,是敬礼佛、法、僧──三宝。这里的「塔」,不止是供养佛舍利的塔。到舍利塔去,只能礼佛舍利,不能礼僧,所以「礼拜三尊」的塔,是以塔为名,而实际是附有比丘住处的。『华手经』卷一0(大正一六‧二0六上)说:

  

   「若在居家,受持五戒,常日一食,依于塔庙,广学多闻」。

  

  在家的佛弟子,要受持五戒。持五戒而又日中一食,那是更精进的,与八戒相近。「依于塔庙,广学多闻」,塔庙也是有比丘住处的。『般舟三昧经』说:四辈弟子都可以修习般舟三昧。其中,「(男)居士欲学是三昧者,当持五戒令坚。……常持八关斋,当于佛寺中」(18)。竺法护所译『四辈经』也说:在家男子,「当受持五戒,月六斋。……朝暮烧香,然灯,稽首三尊」(19) 。八关斋戒,一日一夜受持,要住在寺院中,名为近住upava^sa弟子。『成实论』说:八关斋戒是可以长期受持的(20)。五戒是尽形寿受持的,八戒也有长期受的。在部派佛教的发展中,五戒与八戒弟子,有长住于寺院的情形,如『无垢优婆夷问经』(大正一四‧九五0下)说:

  

   「我常早起,扫佛塔地。扫已,涂治四厢四处。清净涂已,散华烧香。如是供养,然后入房。既入房已,次复入禅,修四梵行。不离三归,受持五戒。常恒如是,我不懈怠,不放 [P1063] 逸行」。

  

  『无垢优婆夷问经』,没有什么大乘意味。持五戒的无垢优婆夷,每天供养佛塔。「如是供养,然后入房」,显然是住在寺院中的。以「得阿罗汉道」为究竟的『耶祇经』说:「奉持五戒,岁三斋,月六斋,烧香然灯,供事三尊」(21)。「持斋七日而去」,是在寺院中持戒七天,然后回去。大乘与小乘,在这些上,是没有多大差别的。现在要归结到本题,『成具光明定意经』所说,「入塔礼拜三尊」,名为「塔」而实际是有僧众住处的。同样的情形,如『菩萨本业经』说,「入佛宗庙」,里面有「和上」与「大小二师」,出家人的住处(22)。『法镜经』说「入庙」,而见到了众多比丘(23)。这样的「塔」、「庙」、「宗庙」,名称是塔,而实际上都是住有僧众的。对于这一问题,竺法护是完全明白的,他在『法镜经』异译,『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』(大正一二‧二七上)说:

  

   「居家菩萨入佛寺精舍,……入精舍观诸比丘僧行」。

  

  原文是「塔」,竺法护也译这一品为「礼塔品」,而在经文中,却译作「佛寺精舍」,「精舍」。这不是误译,而是理解到这里的「塔」(佛寺),是有精舍的,精舍中(不是塔中)住有比丘的。所以增译「精舍」,以免误解。竺法护另一译典,『决定总持经』(大正一七‧七七一中)说: [P1064] 「佛灭度后,处于末学,为其世尊兴立功德:五百塔寺、讲堂、精舍,以若干种供养之具,而用给足诸比丘僧。一一塔寺所有精舍,百千比丘游居其中」。

  

  立五百「塔寺」,为世尊作功德,也就是为了供佛而立塔。塔以外,还造了讲堂、精舍,这是供养僧众的。「一一塔寺所有精舍」,精舍是属于寺塔的,为百千比丘的游居处。经文虽是过去佛事,而释尊灭度以后的印度佛教,正是这样。以塔为主,含得讲堂与精舍,是大乘佛经所说的,「塔」的又一意义。所以,「塔」是供奉舍利的,「寺」是取法于当时府廷建筑的,「起佛寺,立塔」,初期的译典,是有明确分别的。支谶在『般舟三昧经』中,持五戒、八关斋的地方 ,也是称为「佛寺」的(24)。康僧会『旧杂譬喻经』说:「猕猴到佛寺中,比丘僧知必有以」(25),「寺」也是比丘众的住处。汉以后,「府廷所在,皆名为寺」的称呼,渐渐过去,「佛寺」的初义也淡忘了。「寺塔」的复合词,普遍的流行起来。大乘经不断传来,实际是僧众住处而称之为塔,也是重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