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的因素。「塔寺」結合詞,被誤解爲寺等于供養舍利的「塔」,有的就直譯stu^pa 爲「寺」了!不過中國佛教界,(佛)寺始終是供佛(佛塔、佛像)、弘法、安住僧衆的道場。

  

  再說部派佛教有關塔寺的情形。大部的『阿含經』與『律藏』,從苻秦建元二十年(西元叁八四),到劉宋元嘉中(西元四叁0頃)譯出,比『般若』、『法華』、『華嚴』等大乘經,要遲一些,所以譯stu^pa爲「塔寺」的,也偶而有之。然大體上,聲聞部派佛教的經律,與大乘 [P1065] 經是不同的。大衆部Maha^sa^m!ghika的『摩诃僧祇律』卷叁叁(大正二二‧四九八上)說:

  

   「起僧伽藍時,先規度好地作塔處。塔不得在南,不得在西,應在東,應在北。不得僧地侵佛地,佛地不得侵僧地。……應在西若南作僧房」。

  

  依大衆部的規製,僧伽藍sam!gha^ra^ma是全部的通稱。要建僧伽藍,應該先在東或北方,預定一塊適合建塔的地,然後在西或南方,作比丘所住的僧房。僧地與佛塔地,應嚴格的區別。僧伽藍,意思是僧伽園,但卻劃出一塊塔地;在整體的形勢上,佛塔是在僧伽藍裏面的。

  

  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『四分律』卷四九(大正二二‧九叁0下──九叁一中)說:

  

   「若客比丘欲入寺內,應知有佛塔,若聲聞塔,若上座。……開門(而入)時,……應右繞(佛)塔而過。彼至寺內(放下物品後)……先應禮佛塔,複禮聲聞塔,四上座隨次(第而)禮」。

  

  「寺」,是寺院的全部。一進門,就經過佛塔。印度的習俗,以東爲上首,門大都是向東的。佛塔在東部,所以一進寺門,就要經過佛塔。法藏部的規製,塔是在寺(僧伽藍)內的,與大衆部一樣。還有可以證明的,如『四分律』卷二九(大正二二‧七六六下──七六七上)說:

  

   「有比丘尼,于比丘所住寺中,爲起(亡比丘)塔。……比丘尼去後,即日往壞其塔,除棄著僧伽藍外」。 [P1066] 「若比丘尼入比丘僧伽藍中,波逸提。……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寺,入者波逸提。……聽白,然後入寺。……欲禮佛塔、聲聞塔,聽(不白)辄入。……若比丘尼知有比丘僧伽藍,不白而入者,波逸提」。

  

  從這裏,可見寺內有佛塔。僧伽藍與寺,相互通用,在『四分律』中,寺是僧伽藍的對譯。『四分律』又說:比丘尼勸在家弟子:「宜入塔寺,供養比丘僧,受齋法:八日,十四日,十五日,現變化日」(26)。這裏的「塔寺」,是塔與寺複合詞,寺內有塔,合稱爲「塔寺」。惟「或營僧事,或營塔寺事」;「以僧事,以塔事」(27)。這裏的「塔寺」,與「塔」的意義一樣。從『四分律』的全部譯語來說,這是隨「順古」來的習慣用語。

  

  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的『十誦律』,對于塔在寺內或寺外,沒有明文,但塔與僧衆住處,確是相關聯的,如『十誦律』卷叁四(大正二叁‧二四九下)說:

  

   「知空僧坊常住比丘,應巡行僧坊。先修治塔,次作四方僧事」。

  

  『十誦律』多說「僧坊」,是僧伽藍的義譯。也偶爾譯作「寺」,如說:「聽我寺中作會」 (28)。塔與寺的關系,『十誦律』雖不太分明,但『根本說一切有部律』,卻說得非常明白,如說 (29):

  

   『外來的在家人,「整理衣服,緩步從容,口誦伽他,旋行製底,便入寺內」。 [P1067] 『居士「早起,巡禮佛塔,便入寺中」。

  

  製底cetya,在『根本說一切有部律』中,與塔的意義一樣。「旋行製底」,就是遶塔。外來者,先繞塔,然後入寺,塔是在寺外的。然塔與製底,也有在內的,如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』卷二叁(大正二叁‧七五叁上)說:

  

   『在家信衆「來入寺中,……令洗手已,悉與香花,教其右旋,供養製底,歌詠贊歎」。

  

  到了寺裏,教他「供養製底」,這製底就在寺內。『根有律』是唐義淨譯的,「寺」與『十誦律』的「僧坊」相合。

  

  部派佛教,通稱寺院爲「僧伽藍」──「寺」、「僧坊」,裏面,有精舍、講堂、食堂、布薩堂、淨廚、溫室、禅房、看病堂等。也有佛塔(後來都用佛像),在裏面,或者外面。初期大乘,稱寺院爲「塔」──「廟」、「宗廟」,裏面也有精舍、講堂等。所以這是名稱不同,而不是實體的不同。佛教的住處,起初泛稱爲「住處」a^va^sa。由于佛教的發達,造塔風氣的興盛,佛教的建築隆盛起來。塔是屬于佛的,是佛的遺體(舍利),供人瞻仰禮拜,佛法要由比丘僧團爲主導來弘傳。僧伽中心的部派佛教,稱寺院爲僧伽藍──僧伽的園地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等到大乘興起,雖有的重菩薩道,有的重佛德的仰信,而都是以成佛爲究極目的。佛塔是表征佛的,念佛、觀佛、見佛,是大乘的重要項目。佛陀中心的大乘佛教,稱寺院爲塔(這是現實的, [P1068] 佛的具體存在),也是可以了解的。稱爲僧伽藍,稱爲塔,不是塔與僧伽藍是各別的。僧伽藍與塔相關聯,不但『律藏』的明文可證,近代發掘所見的寺院遺址,也都是有塔有僧房的,如『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』所引述(30)。名稱的不同,是從舊傳統而引發新事物,過渡期間的不統一現象。初期大乘經中,出家菩薩的住處,稱爲塔而不名僧伽藍,是源于思想而來的。佛涅槃以後,「叁寶別體」,是各部派一致的見解。或說「佛不在僧中」,代表了超越于「僧伽」以外的,信仰的、理想的佛陀觀。菩薩「本生」興起,是通于在家、出家的,不合于僧寶的定義。等到「行菩薩道而向佛果」的,從傳統佛教中出來,就自覺的是不屬于僧伽的。如『諸法勇王經』說:「若有諸人發大乘心,修行大乘,求一切智,信心舍家,如是之人不入僧數」(31)。『須真天子經』說:「除須發菩薩,不肯入衆[僧],不隨他教,是名曰世之最厚也!何以故?天子!所作無爲,名曰衆僧,菩薩不住無爲,不止無爲,是故名曰世之最厚」(32)。解說雖不完全一致,而菩薩「不入僧數」,確實是初期大乘的共同見解。而且,起初的出家菩薩極少,也還不能成立「菩薩僧」,所以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釋迦文佛無別菩薩僧故,(菩薩)入聲聞僧中次第坐」(33)。雖在聲聞僧中,而自覺是不屬于僧的,所以菩薩的住處,雖還是僧伽藍,卻以佛爲依而自稱所住的爲塔。在菩薩的立場,「不入僧數」,不可以稱之爲僧伽藍的,這是初期的大乘比丘,自稱住處爲「塔」的意義。大乘初興,沒有獨立的寺院。出家的,在傳統的僧伽藍中出家,受戒。大乘主流── [P1069] 智證行者,多住個人獨處的阿蘭若,這是不需要團體組織的。等到大乘出家者多起來,爲了弘揚大乘,攝化信衆,要在近聚落及聚落中住。有了自己的寺院,也就不能沒有多數人共住的製度(大乘律製漸漸興起),大乘比丘僧伽的住處,又要稱爲僧伽藍了。『淨行品』,起初是「佛之宗廟」──塔,而「晉譯本」與「唐譯本」,卻是僧伽藍。『法鏡經』,起初是「廟」──塔,而『郁伽長者會』也作僧伽藍。從塔而又稱爲僧伽藍,表示了西元叁、四世紀,大乘發達,出家的大乘比丘,又進入僧伽律製的時代。

  

  

  注【108-001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五五二──六0一)。

  注【108-002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五五七)。

  注【108-003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一一(大正五五‧八一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8-004】『高僧傳』卷五(大正五0‧叁五一下──叁五二下)。

  注【108-005】『高僧傳』卷四(大正五0‧叁四八中──下、叁四九下)。

  注【108-006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八中)。

  注【108-007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八中、五0中)。又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二中)。

  注【108-008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七下)。

  注【108-009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七下)。 [P1070]

  注【108-010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七(大正五五‧四八下)。

  注【108-011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八(大正五五‧五六下──五七上)。

  注【108-012】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一0上、下)。

  注【108-013】『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卷叁(大正一二‧二九二上、下)。

  注【108-014】『開元釋教錄』卷六(大正五五‧五四0中)。

  注【108-015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五六六──五六七)。

  注【108-016】『長阿含經』卷叁『遊行經』(大正一‧二0中)。

  注【108-017】『雜譬喻經』卷上(大正四‧五0叁上)。

  注【108-018】『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九0一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8-019】『四輩經』(大正一七‧七0五下)。

  注【108-020】『成實論』卷八(大正叁二‧叁0叁下)。

  注【108-021】『耶祇經』(大正一四‧八二九中)。

  注【108-022】『菩薩本業經』(大正一0‧四四七下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