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得名爲轉輪聖王。菩薩受職,亦複如是。諸佛智水灌其頂故,名爲受職;具足如來十種力故,墮在佛數。……名爲安住法雲地」。

  

  第十法雲地,以灌頂爲王作比喻。論理,王子行了灌頂禮,就成爲王,那末菩薩受佛灌頂,也就是佛。然而諸佛灌頂,菩薩「墮在佛數」,卻還是菩薩,這是很可疑的!所以大家都懷疑了:「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,佛神通力其複雲何?金剛藏言:……如來智慧無邊無等,雲何而與菩薩比量!……菩薩摩诃薩已能安住如是智慧,諸佛世尊複更爲說叁世智,……爲說得一切智智」 (22)。菩薩灌頂以後,還要進修,佛還要爲他說法。「般若十地」也說:「菩薩摩诃薩具足六波羅蜜,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,一切種智具足滿,斷一切煩惱及習,是名菩薩摩诃薩住十地中,當知如佛」(23)。不說十地是佛,而說「如佛」,也表示了還是菩薩地。『入法界品』海幢Sa^garadhvaja 比丘所教化的菩薩,灌頂位以後,還有坐菩提場菩薩(24)。『如來出現品』(25),『離世間品』,都在灌頂位以上,有一生所系菩薩(26)。『入法界品』師子嚬申Sim!havijr!mbhita^比丘尼說法,在第十地以後,立執金剛神Vajradhara(27)。這都表示了菩薩灌頂以上,還有更高勝的菩薩。依『華嚴經』意,就是住普賢地菩薩。

  

  初地說:「菩薩始發如是心,即得超凡夫地,入菩薩位;生如來家,無能說其種族過失;離世間趣,入出世道;得菩薩法,住菩薩處;入叁世平等;于如來種中,決定當得無上菩提」(28)。 [P1095] 初地證入平等性,是得出世聖智的,這是與「般若十地」不同的。「華嚴十住」的本義,與「般若十地」相同:初發心;新學;修行相應,于正法中生(生貴),「永不退轉,于諸佛所深生淨信」;第七住才「得不退轉無生法忍」。然『十地品』的意思,是結合十住的,所以說:「法王子住善慧地菩薩」;第八「名爲童真地」。『入法界品』引用十住而立十二位,發心住以前,立信解位菩薩,那可以說初住悟入了。「晉」、「唐譯本」的『十住品』,每住末必說:「有所聞法,即自開解,不由他教」(29),表示了住住是證悟的,與十地相同。但支謙、竺法護、祇多羅的古譯本,都沒有這幾句,可見是後來增補的。『華嚴』『十住品』以後,『梵行品』(第十六)說:初發心時,便成正覺(30)。『初發心功德品』(第十七)說:「應知此(初發心)人,即與叁世諸佛同等,即與叁世諸佛如來境界平等,即與叁世諸佛如來功德平等,得如來一身無量身究竟平等真實智慧。纔發心時,……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現成佛,即能令一切衆生皆得歡喜,即能入一切法界性,即能持一切佛種性,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」(31)。這樣的初發心菩薩,至少是歡喜地菩薩那樣的發心!『華嚴經』最後集成,顯然是以『十地品』那樣的菩薩爲准繩的。在「般若法門」方面,「上品般若」是以「般若十地」爲歡喜等十地的。龍樹Na^ga^rjuna爲『十地品』造論,名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也有這樣的意思,但解說不同,如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一(大正二六‧二四下)說: [P1096] 「爲得是佛十力故,大心發願,即入必定聚。問曰:凡初發心皆有如是相耶?答曰:或有人說,初發心便有如是相,而實不爾。何以故?是事應分別,不應定答。所以者何?一切菩薩初發心時,不應悉入于必定。或有初發心時,即入必定;或有漸修功德,如釋迦牟尼佛,初發心時不入必定,後修集功德值燃燈佛,得入必定。是故汝說一切菩薩初發心便入必定,是爲邪論」。

  

  依龍樹的意思,菩薩根性不同,不是一致的。有的菩薩,初發心住地不得證入,要到第七住地,才得無生法忍。有的初發心,就得無生忍,那是頓超入第七住地了。龍樹的解釋,是依『般若經』的,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(大正八‧二二六上)說:

  

   「有菩薩摩诃薩,初發意時,行六波羅蜜,上菩薩位,得阿惟越致地。舍利弗!有菩薩摩诃薩,初發意時,便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轉*輪;與無量阿僧祇衆生作益厚已,入無余涅槃。……舍利弗!有菩薩摩诃薩,初發意時,與般若波羅蜜相應,與無數百千億菩薩,從一佛國至一佛國,爲淨佛國土故」。

  

  『大智度論』解說爲:這叁類菩薩,都是利根。『論』中舉乘羊、乘馬、乘神通,以說明根性不同,成佛的遲速不同(32)。羊乘、象乘、神通乘──日月神通乘、聲聞神通乘、如來神通乘─ ─五類菩薩成佛的遲速不同,出于『入定不定印經』(33)。龍樹是這樣的,會通了「般若十地」與 [P1097] 「華嚴十地」間的差別。

  

  

  注【110-001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八(大正八‧五七二下)。

  注【110-002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第四分)卷五四八(大正七‧八二叁上)。又(第五分)卷五六一(大正七‧八九八下)。

  注【110-003】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二分)卷四四六(大正七‧二五二上)。又(叁分)卷五一叁(大正七‧六一九上)。

  注【110-004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六(大正八‧叁叁五上)。

  注【110-005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五八下)。

  注【110-006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五八下)。

  注【110-007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一(大正九‧五中)。

  注【110-008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一『大正九‧七上)。

  注【110-009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一(大正九‧八上)。又卷一(大正九‧一0上)。

  注【110-01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四(大正一0‧一七九下)。

  注【110-01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四(大正一0‧一八0下)。

  注【110-012】『十地經論』卷二(大正二六‧一叁一中)。

  注【110-013】『十地經論』卷二(大正二六‧一叁叁下)。 [P1098]

  注【110-014】『辯中邊論』卷上(大正叁一‧四六八上)。『成唯識論』卷一0(大正叁一‧叁四中)。

  注【110-015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五九下)。

  注【110-016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九(大正一0‧二0九上)。

  注【110-01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八(大正一0‧一九九中)。

  注【110-01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六(大正一0‧一九0上)。

  注【110-019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叁(大正九‧二0中)。

  注【110-02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六(大正一0‧一九一下)。

  注【110-02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九(大正一0‧二0八下──二0九中、二一0下)。

  注【110-02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九(大正一0‧二0八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10-02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九下)。

  注【110-02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叁(大正一0‧叁四一下──叁四二上)。

  注【110-02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一(大正一0‧二七0中)。

  注【110-026】「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叁(大正九‧六七二上)。『度世品經』卷六(大正一0‧六五五下)。

  注【110-02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七(大正一0‧叁六四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10-02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四(大正一0‧一八一上)。

  注【110-02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六(初住)(大正一0‧八四中)。 [P1099]

  注【110-03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七(大正一0‧八九上)。

  注【110-03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七(大正一0‧九一下)。

  注【110-032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叁八(大正二五‧叁四二下)。

  注【110-033】『入定不定印經』(大正一五‧七0六中以下)。

  

  

  

  第叁項 十地說的發展

  『十地品』,對菩薩十地的進修過程,作了有條理的編次,成爲菩薩行位的准繩。『十地品』成立以後,佛教界有以十地爲主而作更充實的組集,可以分爲二流。

  

  一、傳爲鸠摩羅什Kuma^raji^va所譯的『莊嚴菩提心經』,一卷;及元魏吉迦夜Kin%kara 所譯的『大方廣菩薩十地經』,一卷;唐菩提流志Bodhiruci所譯的,編入『大寶積經』的『無盡慧菩薩會』,一卷。這叁部是同本異譯,代表十地說的一流。依『莊嚴菩提心經』,全經的內容如下(1):

  

  一、佛爲思無量義菩薩說 1.菩提心的意義 2.十種發(菩提)心 [P1100] 3.十種叁昧護持菩提心 4.十地瑞相 5.十種陀羅尼 6.十波羅蜜 7.七波羅蜜各有十種 8.波羅蜜的意義

  

  二、佛爲師子奮迅光天子說憶念法門功德

  

  經義是以「菩提心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