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慈(菩萨住处)
震旦国 那罗延窟
疏勒国 牛头山
迦湿弥罗国 次第
增长欢喜城 尊者窟
庵浮梨摩国 见亿藏光明
[P1024]
干陀罗国 苫婆罗窟
有菩萨住处的国家,震旦──中国也在内,这都是大乘佛法流行的地方。牛头Gos/i^rs!a山在于阗南境,并不在疏勒(32)。经中也没有说到斫句迦,所以推定『华严经』在斫句迦集成,也不容易使人接受。不过,叙述这么多有菩萨住处的北方国家,不能说是无关系的。泛说在印度北方集成,应该是没有问题的。
注【105-001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七三(大正二五‧五七六下)。又卷一00(大正二五‧七五四中)。
注【105-002】『大智度论』卷四九(大正二五‧四一一上──中)。
注【105-003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二九(大正二五‧二七二上)。
注【105-004】『大乘密严经』卷上(大正一六‧七二九下)。
注【105-005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九(大正一0‧二0九中、下)。
注【105-006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二(大正一0‧二七七中、二七八中)。
注【105-007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九(大正一0‧三一三下)。
注【105-008】『兜沙经』(大正一0‧四四五上──中)。
注【105-009】『兜沙经』(大正一0‧四四五上──中)。『菩萨本业经』(大正一0‧四四六下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(大正九‧四一八中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二(大正一0‧五八上)。
注【105-010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四(大正一0‧一八一下──一八二中)。 [P1025]
注【105-011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四(大正一0‧二八八上──中)。
注【105-012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六(大正一0‧八六上──下)。
注【105-013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六‧四七(大正一0‧二四二上──二五一中)。
注【105-014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三(大正一0‧二八0中)。
注【105-015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三(大正一0‧二八三中)。
注【105-016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四(大正一0‧二八六上)。
注【105-017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六(大正一0‧二九三下──二九五上)。
注【105-018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六(大正一0‧二九五中──二九六中)。
注【105-019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七(大正一0‧三0二下──三0三中)。
注【105-020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(大正一0‧三五上── 三七下)。
注【105-021】『高僧传』卷一(大正五0‧三二四中)。
注【105-022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(大正一0‧二六上)。
注【105-023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八(大正一0‧四二八下)。又卷八0(大正一0‧四三九中)。
注【105-024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(大正一0‧三四上)。
注【105-025】石井教道『华严教学成立史』所引(一五二──一五三)。
注【105-026】『华严经内章门离孔目章』(大正四五‧五0六下)。『华严经探玄记』卷一(大正三五‧一二二上──下) [P1026] 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疏』卷三(大正三五‧五二三上)。
注【105-027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0(大正三一‧三七六下)。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五(大正三一‧二六三上)。
注【105-028】『大唐西域记』卷一二(大正五一‧九四三上)。
注【105-029】石井教道『华严教学成立史』所引(五六)。
注【105-030】石井教道『华严教学成立史』(一五四)。
注【105-031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二九(大正九‧五九0上──中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五(大正一0‧二四一下)。
注【105-032】『大方等大集经』卷四五(大正一三‧二九四中)。『大唐西域记』卷一二(大正五一‧九四三下)。
第二节 毗卢遮那佛与华藏庄严世界海
毗卢遮那Vairocana与华藏庄严世界海Kusumatala-garbha-vyu^ha$lam!ka^ra-lokadha^tu-samudra ,可说代表了「华严法门」的特色。圆满的、最清净的佛与佛土,作为学佛者仰望的理想;然后发心,修菩萨行;成就不思议的佛功德。这是以佛与佛土为前提的,与「般若法门」、「文殊法门」的着重菩萨行不同。「净土法门」也是以佛与佛土为前提的,但『阿弥陀经』重在念佛往生,『阿!B粊佛国经』是以阿!B粊Aks!obhya菩萨的愿行为典范的。所以标举佛与佛土,开 [P1027] 示菩萨行的,成为「华严法门」的特色。着重佛与佛土的思想,应该是与大乘法门同时展开的,但成为「华严法门」那样,就不能不说是,要在「般若法门」、「净土法门」、「文殊法门」的兴盛中,才能完成而出现于佛教界。
释迦佛的教化,「心杂染故有情杂染,心清净故有情清净」(1),重在离染解脱的实践。偶然提到些世界情况,也是当时印度的一般传说。『大本经』说七佛因缘,说到了佛世的时劫与寿命 (2)。『转轮圣王修行经』,说弥勒Maitreya未来成佛,国土非常清净,寿长八万岁(3)。『说本经』为弥勒授记,国土清净(4)。『阿含经』的传说,佛与佛土相关联,及佛净土说,表示了佛弟子的不满现实,注意国土,有了清净国土的理想。现前的世界──三千大千世界,是佛教界公认的世界结构。世界单位,是以须弥Sumeru山为中心的。须弥山外的大海中,有四大洲;我们所住的,是山南的阎浮提洲Jambudvi^pa。须弥山腰有日与月;以上是天界;大力鬼神,大抵依须弥山(或山下海中)而住。这样的「一(个)四天下」──四洲等,是世界单位。一千个四天下、日月等,名为「小千世界」。一千个小千世界,名「中千世界」。一千个中千世界,名「大千世界」,或称「三千大千世界」。大千世界,有百俱胝kot!i四天下、日月等。或译为「百亿」、「万亿」,其实是一、000、000、000个四天下。我们这个大千世界,叫娑婆Saha^世界,是释迦佛教化的佛土。原始佛教大概没有发现问题,但问题却紧迫而来。 [P1028] 释迦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的阎浮提洲成佛,既以三千大千世界为教化区,那其余世界的南洲,有没有佛出世呢?如『摄大乘论(世亲)释』说:「若诸异部作如是执:佛唯一处真证等觉,余方现化施作佛事」(5)。一般部派,大抵以为:释迦佛在这个世界成佛,是真的现证正觉,其他的四天下,是以化身示现成佛的。这是不能使人满意的!这是自我中心的看法,在其他四天下,难道不能说,只有自己这里,才是真实成佛吗?总不能说都是真实的;如都是示现的,那谁是真佛呢!这是从佛出现于这个世界的南洲,又说是娑婆教主所引起的问题。同时,释迦佛历劫修行,怎么会寿长八十,有病,食马麦,有人诽毁破坏呢(6)?或解说为宿业的罪报,也不能满足一般佛弟子的信仰情操。于是或说「佛身无漏」,也解说为佛的示现。还有,如『长阿含』『大本经』说:「诸佛常法」:佛从右!6虎诞生,「地为震动,光明普照」。生下来就自行七步,遍观四方,说「天上天下,唯我为尊」(7)!这种希有事,不是人间所能有的。这就是佛传的一部分;部派传诵集出的「佛本行」(佛传),有更多的希有事,增加了佛的神秘与超越感。这几项思想汇集起来,迈向于理想的佛陀观,主要是大众部Maha^sa^m!ghika系,如『异部宗轮论』(大正四九‧一五中──下)说:
「大众部、一说部、说出世部、鸡胤部……四部同说:诸佛世尊皆是出世,一切如来无有漏法。……如来色身实无边际,如来威力亦无边际,诸佛寿量亦无边际。……一剎那心了 [P1029] 一切法」。
大众部本末四宗(应是后期的思想)所说的如来,是无限的圆满,无所不在,无所不能,无所不知,这就表示了释迦佛的人间局限性,是佛的示现。如大众部系的东山住部Pu^rvas/aila , 所作的『随顺颂』(8)说:
「若世间导师,不顺世间转,佛及佛法性,谁亦不能知」!
『随顺颂』说:佛、法、有情、时劫、涅槃,一切都是随顺世间的。说到佛,是超越的,谁也不能知道佛是怎样的。佛为文殊Man~jus/ri^所说的『内藏百宝经』说:「佛所行无所著,独佛佛能相知」。众生所知道的,都是「随世间习俗而入,示现如是」(9),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