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▪P1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得名为转轮圣王。菩萨受职,亦复如是。诸佛智水灌其顶故,名为受职;具足如来十种力故,堕在佛数。……名为安住法云地」。

  

  第十法云地,以灌顶为王作比喻。论理,王子行了灌顶礼,就成为王,那末菩萨受佛灌顶,也就是佛。然而诸佛灌顶,菩萨「堕在佛数」,却还是菩萨,这是很可疑的!所以大家都怀疑了:「若菩萨神通境界如是,佛神通力其复云何?金刚藏言:……如来智慧无边无等,云何而与菩萨比量!……菩萨摩诃萨已能安住如是智慧,诸佛世尊复更为说三世智,……为说得一切智智」 (22)。菩萨灌顶以后,还要进修,佛还要为他说法。「般若十地」也说:「菩萨摩诃萨具足六波罗蜜,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,一切种智具足满,断一切烦恼及习,是名菩萨摩诃萨住十地中,当知如佛」(23)。不说十地是佛,而说「如佛」,也表示了还是菩萨地。『入法界品』海幢Sa^garadhvaja 比丘所教化的菩萨,灌顶位以后,还有坐菩提场菩萨(24)。『如来出现品』(25),『离世间品』,都在灌顶位以上,有一生所系菩萨(26)。『入法界品』师子嚬申Sim!havijr!mbhita^比丘尼说法,在第十地以后,立执金刚神Vajradhara(27)。这都表示了菩萨灌顶以上,还有更高胜的菩萨。依『华严经』意,就是住普贤地菩萨。

  

  初地说:「菩萨始发如是心,即得超凡夫地,入菩萨位;生如来家,无能说其种族过失;离世间趣,入出世道;得菩萨法,住菩萨处;入三世平等;于如来种中,决定当得无上菩提」(28)。 [P1095] 初地证入平等性,是得出世圣智的,这是与「般若十地」不同的。「华严十住」的本义,与「般若十地」相同:初发心;新学;修行相应,于正法中生(生贵),「永不退转,于诸佛所深生净信」;第七住才「得不退转无生法忍」。然『十地品』的意思,是结合十住的,所以说:「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萨」;第八「名为童真地」。『入法界品』引用十住而立十二位,发心住以前,立信解位菩萨,那可以说初住悟入了。「晋」、「唐译本」的『十住品』,每住末必说:「有所闻法,即自开解,不由他教」(29),表示了住住是证悟的,与十地相同。但支谦、竺法护、祇多罗的古译本,都没有这几句,可见是后来增补的。『华严』『十住品』以后,『梵行品』(第十六)说:初发心时,便成正觉(30)。『初发心功德品』(第十七)说:「应知此(初发心)人,即与三世诸佛同等,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,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,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。纔发心时,……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,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,即能入一切法界性,即能持一切佛种性,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」(31)。这样的初发心菩萨,至少是欢喜地菩萨那样的发心!『华严经』最后集成,显然是以『十地品』那样的菩萨为准绳的。在「般若法门」方面,「上品般若」是以「般若十地」为欢喜等十地的。龙树Na^ga^rjuna为『十地品』造论,名『十住毗婆沙论』,也有这样的意思,但解说不同,如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卷一(大正二六‧二四下)说: [P1096] 「为得是佛十力故,大心发愿,即入必定聚。问曰:凡初发心皆有如是相耶?答曰:或有人说,初发心便有如是相,而实不尔。何以故?是事应分别,不应定答。所以者何?一切菩萨初发心时,不应悉入于必定。或有初发心时,即入必定;或有渐修功德,如释迦牟尼佛,初发心时不入必定,后修集功德值燃灯佛,得入必定。是故汝说一切菩萨初发心便入必定,是为邪论」。

  

  依龙树的意思,菩萨根性不同,不是一致的。有的菩萨,初发心住地不得证入,要到第七住地,才得无生法忍。有的初发心,就得无生忍,那是顿超入第七住地了。龙树的解释,是依『般若经』的,如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二(大正八‧二二六上)说:

  

   「有菩萨摩诃萨,初发意时,行六波罗蜜,上菩萨位,得阿惟越致地。舍利弗!有菩萨摩诃萨,初发意时,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转*轮;与无量阿僧祇众生作益厚已,入无余涅槃。……舍利弗!有菩萨摩诃萨,初发意时,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与无数百千亿菩萨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为净佛国土故」。

  

  『大智度论』解说为:这三类菩萨,都是利根。『论』中举乘羊、乘马、乘神通,以说明根性不同,成佛的迟速不同(32)。羊乘、象乘、神通乘──日月神通乘、声闻神通乘、如来神通乘─ ─五类菩萨成佛的迟速不同,出于『入定不定印经』(33)。龙树是这样的,会通了「般若十地」与 [P1097] 「华严十地」间的差别。

  

  

  注【110-001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八(大正八‧五七二下)。

  注【110-002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第四分)卷五四八(大正七‧八二三上)。又(第五分)卷五六一(大正七‧八九八下)。

  注【110-003】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』(二分)卷四四六(大正七‧二五二上)。又(三分)卷五一三(大正七‧六一九上)。

  注【110-004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六(大正八‧三三五上)。

  注【110-005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五八下)。

  注【110-006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五八下)。

  注【110-007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一(大正九‧五中)。

  注【110-008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一『大正九‧七上)。

  注【110-009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一(大正九‧八上)。又卷一(大正九‧一0上)。

  注【110-010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四(大正一0‧一七九下)。

  注【110-011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四(大正一0‧一八0下)。

  注【110-012】『十地经论』卷二(大正二六‧一三一中)。

  注【110-013】『十地经论』卷二(大正二六‧一三三下)。 [P1098]

  注【110-014】『辩中边论』卷上(大正三一‧四六八上)。『成唯识论』卷一0(大正三一‧三四中)。

  注【110-015】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五九下)。

  注【110-016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九(大正一0‧二0九上)。

  注【110-017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八(大正一0‧一九九中)。

  注【110-018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六(大正一0‧一九0上)。

  注【110-019】『妙法莲华经』卷三(大正九‧二0中)。

  注【110-020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六(大正一0‧一九一下)。

  注【110-021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九(大正一0‧二0八下──二0九中、二一0下)。

  注【110-022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九(大正一0‧二0八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10-023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九下)。

  注【110-024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六三(大正一0‧三四一下──三四二上)。

  注【110-025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一(大正一0‧二七0中)。

  注【110-026】「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四三(大正九‧六七二上)。『度世品经』卷六(大正一0‧六五五下)。

  注【110-027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六七(大正一0‧三六四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10-028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四(大正一0‧一八一上)。

  注【110-029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六(初住)(大正一0‧八四中)。 [P1099]

  注【110-030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七(大正一0‧八九上)。

  注【110-031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七(大正一0‧九一下)。

  注【110-032】『大智度论』卷三八(大正二五‧三四二下)。

  注【110-033】『入定不定印经』(大正一五‧七0六中以下)。

  

  

  

  第三项 十地说的发展

  『十地品』,对菩萨十地的进修过程,作了有条理的编次,成为菩萨行位的准绳。『十地品』成立以后,佛教界有以十地为主而作更充实的组集,可以分为二流。

  

  一、传为鸠摩罗什Kuma^raji^va所译的『庄严菩提心经』,一卷;及元魏吉迦夜Kin%kara 所译的『大方广菩萨十地经』,一卷;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所译的,编入『大宝积经』的『无尽慧菩萨会』,一卷。这三部是同本异译,代表十地说的一流。依『庄严菩提心经』,全经的内容如下(1):

  

  一、佛为思无量义菩萨说 1.菩提心的意义 2.十种发(菩提)心 [P1100] 3.十种三昧护持菩提心 4.十地瑞相 5.十种陀罗尼 6.十波罗蜜 7.七波罗蜜各有十种 8.波罗蜜的意义

  

  二、佛为师子奋迅光天子说忆念法门功德

  

  经义是以「菩提心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