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名『漸備一切智德經』,是依經說「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」,「集一切智功德法門」立名的。這一法門的名稱,表示了本品的內容,也就顯示了佛法的特質。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」──無上等正覺,是『阿含經』以來,用來表示 [P1088] 圓滿究竟的佛功德。佛爲「多聞聖弟子」說法,也是爲了得「叁菩提」。菩提,智慧的現證,是佛法的根本問題。在佛教的發展中,傾向于拘謹繁瑣的律製,嚴密分析的阿毗達磨;佛教傾向于重儀製,重思辨,還有重仰信的,失去了佛陀時代重智證的特性。「原始般若」,爲了得佛的「一切智」,而實踐「般若波羅蜜」爲主導的菩薩行,嚴肅的重振佛法的智證行。「一切智」,又演化出「一切智智」,「一切種智」,或合稱「佛無上智、大智、自然[無師]智,一切智,如來智」 (1)。佛表達自證的內容,稱爲「達磨」──法,法是衆生的歸依處。在說明上,智是能證的,法是所證的。在如實正覺中,超越了世俗的能所對立,所以法就是般若(慧)。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五六二中)說:

  

  「般若波羅蜜甚深,難解難知!以是義故,我欲默然而不說法。作是念:我[如來]所得法,是法中無有得者,無法可得,無所用法可得,諸法相如是甚深」。

  

  「我所得法」,唐譯作:「我所證法,即是般若波羅蜜多」(2)。「中品般若」,「唐譯本」作「深般若波羅蜜多,即是如來應正等覺所證無上正等菩提」(3);鸠摩羅什Kuma^raji^va譯本,直說「是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甚深難見難解」(4)。約方便安立,般若是菩薩行,一切智是佛功德,而其實,「般若波羅蜜是諸佛行處」。「諸佛依止于法,……法者則是般若波羅蜜。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般若波羅蜜,何以故?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故」(5)。法的圓滿體現,是 [P1089] 佛,佛依法而住。「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」,而「佛智慧無礙故,能示是(真)如,亦能說般若波羅蜜行相」(6)。佛與法,般若與如來智慧,『般若經』是這樣表示的。「中品般若」以來,有七空、十四空、十六空、十八空、二十空的類集;法(性)也有十名、十二名稱的類集。重于般若的觀行(空)所證法相的異名。「文殊法門」重于「法界」,又更爲「界」的類集。般若是法,是佛智慧的根本思想,卻在『法華』、『華嚴』中顯示出來。『妙法蓮華經』,約與「上品般若」的時代相當。經中贊歎「諸佛智慧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難解難入」(7)。明確的說: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于世。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(示悟入)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于世」(8)。佛知見,就是佛智慧,所以說:「說佛智慧故,諸佛出于世」;「如來所以出,爲說佛慧故」(9)。『法華』也是以佛慧爲宗要的;「我所得智慧,微妙最第一」,也就是「妙法」的根本義。『華嚴』『十地品』,是菩薩成佛的曆程,也依于同一理念而集出。如說:「我念佛智慧,最勝難思議!世間無能受,默然而不說」(10)。不可說而說的,是佛智慧的少分,所以說:「諸地廣智勝妙行,以佛威神分別說」;「應說諸地勝智道」(11)。這幾句,『十地經論』譯爲:「諸地上妙行,分別智地義」;「諸地勝智道」(12)。「智地」,地是以智爲體的。『十地品』有十山譬喻,十山都在大海中,如十地在一切智中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九(大正一0.二0九上)說:

  

   「此十寶山王,同在大海,差別得名。菩薩十地亦複如是,同在一切智中,差別得名」。 [P1090]

  

  十地不離佛一切智,約次第升進而向一切智海,方便的安立爲十地。『十地經論』一再說「智地」。「菩薩地證智所攝」(13),這就是稱爲「集一切智功德法門」的意義。「無有如外智,無有智外如」,在證智中,是無有二相的般若,無有二相的一切智。如作差別說,那就是『辯中邊論』的十法界,『成唯識論』的十真如了(14)。

  

  「華嚴十地」,是一部長于組織的經典,內容豐富,秩然有序,所以能成爲菩薩行位的准繩。菩薩是修行成佛的,與聲聞、緣覺不同,但聲聞與緣覺的智斷功德,不出于菩薩般若。所以『般若經』說:「一切聲聞、辟支佛地,皆在般若波羅蜜中」(15)。對于這一意義,『十地品』說:第六現前地,「入緣起理,聲聞果證鹹在其中」;第七遠行地,「獨覺果證鹹在其中」(16)。八地所得的無生法忍,是「此忍第一,順諸佛法。……一切二乘,亦能得此無分別法」(17)。得無生忍以上,不再是二乘所能知了。焰慧地說:「菩薩住此焰慧地,所有身見爲首,……我所故,財物故,著處故,于如是等一切皆離」(18)。依『阿含經』說:離身見等叁結,得須陀洹;與焰慧地的離惑相近。二乘所證所斷,是菩薩十地(八地以前)功德的少分,如能回心成佛的話,那就「汝等(聲聞弟子)所行,是菩薩道」了(19)。

  

  『十地品』有濃厚的阿毗達磨氣息。如二地中說「十善業道」,詳說十不善業道的果報。五地中說「谛」,其中「覺法自相共相故,知相谛;了諸法分位差別故,知差別谛;善分別蘊界處 [P1091] 故,知成立谛」(20),與阿毗達磨者的分別有關。六地中說「十二緣起」,每支有二種業,約叁道、叁世、叁苦來分別。並說著名的一心緣起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七(大正一0‧一九四上)說:

  

   「此菩薩摩诃薩複作是念:叁界所有,唯是一心。如來于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,皆依一心,如是而立。何以故?隨事貪欲,與心共生,心是識;事是行;于行迷惑是無明;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;名色增長是六處;六處叁分合爲觸;觸共生是受;受無厭足是愛;愛攝不舍是取;彼諸有支生是有;有所起名生;生熟爲老,老壞爲死」。

  

  「叁界所有,唯是一心」,爲後代唯心(識)論者所重視的教證。這一思想,與古代設摩達多S/armadatta──寂授論師的「剎那緣起」相近。寂授是說一切有部Sarva^stiva^din中,與『發智論』主同時的論師。在古傳四種緣起說中,寂授立「剎那緣起」,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二叁(大二七‧一一八下)說:

  

   「尊者設摩達多說曰:一剎那頃有十二支,如起貪心害衆生命,此相應癡是無明;此相應思是行;此相應心是識;起有表業,必有俱時名色,諸根共相伴助,即是名色及與六處;此相應觸是觸;此相應受是受;貪即是愛;即此相應諸纏是取;所起身語二業是有;如是諸法起即是生;熟變是老,滅壞是死」。 [P1092]

  

  「剎那緣起」與『十地品』的「一心緣起」,雖不完全一致,但非常近似的。一剎那,是極短的時間;約心說,就是一念。一念中有十二支緣起,對于一心中安立十二緣起,歸結到「十二有支皆依一心」,應該是有啓發性的。

  

  『十地品』安立十地的差別,如初地「多作閻浮提王」,一地一地的向上增進,到十地「多作摩酰首羅(色究竟天的大自在)天王」。初地「得百叁昧;得見百佛;知百佛神力;能動百佛世界;能過百佛世界;能照百佛世界;能教化百世界衆生;能住壽百劫;能知前後各百劫事;能入百法門;能示現百身,于一一身示現百菩薩以爲眷屬」。這樣的二地「得千叁昧」等,一直到十地,「得十不可說百千億那由他佛剎微塵數叁昧,乃至示現爾所微塵數菩薩以爲眷屬」。這類次第增廣的安立,無非表示菩薩的次第增進,智慧與能力,越來越廣大而已。

  

  一地一地進修的法門,主要是:初地布施,二地持戒,叁地禅定與神通:融攝了世間(共人天)的功德。四地道品,五地谛,六地緣起:這叁者是慧,融攝了出世間(共二乘)的功德。施、戒、定,是世間善的要目;戒、定、慧──叁增上學,是出世善的要目。前六地,融攝了世間與出世間善法,以後是大乘不共的出世間上上善。七地「修方便慧,起殊勝道」;八地「起無功用覺慧,觀一切智智所行境」;九地「四無礙辯」,稱機說法;十地受佛職,具足功德。依『十地品』說:從遠行地入不動地,是從有功用行到無功用行;「得無生忍」,「名爲超煩惱行」。 [P1093] 七地入八地,是個極重要的關鍵地位。經文──長行及偈頌,舉山王喻,大海喻,摩尼寶喻,以說明十地的功德,如下(21):

  

  圖片

   山王喻 │大海喻 │摩尼寶喻

 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   1世間藝業 │大願 │發一切智心

   2戒行 │持戒 │戒行明淨

   3禅定神通 │舍世假名 │叁昧圓滿

   4道品智慧 │專一 │道行清淨

   5如意神通 │方便神通 │方便神通

   6具衆果 │觀甚深理 │緣起智

   7方便大慧 │廣大慧 │方便智

   8自在行 │廣大莊嚴 │自在

   9集無礙智 │思量微妙義 │觀衆生行放聞持光

   10具衆德 │受持一切佛法 │受佛智職廣作佛事

  

  

  

  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九(大正一0‧二0六上── 中)說:

  

   「王執此瓶,灌太子頂,是時即名受王職位,墮在灌頂剎利王數。即能具足行十善道,亦 [P1094] 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