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智度論』中,稱爲『不可思議解脫經』(1),或簡稱『不思議經』。『不可思議解脫經』的單獨流行,到唐代也還是這樣,如烏荼Ud!ra國進呈的,譯成四十卷的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,其實只是『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經』──『普賢行願品』。『大智度論』所說的『十地經』(2)、『漸備經』(3),是『華嚴經』的『十地品』。『大乘密嚴經』說:「十地華嚴等……皆從此經出」(4),「十地」也還是獨立于『華嚴』以外的。在大部『華嚴經』中,『十地品』名「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」;「集一切智功德法門」(5)。『如來出現品』名「示現如來種性」等,「如來出現不思議法」(6) ;『離世間品』名「一切菩薩功德行處……離世間法門」(7)。『入法界品』名「不思議解脫境界」。這幾部,不但各有法門的名稱,而且是序、正、流通,都完備一部經的組織形式。這都是大部『華嚴經』以前就存在的經典,其後才綜合編集到大部中的。
『華嚴經』集成的史的過程,似乎可以從經文而得到線索。與「唐譯本」的『如來名號品』 [P1012] 、『光明覺品』相當的『兜沙經』,是譯出最早的『華嚴經』的一部分。在這部經中,「諸菩薩輩議如是:佛愛我曹等輩」以下,是菩薩們所希望知道的法門(8)。今依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二(『如來名號品』),列舉菩薩們所希望知道的法門如下(大正一0‧五八上):
一、佛剎,佛住,佛剎莊嚴,佛法性,佛剎清淨,佛所說法,佛剎體性,佛威德,佛剎成就,佛大菩提。 二、十住,十行,十回向,十藏,十地,十願,十定,十通,十頂。 叁、如來地,如來境界,如來神力,如來所行,如來力,如來無畏,如來叁昧,如來神通,如來自在,如來無礙,如來眼,如來耳,如來鼻,如來舌,如來身,如來意,如來辯才,如來智慧,如來最勝。
菩薩們所希望知道的,分爲叁大類:一是佛與佛剎:佛出現世間,一定有國土,時劫,說法等事項;二是菩薩所行的法門;叁是佛的果德。菩薩們所要知道的,『如來名號品』以下,現存的大部聖典,雖次第不一定相同,也沒有完備的解說這些,但可以這樣說,在『華嚴經』初編(編集是不止一次的)時,是包含了這些,菩薩們所要知道的內容。先從第二類的菩薩行來說:「唐譯本」與「晉譯本」,是九類十法,但古譯的『兜沙經』,『菩薩本業經』,卻是十類。依「華嚴法門」的體例,十類是極爲可能的。各本的譯語有出入,今對比如下(9): [P1013]
圖片
『兜沙經』 │『菩薩本業經』│ 『晉譯本』 │『唐譯本』
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
1.十法住 │ 2.十智 │ 1.十住 │1.十住
2.十法所行 │ 3.十行 │ 2.十行 │2.十行
3.十法悔過 │ 4.十投 │ 3.十回向 │3.十回向
4.十道地 │ 1.十地 │ 5.十地 │5.十地
5.十鎮 │ 5.十藏 │ 4.十藏 │4.十藏
6.十居處所願 │ 6.十願 │ 6.十願 │6.十願
7.十黠 │ 7.十明 │ │
8.十叁昧 │ 8.十定 │ 7.十定 │7.十定
9.十飛法 │ 9.十現 │ 8.十自在 │8.十通
10十印 │ 10十印 │ 9.十頂 │9.十頂
比對四譯,支謙所譯的『菩薩本業經』,差別大一些。『本業經』以十地爲第一,這可能是當時的十地說風行,十地是菩薩修行的整個過程,所以提在最先吧!十智,可能是十住的誤寫。十投的投,是投向,也就是回向。『兜沙經』譯回向爲悔過,可能由于忏悔一向與回向相關聯的關系。總之,次第雖略有出入,大致可說是一致的,不過「唐譯本」與「晉譯本」,少十黠(或 [P1014] 譯十明)而已。這一菩薩行法,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十(無盡)藏、十定、十通── 七類,都自成一品而編在『華嚴經』中。十願,『十地品』有無盡的十大願(10)。與古譯十印相當的十頂,不知是否『離世間品』的十種印(11)。古譯多十黠一類,「唐譯本」『菩薩問明品』(晉譯作『菩薩明難品』),文殊師利Man~jus/ri^問衆菩薩,衆菩薩問文殊,一共有十問,所問的稱爲明。十黠或十明,可能是『菩薩問明品』的內容。這些菩薩行法,在「唐譯本」中,是『十住品』第十五,『十行品』第二十一,『十回向品』第二十五,『十地品』第二十六,『十無盡藏品』第二十二(十大願,在『十地品』中),『十定品』第二十七,『十通品』第二十八。次第方面,多數是相同的,不過每品的內容,不一定與現存的完全一致。如『十住品』的初期譯本,都是沒有重頌的。以重頌來說,頌初住的特別多。從「隨諸衆生所安立,種種談論語言道」,到「了知叁世皆空寂,菩薩以此初發心」(12),共二十二偈,是長行所沒有的。以重頌的體例來說,這是後來增補的。又如『十地品』,依『十住毘婆沙論』,所解說的是偈頌,也不一定是「十」數。所以初編的菩薩行部分,大體上與現存的相近,卻並不完全相同。
第叁類是佛的果德:在大部『華嚴經』中,長行的『佛不思議法品』第叁十叁,說佛的叁十二法。其中,5.不思議境界;6.智;16最勝;19自在;26大(那羅延幢勇健)力;31叁昧;32無礙解脫(13):是『如來名號品』所問果德的一分。『離世間品』第叁十八,答菩薩的二百問。如十 GE 1015> 種行(14);十種辯才,十種自在(15);十種神通(16);十種無礙(用)(17);十種境界,十種力,十種無畏 (18);十種眼,十種耳,十種鼻,十種舌,十種身,十種意(19)。名目與『如來名號品』所問的相同,不過是菩薩法而不是佛功德。『離世間品』在眼、耳等以前,還說到十種首,以及十手、十足、十腹、十胎(藏)、十心等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0(『如來出現品』)(大正一0‧二六六下)曾這樣說:
「菩薩等見此光明,一時皆得如來境界:十頭,十眼,十耳,十鼻,十舌,十身,十手,十足,十地,十智」。
如來的十眼、十耳等功德,在初編的時代,佛教界一定有所傳誦,只是現存的『華嚴經』,沒有見到詳備的說明。
再說第一類的佛與佛剎:在『世界成就品』第四中,說世界海十事。其中,世界海起具因緣,世界海體性,世界海莊嚴,世界海(方便)清淨──四事(20),與『如來名號品』中,有關佛剎的佛剎成就、佛剎體性、佛剎莊嚴、佛剎清淨,內容是相合的。
依上來所說,佛與佛剎、菩薩行、佛功德──叁類,特別是菩薩行,與『華嚴經』的組織次第,有相當的近似性。以現存的大部『華嚴經』而論,惟有『入法界品』,在叁類次第中,看不出相關的迹象。所以『華嚴經』的初編,可推定爲還沒有『入法界品』(沒有編入,不一定沒有 [P1016] 存在)。將不同的部類,編成佛與佛剎、菩薩行、佛功德的次第,成爲『華嚴經』的早期形態。敘述這叁類次第,衆菩薩所要知道的,『兜沙經』的譯出最早。『兜沙經』是支婁迦谶Lokaraks!a 所譯的;依『高僧傳』說,支谶是光和、中平間(西元一七八──一八九)譯經的(21),所以『兜沙經』的集成,不能遲于西元一五0年。那時的『兜沙經』,已敘述叁類次第,可以大略看出『華嚴經』的輪廓。支謙是支谶的再傳,他所譯的『菩薩本業經』,內容與『如來名號品』、『光明覺品』(上二品與『兜沙經』相同)、『淨行品』、『升須彌山頂品』、『須彌頂上偈贊品』、『十住品』相當,次第與大部『華嚴經』相合。雖然中間缺少一品、二品,這是譯者的簡略,或當時還沒有編入,然當時已有『華嚴經』的編集成部,與現存的相近,這是不容懷疑的!支謙譯經,在吳黃武初(西元二二叁──二二八),與建興年間(西元二五二──二五叁)。支謙所譯的『明度經』、『首楞嚴經』、『孛本經』、『菩薩本業經』(前分),都是支谶所譯而重譯的。從支謙『菩薩本業經』的組織次第,似乎可以推想爲,支谶那時已經如此了。
『入法界品』的成立,要遲一些,與『華嚴經』前六品──『世主妙嚴品』……『毗盧遮那品』的集成,可說是同時代的。理由是:『華藏世界品』(第五)所敘述的華藏莊嚴世界海,是一特殊的世界結構,爲其他經典所不曾說過的。依『華藏世界品』說:華藏莊嚴世界海中,有(一)佛剎微塵數的香水海。中央的香水海,有名爲「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」的世界種。這一世界 [P1017] 種(或譯爲「性」)最下的世界,名「最勝光遍照」,有(一)佛剎微塵數的世界圍繞著。離最下的世界極遠,有第二世界;這樣安立的世界,共有二十層。最高層名「妙寶焰」世界,有二十佛剎微塵數世界圍繞。娑婆世界在第十叁層,就是釋迦牟尼,或名毗盧遮那的佛剎。以「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」世界種爲中心,十方都有一世界種;每一世界種,也是二十層,也是有(一)佛剎微塵數世界,到二十佛剎微塵數佛剎圍繞:這就共有十一世界種。十方的十世界種,又各有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