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 │ 善慧地
│ 灌顶菩萨 │ 法云地
│ │等觉
体性入佛界地 │ 萨婆若 │妙觉──一切智地
[P1107]
『梵网经』的第十地,就是佛地。『仁王经』在第十灌顶菩萨外,别立佛的一切智(萨婆若)地。『菩萨璎珞本业经』,在第十法云地与佛的一切智地间,加一等觉位。四十位,四十一位,四十二位,表示了这三部经集出的先后。这三部经,都是知道『华严经』与卢舍那佛的。『梵网经』十地的名字,非常不同,但第三光明地,第四尔焰地,都与「华严十地」相同,不过以焰为「尔焰」的焰,不能不说是误解了!『梵网经』的「十发趣心」;『仁王经』的「十信心」;『璎珞本业经』所说,十住前所修的「十信心」:比对起来,差别不大,只是传说的不同,今对比如下(19):
图片
『梵网经』│1.舍、2.戒、3.忍、4.进、5.定、6.慧、7.愿、8.护、9.喜、10.顶
『仁王经』│6.施、7.戒、1.信、2.精进、5.定、4.慧、9.愿、8.护、3.念、10.回向
『璎珞经』│9.舍、6.戒、1.信、3.精进、4.定、5.慧、10.愿、8.护、2.念、7.回向
三经所说的,名目虽有三心的不同,而可以推定为出于一源。依『菩萨璎珞本业经』说:十住以前的名字菩萨,修十信心,如十信成就了,进入初住(20)。『仁王经』也有「习忍」以前的十善菩萨(21)。十住以前立十信位,所以中国有五十一位,或五十二位说。这三部经,是在中国集出的。在十地以前,立三(贤)位──「十发趣」、「十长养」、「十金刚」;「十信」、「十(意)止」、「十坚」:在『梵网』与『仁王经』中,并没有引用『华严经』的术语。到『菩萨璎 [P1108] 珞本业经』,才称之为「十住」、「十行」、「十回向」,引用『华严经』说。从此,成为中国佛学界的定论。为什么立三贤位,每位是不多不少的十数,如不出于『华严』的传说,到底原始的根据何在?这一发展,虽不属于印度,但我总觉得:十地以前立三贤位,多少有西方传来的因素。
注【111-001】『庄严菩提心经』(大正一0‧九六一中──九六三上)。
注【111-002】『合部金光明经』卷三(大正一六‧三七二下──三七七中)。『金光明最胜王经』卷四(大正一六‧四一七下──四二二中)。
注【111-003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九下)。
注【111-004】『文殊师利问菩提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八一下──四八三下)。
注【111-005】『庄严菩提心经』(大正一0‧九六二中──下)。『大方广菩萨十地经』(大正一0‧九六四中──九六五上)。『大宝积经』卷一一五『无尽慧菩萨会』作十度(大正一一‧六四八下──六四九上)。
注【111-006】『庄严菩提心经』(大正一0‧九六二中)。
注【111-007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七(大正一0‧一九六中──下、一九八上──中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二五(大正九‧五六一中──下、五六三上──中)。
注【111-008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二三(大正九‧五四七中)。
注【111-009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二四(大正九‧五五0上、五五二中)。 [P1109]
注【111-010】『渐备一切智德经』卷二(大正一0‧四七0上)。『十住经』卷二(大正一0‧五0八中)。
注【111-011】1.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三(大正一0‧二八二中──下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七(大正九‧六三五中──下)。2.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二(大正一0‧三九一上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四,「愿」作「无着」(大正九‧七四一上──中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二二,「大乘」下加「勤修一切善巧方便」(大正一0‧七六四上)。3.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七(大正一0‧四二四上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四(大正一0‧八一九上)。4.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七(大正一0‧一九六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1-012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四(大正三一‧一七七下)。
注【111-013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七(大正三一‧一九九中)。
注【111-014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一(大正三一‧二三0上)。
注【111-015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四(大正五五‧二一下)。
注【111-016】『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九九七下──九九八上)。
注【111-017】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上(大正八‧八二六中──八二八上)。
注【111-018】『菩萨璎珞本业经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一0一二下──一0一三上)。
注【111-019】『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九九七下)。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上(大正八‧八二六中)。『菩萨璎珞本业经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一0一一下)。
注【111-020】『菩萨璎珞本业经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一0一一下)。 [P1110]
注【111-021】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下(大正八‧八三一中)。
第五节 善财南参
第一项 善财与福城
「华严法门」中,以善财Sudhana童子访问善知识为因缘,阐明菩萨行,一生精进而入普贤地的,是『入法界品』。西秦圣坚所译的『罗摩伽经』,仅是一小部分。唐般若Prajn~a^ 所译的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四十卷,是『入法界品』的别译。般若所译的,内题『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』。经后记说:「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,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剎极微尘数善知识行中,五十五圣者善知识,入不思议解脱境界,普贤行愿品」(1)。「入不思议解脱境界」,就是『大智度论』所说的『不思议解脱经』;也就是「入法界」。『普贤行愿品』,是这一品的品名,但一般流通的『普贤行愿品』,专指末后一卷,是「晋译本」、「唐译本」所没有的。末卷的『普贤行愿品』,留到下一节去研究。
善财童子,在部派佛教的传说中,是释尊的「本生」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』,释尊自说往昔生中的菩萨大行,说到了善财童子。善财是般遮罗Pan~cala国北界,那布罗Na^gapura [P1111] ,或义译龙阁城,或象阁城)城的王子。猎师以不空!8统索amoghapa^s/a,捉到了一位美貌的紧那罗Kim!nara女悦意Sumana,奉献给王子,受到王子非常的染爱。由于婆罗门的播弄,善财王子受命,出去征伐叛逆。国王要伤害紧那罗女悦意,悦意就逃了回去。善财平定了叛逆回来,不见了悦意,知道事情经过后,就决心出城向北去寻访悦意。善财童子向月亮、鹿、蜜蜂、蟒蛇、百舌鸟、无忧树,心里迷乱的,见到什么,就问:「见我悦意耶」?善财的到处寻访,经历了种种山、种种河流,可畏的蛇、鸟、夜叉;以无比的勇气,克服险难,终于到了紧那罗王城,会见了悦意,与悦意同回那布罗城(2)。依世俗的观点,善财寻悦意的故事,是真挚纯洁的爱,不惜一切的追求,终于达到了目的。『律』中说:当时是「发精进波罗蜜」;「我为悦意故,精勤威力第一超越」(3)。善财的到处寻访,「精勤威力第一超越」,不是与『入法界品』中,善财童子的到处参访,非常类似的吗?善财童子的到处参访,是为了从菩萨行中,达成清净的佛道,不是访问紧那罗女悦意可比。然而访问悦意的善财童子,正是「贤劫菩萨」(4)。寻访悦意的是「染欲」,参访善知识的是「正法欲」。经上说:「诸法欲为根本」。有欲才能引发精进,有精进才能成就一切事业。以愿欲而引发无限的精进,是善财童子故事的精髓!
『入法界品』的主体人物,是善财童子。『入法界品』说:文殊师利Man~jus/ri^到南方去弘化,首先「至福城东,住庄严幢娑罗林中,往昔诸佛曾所止住,教化众生大塔庙处」(5)。文殊 [P1112] 在这里说法,善财也从福城来,听法后发心,开始一生参学的历程。福城是善财参学的出发处,应该有实际的意义。福城,晋译作觉城;「四十卷本」作福城,福生城。现存的梵本,原语为 Dhanya^karanagara;这一梵语,晋译怎么会译作觉城呢?怕是后代有过变化了。考『大品』的『药犍度』,有Bhaddiyanagara(幸福城),佛在这里,受大福报长者Men!d!aka(旻荼)的供养(6)。『十诵律』作修摩国Suhma的婆提城(7),婆提与Bhaddiya音相合。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』,作Bhadram!kara,与或译为跋提城相合。我以为,这就是善财所住的福城,原语 Bhaddiya,晋译所以会译作觉城。婆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