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智度论』中,称为『不可思议解脱经』(1),或简称『不思议经』。『不可思议解脱经』的单独流行,到唐代也还是这样,如乌荼Ud!ra国进呈的,译成四十卷的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,其实只是『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经』──『普贤行愿品』。『大智度论』所说的『十地经』(2)、『渐备经』(3),是『华严经』的『十地品』。『大乘密严经』说:「十地华严等……皆从此经出」(4),「十地」也还是独立于『华严』以外的。在大部『华严经』中,『十地品』名「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」;「集一切智功德法门」(5)。『如来出现品』名「示现如来种性」等,「如来出现不思议法」(6) ;『离世间品』名「一切菩萨功德行处……离世间法门」(7)。『入法界品』名「不思议解脱境界」。这几部,不但各有法门的名称,而且是序、正、流通,都完备一部经的组织形式。这都是大部『华严经』以前就存在的经典,其后才综合编集到大部中的。

  

  『华严经』集成的史的过程,似乎可以从经文而得到线索。与「唐译本」的『如来名号品』 [P1012] 、『光明觉品』相当的『兜沙经』,是译出最早的『华严经』的一部分。在这部经中,「诸菩萨辈议如是:佛爱我曹等辈」以下,是菩萨们所希望知道的法门(8)。今依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二(『如来名号品』),列举菩萨们所希望知道的法门如下(大正一0‧五八上):

  

   一、佛剎,佛住,佛剎庄严,佛法性,佛剎清净,佛所说法,佛剎体性,佛威德,佛剎成就,佛大菩提。 二、十住,十行,十回向,十藏,十地,十愿,十定,十通,十顶。 三、如来地,如来境界,如来神力,如来所行,如来力,如来无畏,如来三昧,如来神通,如来自在,如来无碍,如来眼,如来耳,如来鼻,如来舌,如来身,如来意,如来辩才,如来智慧,如来最胜。

  

  菩萨们所希望知道的,分为三大类:一是佛与佛剎:佛出现世间,一定有国土,时劫,说法等事项;二是菩萨所行的法门;三是佛的果德。菩萨们所要知道的,『如来名号品』以下,现存的大部圣典,虽次第不一定相同,也没有完备的解说这些,但可以这样说,在『华严经』初编(编集是不止一次的)时,是包含了这些,菩萨们所要知道的内容。先从第二类的菩萨行来说:「唐译本」与「晋译本」,是九类十法,但古译的『兜沙经』,『菩萨本业经』,却是十类。依「华严法门」的体例,十类是极为可能的。各本的译语有出入,今对比如下(9): [P1013]

  

  

  图片

   『兜沙经』 │『菩萨本业经』│ 『晋译本』 │『唐译本』

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

   1.十法住 │ 2.十智 │ 1.十住 │1.十住

   2.十法所行 │ 3.十行 │ 2.十行 │2.十行

   3.十法悔过 │ 4.十投 │ 3.十回向 │3.十回向

   4.十道地 │ 1.十地 │ 5.十地 │5.十地

   5.十镇 │ 5.十藏 │ 4.十藏 │4.十藏

   6.十居处所愿 │ 6.十愿 │ 6.十愿 │6.十愿

   7.十黠 │ 7.十明 │ │

   8.十三昧 │ 8.十定 │ 7.十定 │7.十定

   9.十飞法 │ 9.十现 │ 8.十自在 │8.十通

   10十印 │ 10十印 │ 9.十顶 │9.十顶

  

  

  

  比对四译,支谦所译的『菩萨本业经』,差别大一些。『本业经』以十地为第一,这可能是当时的十地说风行,十地是菩萨修行的整个过程,所以提在最先吧!十智,可能是十住的误写。十投的投,是投向,也就是回向。『兜沙经』译回向为悔过,可能由于忏悔一向与回向相关联的关系。总之,次第虽略有出入,大致可说是一致的,不过「唐译本」与「晋译本」,少十黠(或 [P1014] 译十明)而已。这一菩萨行法,如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十(无尽)藏、十定、十通── 七类,都自成一品而编在『华严经』中。十愿,『十地品』有无尽的十大愿(10)。与古译十印相当的十顶,不知是否『离世间品』的十种印(11)。古译多十黠一类,「唐译本」『菩萨问明品』(晋译作『菩萨明难品』),文殊师利Man~jus/ri^问众菩萨,众菩萨问文殊,一共有十问,所问的称为明。十黠或十明,可能是『菩萨问明品』的内容。这些菩萨行法,在「唐译本」中,是『十住品』第十五,『十行品』第二十一,『十回向品』第二十五,『十地品』第二十六,『十无尽藏品』第二十二(十大愿,在『十地品』中),『十定品』第二十七,『十通品』第二十八。次第方面,多数是相同的,不过每品的内容,不一定与现存的完全一致。如『十住品』的初期译本,都是没有重颂的。以重颂来说,颂初住的特别多。从「随诸众生所安立,种种谈论语言道」,到「了知三世皆空寂,菩萨以此初发心」(12),共二十二偈,是长行所没有的。以重颂的体例来说,这是后来增补的。又如『十地品』,依『十住毘婆沙论』,所解说的是偈颂,也不一定是「十」数。所以初编的菩萨行部分,大体上与现存的相近,却并不完全相同。

  

  第三类是佛的果德:在大部『华严经』中,长行的『佛不思议法品』第三十三,说佛的三十二法。其中,5.不思议境界;6.智;16最胜;19自在;26大(那罗延幢勇健)力;31三昧;32无碍解脱(13):是『如来名号品』所问果德的一分。『离世间品』第三十八,答菩萨的二百问。如十 GE 1015> 种行(14);十种辩才,十种自在(15);十种神通(16);十种无碍(用)(17);十种境界,十种力,十种无畏 (18);十种眼,十种耳,十种鼻,十种舌,十种身,十种意(19)。名目与『如来名号品』所问的相同,不过是菩萨法而不是佛功德。『离世间品』在眼、耳等以前,还说到十种首,以及十手、十足、十腹、十胎(藏)、十心等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0(『如来出现品』)(大正一0‧二六六下)曾这样说:

  

   「菩萨等见此光明,一时皆得如来境界:十头,十眼,十耳,十鼻,十舌,十身,十手,十足,十地,十智」。

  

  如来的十眼、十耳等功德,在初编的时代,佛教界一定有所传诵,只是现存的『华严经』,没有见到详备的说明。

  

  再说第一类的佛与佛剎:在『世界成就品』第四中,说世界海十事。其中,世界海起具因缘,世界海体性,世界海庄严,世界海(方便)清净──四事(20),与『如来名号品』中,有关佛剎的佛剎成就、佛剎体性、佛剎庄严、佛剎清净,内容是相合的。

  

  依上来所说,佛与佛剎、菩萨行、佛功德──三类,特别是菩萨行,与『华严经』的组织次第,有相当的近似性。以现存的大部『华严经』而论,惟有『入法界品』,在三类次第中,看不出相关的迹象。所以『华严经』的初编,可推定为还没有『入法界品』(没有编入,不一定没有 [P1016] 存在)。将不同的部类,编成佛与佛剎、菩萨行、佛功德的次第,成为『华严经』的早期形态。叙述这三类次第,众菩萨所要知道的,『兜沙经』的译出最早。『兜沙经』是支娄迦谶Lokaraks!a 所译的;依『高僧传』说,支谶是光和、中平间(西元一七八──一八九)译经的(21),所以『兜沙经』的集成,不能迟于西元一五0年。那时的『兜沙经』,已叙述三类次第,可以大略看出『华严经』的轮廓。支谦是支谶的再传,他所译的『菩萨本业经』,内容与『如来名号品』、『光明觉品』(上二品与『兜沙经』相同)、『净行品』、『升须弥山顶品』、『须弥顶上偈赞品』、『十住品』相当,次第与大部『华严经』相合。虽然中间缺少一品、二品,这是译者的简略,或当时还没有编入,然当时已有『华严经』的编集成部,与现存的相近,这是不容怀疑的!支谦译经,在吴黄武初(西元二二三──二二八),与建兴年间(西元二五二──二五三)。支谦所译的『明度经』、『首楞严经』、『孛本经』、『菩萨本业经』(前分),都是支谶所译而重译的。从支谦『菩萨本业经』的组织次第,似乎可以推想为,支谶那时已经如此了。

  

  『入法界品』的成立,要迟一些,与『华严经』前六品──『世主妙严品』……『毗卢遮那品』的集成,可说是同时代的。理由是:『华藏世界品』(第五)所叙述的华藏庄严世界海,是一特殊的世界结构,为其他经典所不曾说过的。依『华藏世界品』说:华藏庄严世界海中,有(一)佛剎微尘数的香水海。中央的香水海,有名为「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」的世界种。这一世界 [P1017] 种(或译为「性」)最下的世界,名「最胜光遍照」,有(一)佛剎微尘数的世界围绕着。离最下的世界极远,有第二世界;这样安立的世界,共有二十层。最高层名「妙宝焰」世界,有二十佛剎微尘数世界围绕。娑婆世界在第十三层,就是释迦牟尼,或名毗卢遮那的佛剎。以「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」世界种为中心,十方都有一世界种;每一世界种,也是二十层,也是有(一)佛剎微尘数世界,到二十佛剎微尘数佛剎围绕:这就共有十一世界种。十方的十世界种,又各有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