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慈(菩薩住處)

   震旦國 那羅延窟

   疏勒國 牛頭山

   迦濕彌羅國 次第

   增長歡喜城 尊者窟

   庵浮梨摩國 見億藏光明

  [P1024]

  

   幹陀羅國 苫婆羅窟

  

  有菩薩住處的國家,震旦──中國也在內,這都是大乘佛法流行的地方。牛頭Gos/i^rs!a山在于阗南境,並不在疏勒(32)。經中也沒有說到斫句迦,所以推定『華嚴經』在斫句迦集成,也不容易使人接受。不過,敘述這麼多有菩薩住處的北方國家,不能說是無關系的。泛說在印度北方集成,應該是沒有問題的。

  

  

  注【105-001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叁(大正二五‧五七六下)。又卷一00(大正二五‧七五四中)。

  注【105-002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九(大正二五‧四一一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5-003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二九(大正二五‧二七二上)。

  注【105-004】『大乘密嚴經』卷上(大正一六‧七二九下)。

  注【105-00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九(大正一0‧二0九中、下)。

  注【105-006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二(大正一0‧二七七中、二七八中)。

  注【105-00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九(大正一0‧叁一叁下)。

  注【105-008】『兜沙經』(大正一0‧四四五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5-009】『兜沙經』(大正一0‧四四五上──中)。『菩薩本業經』(大正一0‧四四六下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(大正九‧四一八中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二(大正一0‧五八上)。

  注【105-01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四(大正一0‧一八一下──一八二中)。 [P1025]

  注【105-01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四(大正一0‧二八八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5-01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六(大正一0‧八六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5-01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六‧四七(大正一0‧二四二上──二五一中)。

  注【105-01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叁(大正一0‧二八0中)。

  注【105-01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叁(大正一0‧二八叁中)。

  注【105-016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四(大正一0‧二八六上)。

  注【105-01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六(大正一0‧二九叁下──二九五上)。

  注【105-01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六(大正一0‧二九五中──二九六中)。

  注【105-01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七(大正一0‧叁0二下──叁0叁中)。

  注【105-02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(大正一0‧叁五上── 叁七下)。

  注【105-021】『高僧傳』卷一(大正五0‧叁二四中)。

  注【105-02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(大正一0‧二六上)。

  注【105-02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八(大正一0‧四二八下)。又卷八0(大正一0‧四叁九中)。

  注【105-02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(大正一0‧叁四上)。

  注【105-025】石井教道『華嚴教學成立史』所引(一五二──一五叁)。

  注【105-026】『華嚴經內章門離孔目章』(大正四五‧五0六下)。『華嚴經探玄記』卷一(大正叁五‧一二二上──下) [P1026] 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疏』卷叁(大正叁五‧五二叁上)。

  注【105-027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0(大正叁一‧叁七六下)。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五(大正叁一‧二六叁上)。

  注【105-028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一二(大正五一‧九四叁上)。

  注【105-029】石井教道『華嚴教學成立史』所引(五六)。

  注【105-030】石井教道『華嚴教學成立史』(一五四)。

  注【105-03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九(大正九‧五九0上──中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五(大正一0‧二四一下)。

  注【105-032】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四五(大正一叁‧二九四中)。『大唐西域記』卷一二(大正五一‧九四叁下)。

  

  第二節 毗盧遮那佛與華藏莊嚴世界海

  毗盧遮那Vairocana與華藏莊嚴世界海Kusumatala-garbha-vyu^ha$lam!ka^ra-lokadha^tu-samudra ,可說代表了「華嚴法門」的特色。圓滿的、最清淨的佛與佛土,作爲學佛者仰望的理想;然後發心,修菩薩行;成就不思議的佛功德。這是以佛與佛土爲前提的,與「般若法門」、「文殊法門」的著重菩薩行不同。「淨土法門」也是以佛與佛土爲前提的,但『阿彌陀經』重在念佛往生,『阿!B粊佛國經』是以阿!B粊Aks!obhya菩薩的願行爲典範的。所以標舉佛與佛土,開 [P1027] 示菩薩行的,成爲「華嚴法門」的特色。著重佛與佛土的思想,應該是與大乘法門同時展開的,但成爲「華嚴法門」那樣,就不能不說是,要在「般若法門」、「淨土法門」、「文殊法門」的興盛中,才能完成而出現于佛教界。

  

  釋迦佛的教化,「心雜染故有情雜染,心清淨故有情清淨」(1),重在離染解脫的實踐。偶然提到些世界情況,也是當時印度的一般傳說。『大本經』說七佛因緣,說到了佛世的時劫與壽命 (2)。『轉輪聖王修行經』,說彌勒Maitreya未來成佛,國土非常清淨,壽長八萬歲(3)。『說本經』爲彌勒授記,國土清淨(4)。『阿含經』的傳說,佛與佛土相關聯,及佛淨土說,表示了佛弟子的不滿現實,注意國土,有了清淨國土的理想。現前的世界──叁千大千世界,是佛教界公認的世界結構。世界單位,是以須彌Sumeru山爲中心的。須彌山外的大海中,有四大洲;我們所住的,是山南的閻浮提洲Jambudvi^pa。須彌山腰有日與月;以上是天界;大力鬼神,大抵依須彌山(或山下海中)而住。這樣的「一(個)四天下」──四洲等,是世界單位。一千個四天下、日月等,名爲「小千世界」。一千個小千世界,名「中千世界」。一千個中千世界,名「大千世界」,或稱「叁千大千世界」。大千世界,有百俱胝kot!i四天下、日月等。或譯爲「百億」、「萬億」,其實是一、000、000、000個四天下。我們這個大千世界,叫娑婆Saha^世界,是釋迦佛教化的佛土。原始佛教大概沒有發現問題,但問題卻緊迫而來。 [P1028] 釋迦佛在我們這個世界的閻浮提洲成佛,既以叁千大千世界爲教化區,那其余世界的南洲,有沒有佛出世呢?如『攝大乘論(世親)釋』說:「若諸異部作如是執:佛唯一處真證等覺,余方現化施作佛事」(5)。一般部派,大抵以爲:釋迦佛在這個世界成佛,是真的現證正覺,其他的四天下,是以化身示現成佛的。這是不能使人滿意的!這是自我中心的看法,在其他四天下,難道不能說,只有自己這裏,才是真實成佛嗎?總不能說都是真實的;如都是示現的,那誰是真佛呢!這是從佛出現于這個世界的南洲,又說是娑婆教主所引起的問題。同時,釋迦佛曆劫修行,怎麼會壽長八十,有病,食馬麥,有人誹毀破壞呢(6)?或解說爲宿業的罪報,也不能滿足一般佛弟子的信仰情操。于是或說「佛身無漏」,也解說爲佛的示現。還有,如『長阿含』『大本經』說:「諸佛常法」:佛從右!6虎誕生,「地爲震動,光明普照」。生下來就自行七步,遍觀四方,說「天上天下,唯我爲尊」(7)!這種希有事,不是人間所能有的。這就是佛傳的一部分;部派傳誦集出的「佛本行」(佛傳),有更多的希有事,增加了佛的神秘與超越感。這幾項思想彙集起來,邁向于理想的佛陀觀,主要是大衆部Maha^sa^m!ghika系,如『異部宗輪論』(大正四九‧一五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大衆部、一說部、說出世部、雞胤部……四部同說:諸佛世尊皆是出世,一切如來無有漏法。……如來色身實無邊際,如來威力亦無邊際,諸佛壽量亦無邊際。……一剎那心了 [P1029] 一切法」。

  

  大衆部本末四宗(應是後期的思想)所說的如來,是無限的圓滿,無所不在,無所不能,無所不知,這就表示了釋迦佛的人間局限性,是佛的示現。如大衆部系的東山住部Pu^rvas/aila , 所作的『隨順頌』(8)說:

  

   「若世間導師,不順世間轉,佛及佛法性,誰亦不能知」!

  

  『隨順頌』說:佛、法、有情、時劫、涅槃,一切都是隨順世間的。說到佛,是超越的,誰也不能知道佛是怎樣的。佛爲文殊Man~jus/ri^所說的『內藏百寶經』說:「佛所行無所著,獨佛佛能相知」。衆生所知道的,都是「隨世間習俗而入,示現如是」(9),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