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 │ 善慧地
│ 灌頂菩薩 │ 法雲地
│ │等覺
體性入佛界地 │ 薩婆若 │妙覺──一切智地
[P1107]
『梵網經』的第十地,就是佛地。『仁王經』在第十灌頂菩薩外,別立佛的一切智(薩婆若)地。『菩薩璎珞本業經』,在第十法雲地與佛的一切智地間,加一等覺位。四十位,四十一位,四十二位,表示了這叁部經集出的先後。這叁部經,都是知道『華嚴經』與盧舍那佛的。『梵網經』十地的名字,非常不同,但第叁光明地,第四爾焰地,都與「華嚴十地」相同,不過以焰爲「爾焰」的焰,不能不說是誤解了!『梵網經』的「十發趣心」;『仁王經』的「十信心」;『璎珞本業經』所說,十住前所修的「十信心」:比對起來,差別不大,只是傳說的不同,今對比如下(19):
圖片
『梵網經』│1.舍、2.戒、3.忍、4.進、5.定、6.慧、7.願、8.護、9.喜、10.頂
『仁王經』│6.施、7.戒、1.信、2.精進、5.定、4.慧、9.願、8.護、3.念、10.回向
『璎珞經』│9.舍、6.戒、1.信、3.精進、4.定、5.慧、10.願、8.護、2.念、7.回向
叁經所說的,名目雖有叁心的不同,而可以推定爲出于一源。依『菩薩璎珞本業經』說:十住以前的名字菩薩,修十信心,如十信成就了,進入初住(20)。『仁王經』也有「習忍」以前的十善菩薩(21)。十住以前立十信位,所以中國有五十一位,或五十二位說。這叁部經,是在中國集出的。在十地以前,立叁(賢)位──「十發趣」、「十長養」、「十金剛」;「十信」、「十(意)止」、「十堅」:在『梵網』與『仁王經』中,並沒有引用『華嚴經』的術語。到『菩薩璎 [P1108] 珞本業經』,才稱之爲「十住」、「十行」、「十回向」,引用『華嚴經』說。從此,成爲中國佛學界的定論。爲什麼立叁賢位,每位是不多不少的十數,如不出于『華嚴』的傳說,到底原始的根據何在?這一發展,雖不屬于印度,但我總覺得:十地以前立叁賢位,多少有西方傳來的因素。
注【111-001】『莊嚴菩提心經』(大正一0‧九六一中──九六叁上)。
注【111-002】『合部金光明經』卷叁(大正一六‧叁七二下──叁七七中)。『金光明最勝王經』卷四(大正一六‧四一七下──四二二中)。
注【111-003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九下)。
注【111-004】『文殊師利問菩提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八一下──四八叁下)。
注【111-005】『莊嚴菩提心經』(大正一0‧九六二中──下)。『大方廣菩薩十地經』(大正一0‧九六四中──九六五上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五『無盡慧菩薩會』作十度(大正一一‧六四八下──六四九上)。
注【111-006】『莊嚴菩提心經』(大正一0‧九六二中)。
注【111-00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七(大正一0‧一九六中──下、一九八上──中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五(大正九‧五六一中──下、五六叁上──中)。
注【111-00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叁(大正九‧五四七中)。
注【111-00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四(大正九‧五五0上、五五二中)。 [P1109]
注【111-010】『漸備一切智德經』卷二(大正一0‧四七0上)。『十住經』卷二(大正一0‧五0八中)。
注【111-011】1.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叁(大正一0‧二八二中──下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七(大正九‧六叁五中──下)。2.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二(大正一0‧叁九一上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四,「願」作「無著」(大正九‧七四一上──中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二,「大乘」下加「勤修一切善巧方便」(大正一0‧七六四上)。3.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七(大正一0‧四二四上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四(大正一0‧八一九上)。4.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七(大正一0‧一九六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1-012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四(大正叁一‧一七七下)。
注【111-013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七(大正叁一‧一九九中)。
注【111-014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一(大正叁一‧二叁0上)。
注【111-015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四(大正五五‧二一下)。
注【111-016】『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九九七下──九九八上)。
注【111-017】『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上(大正八‧八二六中──八二八上)。
注【111-018】『菩薩璎珞本業經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一0一二下──一0一叁上)。
注【111-019】『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九九七下)。『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上(大正八‧八二六中)。『菩薩璎珞本業經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一0一一下)。
注【111-020】『菩薩璎珞本業經』卷上(大正二四‧一0一一下)。 [P1110]
注【111-021】『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下(大正八‧八叁一中)。
第五節 善財南參
第一項 善財與福城
「華嚴法門」中,以善財Sudhana童子訪問善知識爲因緣,闡明菩薩行,一生精進而入普賢地的,是『入法界品』。西秦聖堅所譯的『羅摩伽經』,僅是一小部分。唐般若Prajn~a^ 所譯的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四十卷,是『入法界品』的別譯。般若所譯的,內題『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』。經後記說:「大方廣佛華嚴經百千偈中,所說善財童子親近承事佛剎極微塵數善知識行中,五十五聖者善知識,入不思議解脫境界,普賢行願品」(1)。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」,就是『大智度論』所說的『不思議解脫經』;也就是「入法界」。『普賢行願品』,是這一品的品名,但一般流通的『普賢行願品』,專指末後一卷,是「晉譯本」、「唐譯本」所沒有的。末卷的『普賢行願品』,留到下一節去研究。
善財童子,在部派佛教的傳說中,是釋尊的「本生」。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』,釋尊自說往昔生中的菩薩大行,說到了善財童子。善財是般遮羅Pan~cala國北界,那布羅Na^gapura [P1111] ,或義譯龍閣城,或象閣城)城的王子。獵師以不空!8統索amoghapa^s/a,捉到了一位美貌的緊那羅Kim!nara女悅意Sumana,奉獻給王子,受到王子非常的染愛。由于婆羅門的播弄,善財王子受命,出去征伐叛逆。國王要傷害緊那羅女悅意,悅意就逃了回去。善財平定了叛逆回來,不見了悅意,知道事情經過後,就決心出城向北去尋訪悅意。善財童子向月亮、鹿、蜜蜂、蟒蛇、百舌鳥、無憂樹,心裏迷亂的,見到什麼,就問:「見我悅意耶」?善財的到處尋訪,經曆了種種山、種種河流,可畏的蛇、鳥、夜叉;以無比的勇氣,克服險難,終于到了緊那羅王城,會見了悅意,與悅意同回那布羅城(2)。依世俗的觀點,善財尋悅意的故事,是真摯純潔的愛,不惜一切的追求,終于達到了目的。『律』中說:當時是「發精進波羅蜜」;「我爲悅意故,精勤威力第一超越」(3)。善財的到處尋訪,「精勤威力第一超越」,不是與『入法界品』中,善財童子的到處參訪,非常類似的嗎?善財童子的到處參訪,是爲了從菩薩行中,達成清淨的佛道,不是訪問緊那羅女悅意可比。然而訪問悅意的善財童子,正是「賢劫菩薩」(4)。尋訪悅意的是「染欲」,參訪善知識的是「正法欲」。經上說:「諸法欲爲根本」。有欲才能引發精進,有精進才能成就一切事業。以願欲而引發無限的精進,是善財童子故事的精髓!
『入法界品』的主體人物,是善財童子。『入法界品』說:文殊師利Man~jus/ri^到南方去弘化,首先「至福城東,住莊嚴幢娑羅林中,往昔諸佛曾所止住,教化衆生大塔廟處」(5)。文殊 [P1112] 在這裏說法,善財也從福城來,聽法後發心,開始一生參學的曆程。福城是善財參學的出發處,應該有實際的意義。福城,晉譯作覺城;「四十卷本」作福城,福生城。現存的梵本,原語爲 Dhanya^karanagara;這一梵語,晉譯怎麼會譯作覺城呢?怕是後代有過變化了。考『大品』的『藥犍度』,有Bhaddiyanagara(幸福城),佛在這裏,受大福報長者Men!d!aka(旻荼)的供養(6)。『十誦律』作修摩國Suhma的婆提城(7),婆提與Bhaddiya音相合。『根本說一切有部律』,作Bhadram!kara,與或譯爲跋提城相合。我以爲,這就是善財所住的福城,原語 Bhaddiya,晉譯所以會譯作覺城。婆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