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名『渐备一切智德经』,是依经说「此集一切种一切智功德菩萨行法门」,「集一切智功德法门」立名的。这一法门的名称,表示了本品的内容,也就显示了佛法的特质。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──无上等正觉,是『阿含经』以来,用来表示 [P1088] 圆满究竟的佛功德。佛为「多闻圣弟子」说法,也是为了得「三菩提」。菩提,智慧的现证,是佛法的根本问题。在佛教的发展中,倾向于拘谨繁琐的律制,严密分析的阿毗达磨;佛教倾向于重仪制,重思辨,还有重仰信的,失去了佛陀时代重智证的特性。「原始般若」,为了得佛的「一切智」,而实践「般若波罗蜜」为主导的菩萨行,严肃的重振佛法的智证行。「一切智」,又演化出「一切智智」,「一切种智」,或合称「佛无上智、大智、自然[无师]智,一切智,如来智」 (1)。佛表达自证的内容,称为「达磨」──法,法是众生的归依处。在说明上,智是能证的,法是所证的。在如实正觉中,超越了世俗的能所对立,所以法就是般若(慧)。如『小品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六(大正八‧五六二中)说:
「般若波罗蜜甚深,难解难知!以是义故,我欲默然而不说法。作是念:我[如来]所得法,是法中无有得者,无法可得,无所用法可得,诸法相如是甚深」。
「我所得法」,唐译作:「我所证法,即是般若波罗蜜多」(2)。「中品般若」,「唐译本」作「深般若波罗蜜多,即是如来应正等觉所证无上正等菩提」(3);鸠摩罗什Kuma^raji^va译本,直说「是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甚深难见难解」(4)。约方便安立,般若是菩萨行,一切智是佛功德,而其实,「般若波罗蜜是诸佛行处」。「诸佛依止于法,……法者则是般若波罗蜜。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般若波罗蜜,何以故?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故」(5)。法的圆满体现,是 [P1089] 佛,佛依法而住。「般若波罗蜜出生诸佛」,而「佛智慧无碍故,能示是(真)如,亦能说般若波罗蜜行相」(6)。佛与法,般若与如来智慧,『般若经』是这样表示的。「中品般若」以来,有七空、十四空、十六空、十八空、二十空的类集;法(性)也有十名、十二名称的类集。重于般若的观行(空)所证法相的异名。「文殊法门」重于「法界」,又更为「界」的类集。般若是法,是佛智慧的根本思想,却在『法华』、『华严』中显示出来。『妙法莲华经』,约与「上品般若」的时代相当。经中赞叹「诸佛智慧甚深无量,其智慧门难解难入」(7)。明确的说:「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(示悟入)佛知见,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」(8)。佛知见,就是佛智慧,所以说:「说佛智慧故,诸佛出于世」;「如来所以出,为说佛慧故」(9)。『法华』也是以佛慧为宗要的;「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」,也就是「妙法」的根本义。『华严』『十地品』,是菩萨成佛的历程,也依于同一理念而集出。如说:「我念佛智慧,最胜难思议!世间无能受,默然而不说」(10)。不可说而说的,是佛智慧的少分,所以说:「诸地广智胜妙行,以佛威神分别说」;「应说诸地胜智道」(11)。这几句,『十地经论』译为:「诸地上妙行,分别智地义」;「诸地胜智道」(12)。「智地」,地是以智为体的。『十地品』有十山譬喻,十山都在大海中,如十地在一切智中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九(大正一0.二0九上)说:
「此十宝山王,同在大海,差别得名。菩萨十地亦复如是,同在一切智中,差别得名」。 [P1090]
十地不离佛一切智,约次第升进而向一切智海,方便的安立为十地。『十地经论』一再说「智地」。「菩萨地证智所摄」(13),这就是称为「集一切智功德法门」的意义。「无有如外智,无有智外如」,在证智中,是无有二相的般若,无有二相的一切智。如作差别说,那就是『辩中边论』的十法界,『成唯识论』的十真如了(14)。
「华严十地」,是一部长于组织的经典,内容丰富,秩然有序,所以能成为菩萨行位的准绳。菩萨是修行成佛的,与声闻、缘觉不同,但声闻与缘觉的智断功德,不出于菩萨般若。所以『般若经』说:「一切声闻、辟支佛地,皆在般若波罗蜜中」(15)。对于这一意义,『十地品』说:第六现前地,「入缘起理,声闻果证咸在其中」;第七远行地,「独觉果证咸在其中」(16)。八地所得的无生法忍,是「此忍第一,顺诸佛法。……一切二乘,亦能得此无分别法」(17)。得无生忍以上,不再是二乘所能知了。焰慧地说:「菩萨住此焰慧地,所有身见为首,……我所故,财物故,着处故,于如是等一切皆离」(18)。依『阿含经』说:离身见等三结,得须陀洹;与焰慧地的离惑相近。二乘所证所断,是菩萨十地(八地以前)功德的少分,如能回心成佛的话,那就「汝等(声闻弟子)所行,是菩萨道」了(19)。
『十地品』有浓厚的阿毗达磨气息。如二地中说「十善业道」,详说十不善业道的果报。五地中说「谛」,其中「觉法自相共相故,知相谛;了诸法分位差别故,知差别谛;善分别蕴界处 [P1091] 故,知成立谛」(20),与阿毗达磨者的分别有关。六地中说「十二缘起」,每支有二种业,约三道、三世、三苦来分别。并说著名的一心缘起,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七(大正一0‧一九四上)说:
「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: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。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,皆依一心,如是而立。何以故?随事贪欲,与心共生,心是识;事是行;于行迷惑是无明;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;名色增长是六处;六处三分合为触;触共生是受;受无厌足是爱;爱摄不舍是取;彼诸有支生是有;有所起名生;生熟为老,老坏为死」。
「三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,为后代唯心(识)论者所重视的教证。这一思想,与古代设摩达多S/armadatta──寂授论师的「剎那缘起」相近。寂授是说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中,与『发智论』主同时的论师。在古传四种缘起说中,寂授立「剎那缘起」,如『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』卷二三(大二七‧一一八下)说:
「尊者设摩达多说曰:一剎那顷有十二支,如起贪心害众生命,此相应痴是无明;此相应思是行;此相应心是识;起有表业,必有俱时名色,诸根共相伴助,即是名色及与六处;此相应触是触;此相应受是受;贪即是爱;即此相应诸缠是取;所起身语二业是有;如是诸法起即是生;熟变是老,灭坏是死」。 [P1092]
「剎那缘起」与『十地品』的「一心缘起」,虽不完全一致,但非常近似的。一剎那,是极短的时间;约心说,就是一念。一念中有十二支缘起,对于一心中安立十二缘起,归结到「十二有支皆依一心」,应该是有启发性的。
『十地品』安立十地的差别,如初地「多作阎浮提王」,一地一地的向上增进,到十地「多作摩酰首罗(色究竟天的大自在)天王」。初地「得百三昧;得见百佛;知百佛神力;能动百佛世界;能过百佛世界;能照百佛世界;能教化百世界众生;能住寿百劫;能知前后各百劫事;能入百法门;能示现百身,于一一身示现百菩萨以为眷属」。这样的二地「得千三昧」等,一直到十地,「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剎微尘数三昧,乃至示现尔所微尘数菩萨以为眷属」。这类次第增广的安立,无非表示菩萨的次第增进,智慧与能力,越来越广大而已。
一地一地进修的法门,主要是:初地布施,二地持戒,三地禅定与神通:融摄了世间(共人天)的功德。四地道品,五地谛,六地缘起:这三者是慧,融摄了出世间(共二乘)的功德。施、戒、定,是世间善的要目;戒、定、慧──三增上学,是出世善的要目。前六地,融摄了世间与出世间善法,以后是大乘不共的出世间上上善。七地「修方便慧,起殊胜道」;八地「起无功用觉慧,观一切智智所行境」;九地「四无碍辩」,称机说法;十地受佛职,具足功德。依『十地品』说:从远行地入不动地,是从有功用行到无功用行;「得无生忍」,「名为超烦恼行」。 [P1093] 七地入八地,是个极重要的关键地位。经文──长行及偈颂,举山王喻,大海喻,摩尼宝喻,以说明十地的功德,如下(21):
图片
山王喻 │大海喻 │摩尼宝喻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1世间艺业 │大愿 │发一切智心
2戒行 │持戒 │戒行明净
3禅定神通 │舍世假名 │三昧圆满
4道品智慧 │专一 │道行清净
5如意神通 │方便神通 │方便神通
6具众果 │观甚深理 │缘起智
7方便大慧 │广大慧 │方便智
8自在行 │广大庄严 │自在
9集无碍智 │思量微妙义 │观众生行放闻持光
10具众德 │受持一切佛法 │受佛智职广作佛事
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三九(大正一0‧二0六上── 中)说:
「王执此瓶,灌太子顶,是时即名受王职位,堕在灌顶剎利王数。即能具足行十善道,亦 [P1094] 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