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」爲主體的。十種發心,就是菩提心顯發的十個階段;十種菩提心,就是十地所有的一切(智)智。與十菩提心相應的,有十種「叁昧」、「瑞兆」、「陀羅尼」、「波羅蜜」。這是以菩提心爲體,叁昧等功德所莊嚴的十地說。這部經,後來被編入『金光明經』。如『合部金光明經』的『陀羅尼最淨地品』,是梁真谛Parama$rtha所譯的;及唐義淨所譯的『金光明最勝王經』的『最淨地陀羅尼品』(2)。『金光明經』的這一品,與『莊嚴菩提心經』,可說是一致的。『金光明經』這一品的初段,作佛爲師子相無礙光焰菩薩(就是「師子奮迅光天子」的異譯)說;初段終了,多了師子相無礙光焰的贊頌。後段,改爲「大自在梵天王」說。內容是十菩提心,十地瑞相,十地名義,十地所斷十重(二)無明障,十波羅蜜多,十叁摩地, [P1101] 十陀羅尼。這裏面,多出了「十地名義」,「十重(二)無明障」;而重要的是:十陀羅尼改成十種咒陀羅尼,品名也著重陀羅尼了。這是受到「秘密大乘佛法」漸興的影響。『莊嚴菩提心經』,集出不會太遲,竺法護所譯的『菩薩十地經』(已佚),就是這部經的初譯本。竺法護所譯的『文殊悔過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一下)說:
「或問上界悔過之處,十地,十忍,十分別事,十瑞,十持,十印,十叁昧定」。
這也是十數的類集,與『華嚴經』相通。這裏面的「十瑞、十持」(陀羅尼),確是『莊嚴菩提心經』的內容。晉聶承遠所譯(與竺法護有關(3))的『超日明叁昧經』說:修十種叁昧,得超日明叁昧。如『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五叁六下)說:
「何謂法寶叁昧?……發無上正真道意,成就德本,如須彌山,信樂大乘,心不動移。先睹嘉瑞,叁千佛土億百千藏,皆滿具足。逮成殊勝難當總持。而成就通達施度無極」。
十種叁昧,是法寶叁昧……勇猛伏[首楞嚴]叁昧。每一叁昧,有嘉瑞,總持,度無極[波羅蜜]。名稱與內容,都與『莊嚴菩提心經』相合。這一類集的內容,竺法護的譯品中已經存在,可推見集出的時代,約在西元叁世紀初。還有,傳爲鸠摩羅什所譯的『文殊師利問菩提經』,共有四種譯本,世親Vasubandhu有論釋。這部經,也是以菩提心爲主體,立「初發心」,「行道心」,「不退轉心」,「一生補處心」──四位,而加以分別。說到了「十地」,及「十智」、「十 [P1102] 發」、「十行」等分別(4)。四位的分別,可能比『莊嚴菩提心經』的十位說要早些。這些經典,同樣有阿毗達磨的特色;爲後代瑜伽者,敞開了大乘法相的通道!
『莊嚴菩提心經』,『大方廣菩薩十地經』,說到了十波羅蜜,但在解說波羅蜜各有十事時,卻只解說了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禅、般若、方便──七波羅蜜(5)。羅什譯本的十波羅蜜,六波羅蜜以外,是方便、智、成就衆生滿足、諸願滿足(6),也與一般的十波羅蜜不合。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!波羅蜜,從本生談類集而成的菩薩行,是通常的六波羅蜜。「中品般若」、「文殊法門」,方便從般若中分離出來,般若與方便對立,方便的地位重要起來。六波羅蜜以外,立方便波羅蜜,部分的初期大乘經就是這樣。『莊嚴菩提心經』約七波羅蜜來分別,就是初期大乘佛法的舊說。一般的說,『華嚴經』是說十波羅蜜的,如第七地所說(7)。然「晉譯本」的『十地品』,初地說:「常行大施」(8)。二地說:「十波羅蜜,戒波羅蜜偏勝」;叁地說:「十波羅蜜,忍辱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偏勝」(9)。四地以下,沒有說某波羅蜜偏勝的話。古譯的『漸備一切智德經』,『十住經』,都與「晉譯本」相合,特別是也說叁地的忍與精進偏勝(10)。到了「唐譯本」及屍羅達多S/i^ladatta所譯的『十地經』,才在十地的每一地,說十波羅蜜多的某一波羅蜜多偏勝,顯然與古本不同。龍樹Na^ga^rjuna的『十住毗婆沙論』。是解釋『十地品』的,而在論(及『大智度論』)中,竟沒有說到十波羅蜜。所以可推定爲:十波羅蜜的成立,是比龍樹 [P1103] 遲一些。現在的『華嚴經』,雖有十波羅蜜說,但還在不確定的階段。『華嚴經』采用六波羅蜜說的,不少;說六波羅蜜與方便,說六波羅蜜與四無量,說六波羅蜜、方便與四無量的,也非常多。初期大乘經,大部分都是這樣的。『華嚴經』的新說──十波羅蜜,還是流動而不確定的,如(11):
1.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禅、般若、智、願、神通、法 2.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禅、般若、大乘、願、力、智 3.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禅、智慧、方便、願、力、神通 4.施、戒、忍、精進、禅、般若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
從這多少不同的十波羅蜜中,可見還在流動不確定的階段,這是『華嚴經』大部集成時代的情形。確定爲六度、方便、願、力、智──十波羅蜜;說十地的每一地,一波羅蜜偏勝,那不是『十地品』的舊說。等到十波羅蜜定形,修正『十地品』,可能是西元四世紀的事。
二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次第,後漢譯出的『兜沙經』已經說到。從佛放光的處所,及說法的處所,次第向上,在編集者的心目中,應該是有先後次第的意義!『華嚴經』在印度,是著名的經典,但後期大乘經論,對于菩薩行位,都用「華嚴十地」,而對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次第,可說是沒有采用的。僅有的,是梁真谛Parama$rtha所譯的,天親所造的 [P1104] 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一(大正叁一‧二二九中)說:
「願樂行人,自有四種,謂十信、十解、十行、十回向。爲菩薩聖道有四種方便,故有四人」。
「願樂行」,玄奘譯爲「勝解行」,是沒有入十地聖道以前的菩薩。依真谛譯,地前的願樂行位,是十信、十解、十行、十回向。十解就是十住;在十住前,又立十信,這是『華嚴經』所沒有的。真谛譯又說:「菩薩有二種,謂凡夫、聖人。十信以還是凡夫,十解以上是聖人」(12)。又說:「從十信至十回向,是信樂正位」(13);「信樂」,就是「願樂」。真谛譯本,在十地以前,立信、解、行、回向──四十位。但同本異譯的,隋笈多Dharmagupta共行矩譯的『攝大乘釋論』,唐玄奘譯的『攝大乘論釋』,都沒有以上所引的文句。真谛所譯的,每將當時印度的不同論義,附入所譯的論中,所以願樂行人分爲四十位,可能爲印度方面,世親學系以外的論義。不過也可能是:中國的助譯者,根據中國佛教的見解而附入的。此外,唐地婆诃羅Diva^kara ──日照叁藏,在西元六八0──六八五年間,所譯的『方廣大莊嚴經』卷一(大正叁‧五四0下)說:
「自在熏修七阿僧祇,所習善根皆已回向,弘五福德,施七淨財,行十善道,增長五十二種善根。已能修習正行相應四十分位,已能修習誓願相應四十分位,已能修習意樂相應四 [P1105] 十分位,已能修習正直解脫四十分位。……爲欲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乃趣一生補處」。
『方廣大莊嚴經』,是大乘化的佛傳。文義不太明顯,然菩薩「熏修七阿僧祇」,是「余部別執」,見梁譯的『攝大乘論釋』(14)。五十二種善根,可能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的總稱(日照與賢首的時代相同;五十二善根說,與賢首說相合)。所說的「四十分位」,修習圓滿了,「趣一生補處」,然後成佛;「四十分位」,極可能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迥向與十地。不過竺法護初譯的『普曜經』,沒有這一段文句。這部經,現有梵文本,可以對勘。
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菩薩行位,或十住以前立十信,在中國佛教中,是衆所周知的。這主要是受了『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』,『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』,『菩薩璎珞本業經』的影響。上二部,一向有「疑僞」的傳說。『菩薩璎珞本業經』,『出叁藏記集』在「新集續撰失譯雜經錄」中,是「失譯」經(15)。對中國佛學有莫大影響的叁部經,來曆都有欠明白!論到菩薩行位,『梵網經』立四十位(16), 『仁王經』立四十一位(17),『璎珞本業經』立四十二位(18)。對列如下;
圖片
『梵網經』 │ 『仁王經』 │『璎珞本業經』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十發趣心(堅信忍)│習種性(十信心)│習種性──十住
[P1106]
十長養心(堅法忍)│性種性(十止心)│性種性──十行
十金剛心(堅修忍)│道種性(十堅心)│道種性──十回向
十地(堅聖忍) │(十地) │聖種性──十地
體性平等地 │ 善覺菩薩 │ 歡喜地
體性善慧地 │ 離達菩薩 │ 離垢地
體性光明地 │ 明慧菩薩 │ 明慧地
體性爾焰地 │(爾)焰慧菩薩 │ 焰光地
體性慧照地 │ 勝慧菩薩 │ 難勝地
體性華光地 │ 法現菩薩 │ 現前地
體性滿足地 │ 遠達菩薩 │ 遠行地
體性佛吼地 │ 等觀菩薩 │ 不動地
體性華嚴地 │ 慧光菩薩 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