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」为主体的。十种发心,就是菩提心显发的十个阶段;十种菩提心,就是十地所有的一切(智)智。与十菩提心相应的,有十种「三昧」、「瑞兆」、「陀罗尼」、「波罗蜜」。这是以菩提心为体,三昧等功德所庄严的十地说。这部经,后来被编入『金光明经』。如『合部金光明经』的『陀罗尼最净地品』,是梁真谛Parama$rtha所译的;及唐义净所译的『金光明最胜王经』的『最净地陀罗尼品』(2)。『金光明经』的这一品,与『庄严菩提心经』,可说是一致的。『金光明经』这一品的初段,作佛为师子相无碍光焰菩萨(就是「师子奋迅光天子」的异译)说;初段终了,多了师子相无碍光焰的赞颂。后段,改为「大自在梵天王」说。内容是十菩提心,十地瑞相,十地名义,十地所断十重(二)无明障,十波罗蜜多,十三摩地, [P1101] 十陀罗尼。这里面,多出了「十地名义」,「十重(二)无明障」;而重要的是:十陀罗尼改成十种咒陀罗尼,品名也着重陀罗尼了。这是受到「秘密大乘佛法」渐兴的影响。『庄严菩提心经』,集出不会太迟,竺法护所译的『菩萨十地经』(已佚),就是这部经的初译本。竺法护所译的『文殊悔过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一下)说:
「或问上界悔过之处,十地,十忍,十分别事,十瑞,十持,十印,十三昧定」。
这也是十数的类集,与『华严经』相通。这里面的「十瑞、十持」(陀罗尼),确是『庄严菩提心经』的内容。晋聂承远所译(与竺法护有关(3))的『超日明三昧经』说:修十种三昧,得超日明三昧。如『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五三六下)说:
「何谓法宝三昧?……发无上正真道意,成就德本,如须弥山,信乐大乘,心不动移。先睹嘉瑞,三千佛土亿百千藏,皆满具足。逮成殊胜难当总持。而成就通达施度无极」。
十种三昧,是法宝三昧……勇猛伏[首楞严]三昧。每一三昧,有嘉瑞,总持,度无极[波罗蜜]。名称与内容,都与『庄严菩提心经』相合。这一类集的内容,竺法护的译品中已经存在,可推见集出的时代,约在西元三世纪初。还有,传为鸠摩罗什所译的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』,共有四种译本,世亲Vasubandhu有论释。这部经,也是以菩提心为主体,立「初发心」,「行道心」,「不退转心」,「一生补处心」──四位,而加以分别。说到了「十地」,及「十智」、「十 [P1102] 发」、「十行」等分别(4)。四位的分别,可能比『庄严菩提心经』的十位说要早些。这些经典,同样有阿毗达磨的特色;为后代瑜伽者,敞开了大乘法相的通道!
『庄严菩提心经』,『大方广菩萨十地经』,说到了十波罗蜜,但在解说波罗蜜各有十事时,却只解说了施、戒、忍、精进、禅、般若、方便──七波罗蜜(5)。罗什译本的十波罗蜜,六波罗蜜以外,是方便、智、成就众生满足、诸愿满足(6),也与一般的十波罗蜜不合。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!波罗蜜,从本生谈类集而成的菩萨行,是通常的六波罗蜜。「中品般若」、「文殊法门」,方便从般若中分离出来,般若与方便对立,方便的地位重要起来。六波罗蜜以外,立方便波罗蜜,部分的初期大乘经就是这样。『庄严菩提心经』约七波罗蜜来分别,就是初期大乘佛法的旧说。一般的说,『华严经』是说十波罗蜜的,如第七地所说(7)。然「晋译本」的『十地品』,初地说:「常行大施」(8)。二地说:「十波罗蜜,戒波罗蜜偏胜」;三地说:「十波罗蜜,忍辱波罗蜜、精进波罗蜜偏胜」(9)。四地以下,没有说某波罗蜜偏胜的话。古译的『渐备一切智德经』,『十住经』,都与「晋译本」相合,特别是也说三地的忍与精进偏胜(10)。到了「唐译本」及尸罗达多S/i^ladatta所译的『十地经』,才在十地的每一地,说十波罗蜜多的某一波罗蜜多偏胜,显然与古本不同。龙树Na^ga^rjuna的『十住毗婆沙论』。是解释『十地品』的,而在论(及『大智度论』)中,竟没有说到十波罗蜜。所以可推定为:十波罗蜜的成立,是比龙树 [P1103] 迟一些。现在的『华严经』,虽有十波罗蜜说,但还在不确定的阶段。『华严经』采用六波罗蜜说的,不少;说六波罗蜜与方便,说六波罗蜜与四无量,说六波罗蜜、方便与四无量的,也非常多。初期大乘经,大部分都是这样的。『华严经』的新说──十波罗蜜,还是流动而不确定的,如(11):
1.施、戒、忍、精进、禅、般若、智、愿、神通、法 2.施、戒、忍、精进、禅、般若、大乘、愿、力、智 3.施、戒、忍、精进、禅、智慧、方便、愿、力、神通 4.施、戒、忍、精进、禅、般若、方便、愿、力、智
从这多少不同的十波罗蜜中,可见还在流动不确定的阶段,这是『华严经』大部集成时代的情形。确定为六度、方便、愿、力、智──十波罗蜜;说十地的每一地,一波罗蜜偏胜,那不是『十地品』的旧说。等到十波罗蜜定形,修正『十地品』,可能是西元四世纪的事。
二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次第,后汉译出的『兜沙经』已经说到。从佛放光的处所,及说法的处所,次第向上,在编集者的心目中,应该是有先后次第的意义!『华严经』在印度,是著名的经典,但后期大乘经论,对于菩萨行位,都用「华严十地」,而对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次第,可说是没有采用的。仅有的,是梁真谛Parama$rtha所译的,天亲所造的 [P1104] 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一(大正三一‧二二九中)说:
「愿乐行人,自有四种,谓十信、十解、十行、十回向。为菩萨圣道有四种方便,故有四人」。
「愿乐行」,玄奘译为「胜解行」,是没有入十地圣道以前的菩萨。依真谛译,地前的愿乐行位,是十信、十解、十行、十回向。十解就是十住;在十住前,又立十信,这是『华严经』所没有的。真谛译又说:「菩萨有二种,谓凡夫、圣人。十信以还是凡夫,十解以上是圣人」(12)。又说:「从十信至十回向,是信乐正位」(13);「信乐」,就是「愿乐」。真谛译本,在十地以前,立信、解、行、回向──四十位。但同本异译的,隋笈多Dharmagupta共行矩译的『摄大乘释论』,唐玄奘译的『摄大乘论释』,都没有以上所引的文句。真谛所译的,每将当时印度的不同论义,附入所译的论中,所以愿乐行人分为四十位,可能为印度方面,世亲学系以外的论义。不过也可能是:中国的助译者,根据中国佛教的见解而附入的。此外,唐地婆诃罗Diva^kara ──日照三藏,在西元六八0──六八五年间,所译的『方广大庄严经』卷一(大正三‧五四0下)说:
「自在熏修七阿僧祇,所习善根皆已回向,弘五福德,施七净财,行十善道,增长五十二种善根。已能修习正行相应四十分位,已能修习誓愿相应四十分位,已能修习意乐相应四 [P1105] 十分位,已能修习正直解脱四十分位。……为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乃趣一生补处」。
『方广大庄严经』,是大乘化的佛传。文义不太明显,然菩萨「熏修七阿僧祇」,是「余部别执」,见梁译的『摄大乘论释』(14)。五十二种善根,可能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、妙觉的总称(日照与贤首的时代相同;五十二善根说,与贤首说相合)。所说的「四十分位」,修习圆满了,「趣一生补处」,然后成佛;「四十分位」,极可能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迥向与十地。不过竺法护初译的『普曜经』,没有这一段文句。这部经,现有梵文本,可以对勘。
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的菩萨行位,或十住以前立十信,在中国佛教中,是众所周知的。这主要是受了『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』,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』,『菩萨璎珞本业经』的影响。上二部,一向有「疑伪」的传说。『菩萨璎珞本业经』,『出三藏记集』在「新集续撰失译杂经录」中,是「失译」经(15)。对中国佛学有莫大影响的三部经,来历都有欠明白!论到菩萨行位,『梵网经』立四十位(16), 『仁王经』立四十一位(17),『璎珞本业经』立四十二位(18)。对列如下;
图片
『梵网经』 │ 『仁王经』 │『璎珞本业经』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十发趣心(坚信忍)│习种性(十信心)│习种性──十住
[P1106]
十长养心(坚法忍)│性种性(十止心)│性种性──十行
十金刚心(坚修忍)│道种性(十坚心)│道种性──十回向
十地(坚圣忍) │(十地) │圣种性──十地
体性平等地 │ 善觉菩萨 │ 欢喜地
体性善慧地 │ 离达菩萨 │ 离垢地
体性光明地 │ 明慧菩萨 │ 明慧地
体性尔焰地 │(尔)焰慧菩萨 │ 焰光地
体性慧照地 │ 胜慧菩萨 │ 难胜地
体性华光地 │ 法现菩萨 │ 现前地
体性满足地 │ 远达菩萨 │ 远行地
体性佛吼地 │ 等观菩萨 │ 不动地
体性华严地 │ 慧光菩萨 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