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十世界種,分布于十方。這樣安立的一百十一世界種,稱爲華藏莊嚴世界海,或簡稱華藏世界。依『華嚴經』說:「如于此華藏世界海,十方盡法界、虛空界,一切世界海中,悉亦如是」(22)。可見一切世界海,真是多得不可思量!這一世界結構,『入法界品』也明確的說到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一(大正一0‧叁八六下)說:
「命終生此華藏莊嚴世界海娑婆世界」。 「一切世界海,一切世界種」。
「華藏莊嚴世界海」,是一百十一世界種組成的。一百十一(除當前中心,就是一百一十) ──這個數目,『入法界品』也一再說到,如說(23):
「南行求善知識,經由一百一十善知識已,然後而來至于我(彌勒)所」。 「善財童子依彌勒菩薩摩诃薩教,漸次而行,經由一百一十(余)城已,到普門國。…… [P1018] 文殊師利遙伸右手,過一百一十由旬,按善財頂」。
一百一十由旬,一百一十善知識,一百一十余城,這一數目,與華藏莊嚴世界海所有的一百十一世界種,恰好相合,這不會是偶然的。善財Sudhana參訪的善知識,那裏只是這幾位!敘述的善知識,也只是代表而已。一百一十(一)善知識,等于參訪了(這個華藏世界)一切世界的一切善知識。這可以說明,『華嚴經』的前六品,與『入法界品』是同時代集出的。龍樹論一再引用『不思議解脫經』──『入法界品』,前六品也可能知道的,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一0(大正二五‧一叁四中)說:
「是遍吉[普賢]菩薩,一一毛孔常出諸佛世界及諸佛菩薩,遍滿十方,以化衆生,無適住處。……遍吉菩薩不可量,不可說,住處不可知;若住,應在一切世界中住」。
『華嚴經』『普賢叁昧品』第叁說:「普賢身相如虛空,依真而住非國土,隨諸衆生心所欲,示現普身等一切」(24),這正是普賢「無適住處」的說明。龍樹知道普賢「無適住處」,也知道世界海、世界種、世界──華藏世界的組織層次,但沒有說到大部的『華嚴經』。現存大部『華嚴經』,是在『入法界品』等集成以後。編集者將初編部分,作一番整編,與『入法界品』合成一部;再加些新的部類,如『如來出現品』等,成爲現存『華嚴』的形態,那是龍樹以後的事。
依早期傳譯的『兜沙經』,『菩薩本業經』,『諸菩薩求佛本業經』,雖譯文過于簡略,而 [P1019] 初編集時的次第,如『如來名號品』,『光明覺品』,『淨行品』,『升須彌山頂品』,『須彌頂上偈贊品』,『十住品』,與現存的大部『華嚴經』,編次相近。在說十住法門以前,有上升須彌山頂,及說偈贊歎;現存『華嚴經』的十行法門,十回向法門以前,也有上升與偈贊,這大概是初編的一貫形式。十地法門也是上升他化自在天說的,卻沒有上升與偈贊部分,多少有點不統一!可能是『十地經』傳誦在人間,序起部分,爲佛教界所熟悉,所以不便改寫,使與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統一吧!(十)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──菩薩行的編集次第,即使不合每品的本義,而在初編集者的心目中,顯然有著淺深、高下的意義,如:
圖片
說法處 │佛放光處 │ 所說法門
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
普光法堂 │兩足輪 │ (十)信
須彌山頂 │兩足指 │ 十住
夜摩天 │兩足上指 │ 十行
兜率天 │兩膝輪 │ 十回向
他化自在天│眉間 │ 十地
說法的地點,一次一次的向上升高。說法以前,佛一定放光,放光的處所,也從足輪而高達眉間。象征法門的由淺而深,是『華嚴』初編者應有的意圖。經補充再編而成的大部『華嚴經』 [P1020] ,在組織次第上,一部分似乎只是綜集起來而已。舉例來說,從『十定品』第二十七,到『如來出現品』第叁十七──十一品,都是在「阿蘭若法菩提場」說。然十一品的文義,極不一致。有的是長行,有的是長行以後有偈頌,這是文體的不一致。有的說佛功德,有的說菩薩行,這是性質的不一致。說者也不一致。這一次第編集,古德雖有次第意義的解說,其實是雜亂的集合。『華嚴經』的前六品,說明佛剎與毗盧遮那佛的本生(本生也不全),對有關佛的──佛住、佛法性、佛所說法、佛威德、佛大菩提,在前六品中,也沒有著落。再編者的組織意義,與初編者略有不同了!現在的大部『華嚴經』,可概分爲四部分:一、前六品明佛剎與佛。二、從『如來名號品』到『十忍品』,明菩薩行:略舉佛與所說法,然後勸信令行,次第深入。叁、從『壽量品』到『離世間品』,明如來果德,但參雜有與菩薩行有關的『諸菩薩住處品』、『普賢行品』、『離世間品』。這叁部分,大抵依『如來名號品』所列舉的,衆菩薩所要知道的叁大類。四、『入法界品』,是善財童子的參學曆程,用作大心菩薩一生取辦的模範。約用意說,與『般若經』常啼Sada^prarudita菩薩的求法故事一樣,舉修學佛法的典型,以勸學流通的。
『華嚴經』是不同部類的綜集。集出的時間,應大分爲叁期:一、初編,如『兜沙經』,『菩薩本業經』等所表示的,在西元一五0年時,一定已經集成。二、『入法界品』與『世界成就品』等,『大智度論』已加以引用,推定爲龍樹以前,西元一五0──二00年間所集成。叁、 [P1021] 集成現存『華嚴經』那樣的大部,近代學者作出不同的推論(25),依個人的意見,贊同西元叁世紀中說。當然,在大部集成以後,補充幾段,或補入一品,都是有可能的。
古代華嚴學者,傳說的華嚴經本很多(26),但多數是不屬于人間的。存在于人間而傳下來的,傳說爲十萬頌本,叁十八(或九)品。唐玄奘譯『攝大乘論世親釋』說:「如菩薩藏百千頌經序品中說清淨佛土」,梁譯即明白說:「華嚴經有百千偈,故名百千經」(27);百千偈,就是十萬頌。十萬頌經的傳說,在西域極爲普遍,如隋阇那崛多Jn~a^nagupta所傳,『曆代叁寶紀』卷一二(大正四九‧一0叁上)說:
「于阗東南二千余裏,有遮拘迦國。……王宮自有摩诃般若、大集、華嚴叁部大經,並十萬偈,王躬受持。……此國東南二十余裏,有山甚崄,其內安置大集、華嚴、方等、寶積、楞伽、方廣、舍利弗陀羅尼、華聚陀羅尼、都薩羅藏、摩诃般若、八部般若、大雲經等,凡十二部,皆十萬偈」。
遮拘迦──斫句迦國的大乘經,玄奘也傳說爲:「此國中大乘經典部數尤多,佛法至處,莫斯爲盛也!十萬頌爲部者,凡有十數」(28)。玄奘所說,大抵是承襲阇那崛多的傳說。十萬偈經的傳說,最早見于『大智度論』卷一00(大正二五‧七五六上──中)說:
「大般若品有十萬偈。……又有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;諸佛本起經,……法雲經,各各 [P1022] 十萬偈」。
十萬頌的傳說,龍樹Na^ga^rjuna時代已相當流行了。「上品般若」,確有十萬頌的事實。『不可思議解脫經』,是『入法界品』的本名,不可能是十萬頌的;其他的都是傳說。十萬頌的傳說,應該與當時的學風有關。印度著名的史詩──『摩诃婆羅多』Maha^bha^rata,十八篇,十萬頌。以古代的戰爭(十八日)爲基礎,故事是古老的。經長期的傳說,包括了更多的神話、道德、哲學、習俗等在內,成爲龐大的史詩。這部史詩,漸漸的擴大;到西元四世紀,完成現存的形態,而二、叁世紀間,已發展得非常大了。大乘經十萬頌,正是那個時代的特色。適應這好大的學風,大乘經編集而數量相當大的,也紛紛的傳說爲十萬頌。『華嚴經』傳來中國的,六十卷本是叁萬六千頌;大慈恩寺梵本,爲四萬一千九百八十頌余十字;八十卷本是四萬五千頌;西藏所傳的『華嚴經』,四十五品,第十一品與叁十二品,是藏譯本所特有的,也不會超出六萬頌(29)。就事論事,『華嚴經』雖隨時代而漸漸增多,是不會有十萬頌的。十萬頌,是適應當時學風的傳說。龍樹論沒有說到大部『華嚴經』,所以『華嚴經』的完成現有的組織,比龍樹遲一些,約在西元叁世紀中。
說到『華嚴經』的編集地點,『華嚴教學成立史』推想爲斫句迦,即現在新疆的Karghalik (30)。這裏傳說有十萬頌的大經;傳來中國的『華嚴經』梵本,都是斫句迦旁于阗傳來的,所以這 [P1023] 一推想,似乎有點近情。『華嚴經』是佛始成佛道,及二七日所說。依經文說:佛顯現自身,使來會者體會到佛的真相。佛加持菩薩,說菩薩行與佛功德。佛自身沒有說,保存了佛成道後,多少七日不說法的傳統。這是初成佛道,所以來參加法會的,沒有人間出家與在家弟子;來會的是無量數的他方大菩薩,天、龍、夜叉、犍闼婆等(天龍八部),主山神、主地神、主晝神、主夜神、主谷神……等。所以「華嚴法門」,盡虛空、遍法界的事事無礙,缺少些現實的人間感,無法從經典自身去推定編集的地點。例外的,也可說在『華嚴經』中不太調和的,編入了『諸菩薩住處品』(第叁十二)。『諸菩薩住處品』,首先說八方及海中的菩薩住處;摩度(偷)羅 Mathura^以下四處,是印度中部(或南、西)的;甘菩遮Kamboja以下,是印度北部及印度境外的,如(31):
圖片
甘菩遮國 出生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