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

 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

  

  第一节 华严经的部类与集成

  第一项 汉译的华严经部类

  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,简称『华严经』,在中国的汉译中,是一部大经,被称为「五大部」之一。『华严经』在中国,经古德的宏扬,成立了「华严宗」,在大乘教学中,有着重要的地位!大经的全部纂集完成,比「般若」、「净土」、「文殊」等法门,要迟一些,但也有比较早的部分。现在以「华严法门」为题,来说明全经的形成与发展。

  

  关于『华严经』的传译,全部译出的有二部:一、东晋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所译的六十卷本(起初分为五十卷),分三十四品,名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,简称为「晋译本」。译经的事迹,如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九『华严经(后)记』(大正五五‧六一上)说:

  

   「华严经胡本,凡十万偈。昔道人支法领,从于阗得此三万六千偈。以晋义熙十四年,岁 [P1000] 次鹑火,三月十日,于杨州司空谢石所立道场寺,请天竺禅师佛度跋陀罗,手执梵文,译胡为晋,沙门释法业亲从笔受。时吴郡内史孟顗,右卫将军褚叔为檀越,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出讫。凡再挍胡本,至大宋永初二年,辛丑(应是「辛酉」)之岁:十二月二十八日挍毕。

  

  『华严经』的梵本,号称十万偈,但「晋译本」的梵本,仅有三万六千偈。这部梵本,是支法领从于阗取回来的,如『高僧传』卷六(大正五0‧三五九中)说:

  

   「初经流江东,多有未备;禅法无闻,律藏残阙。(慧)远慨其道缺,乃令弟子法净、法领等,远寻众经,逾越沙雪,旷岁方反,皆获梵本」。

  

  依『高僧传』所说,支法领等去西方取经,是秉承慧远的命令。去的不止一人,弟子们分头去寻访,也各有所得,所以说「皆获梵本」;『华严经』梵本,就是支法领取回来的。僧肇答刘遗民的信,也说到:「领公远举,乃千载之津梁也!于西域还,得方等新经二百余部」 (1)。大抵慧远在江东,所以经本也到了江东。恰好禅师佛陀跋陀罗到了江东,就在杨州的道场寺,将『华严经』翻译出来。从义熙十四年(西元四一八)三月,到元熙二年(西元四二0)六月,才全部译出。

  

  二、唐实叉难陀S/iks!a^nanda所译的,凡八十卷,分三十九品,也名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 [P1001] ,简称「唐译本」。译经的情形,如『开元释教录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五六六上)说:

  

  「沙门实叉难陀,唐云喜学,于阗国人。……天后明扬佛日,敬重大乘。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,远闻于阗有斯梵本,发使求访,并请译人;实叉与经,同臻帝阙。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,于东都大内遍空寺译华严经。天后亲临法座,焕发序文;自运仙毫,首题名品。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,沙门义净,同宣梵文。后付沙门复礼、法藏等,于佛授记寺译,至圣历二年己亥功毕」。

  

  「唐译本」的梵本,也是从于阗请来;译主实叉难陀,是于阗人而与梵经同来的。译经的时间,为证圣元年(西元六九五)到圣历二年(西元六九九)。据『华严经疏』说:「于东都佛授记寺,再译旧文,兼补诸阙,计益九千颂,通旧总四万五千颂,合成唐本八十卷」(2)。比对两种译本,「晋译本」的『卢舍那佛品』第二,「唐译本」译为『如来出现品』第二,到『毗卢遮那品』第六,分为五品。这一部分,「唐译本」要详备些。「唐译本」『十定品』第二十七,「晋译本」缺;二译的重要差别,是晋译缺了这一品。晋译的梵本三万六千颂,唐译为四万五千颂。『华严经探玄记』说:「于阗国所进华严五万颂」(3),可能是泛举大数而说。在唐代,大慈恩寺有『华严经』梵本,如智俨的『孔目章』说:「依大慈恩寺华严梵本,检有五百四十一纸叶,…… …四万一千九百八十颂,余十字」(4)。『华严经』虽有十万颂说,但传来中国的『华严经』梵本 [P1002] ,都在四万颂左右。

  

  『华严经』的部分译出,现存的有:一、『兜沙经』,一卷,汉支娄迦谶Lokaraks!a译 (5)。『出三藏记集』说:「安公云:似支谶出也」(6)。后代的经录,都同意这一论定。『兜沙经』的内容,是「唐译本」『如来名号品』第七的略译,及『光明觉品』第九的序起部分。兜沙,近藤隆晃教授引古译的怛沙竭、兜沙陀、多沙陀,而断定为tatha^gata──如来的音译,这是可以釆信的(7)。『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』说到:「般若波罗蜜、兜沙陀比罗经」(8)。比罗是pit!aka(藏)的音译,『兜沙陀比罗经』就是『如来藏经』。『菩萨处胎经』立「八藏」,在『摩诃衍方等藏」,「十住菩萨藏」以外,又立「佛藏」,可能就是『如来藏经』(9)。这是以如来的果德─ ─佛号、佛功德为主的经典,为『华严经』中部分内容的古称。

  

  二、『菩萨本业经』,一卷,吴支谦译,这也是道安以来的一致传说(10)。这部经的内容,有三部分:一(缺品名)、与『兜沙经』的内容相当,可说是『兜沙经』的简化与汉化(不用音译),这是符合支谦的译风的。二、『愿行品』第二,与「唐译本」的『净行品』第十一相当。三、『十地品』第三,是「唐译本」的『升须弥山顶品』第十三,『须弥顶上偈赞品』第十四(这部分的译文,非常简略),及『十住品』第十五的异译,但没有『十住品』的偈颂。

  

  三、『诸菩萨求佛本业经』,一卷,西晋聂道真译(11),与「唐译本」的『净行品』第十一相 [P1003] 当。末后,「是释迦文佛剎」以下,是「唐译本」的『升须弥山顶品』,『须弥顶上偈赞品』的序起部分,极为简略。

  

  四、『菩萨十住行道品经』,一卷,西晋竺法护译(12)。与「唐译本」的『十住品』第十五相当,也没有偈颂。

  

  五、『菩萨十住经』,一卷,东晋祇多蜜Gi^tamitra译(13);译文与竺法护的『十住行道品经』,非常接近,但以为经是文殊师利Man~jus/ri^说的。经初说:「佛说菩萨戒十二时竟」(14) 。在大乘律部中,有『菩萨内戒经』。佛为文殊说十二时受菩萨戒,然后说:「佛说菩萨戒十二时竟。文殊师利白佛言」(15)。以下的经文,与祇多蜜所译的『菩萨十住经』,完全相同(祇多蜜译本,缺流通)。『菩萨内戒经』文,在第十二时终了,这样说:「!B鷽陀和菩萨………!6嗀轮稠菩萨等,合七万二千人,皆大踊跃欢喜,各现光明展转相照。各各起,正衣服,前以头脑着地,为佛作礼(而去)」(16)。这一段,与『菩萨十住经』的流通分,也完全一致(17)。这样,『菩萨十住经』,实在是从『菩萨内戒经』分离出来的。从「宋藏」以来,『菩萨内戒经』的译者,都说是「北印度三藏求那跋摩」。在「经录」中,起初都不知『菩萨内戒经』的译者是谁。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』开始说:「宋文帝代求那跋摩译,出达摩!4钴多罗(法上)录」(18);『开元释教录』也承袭此说,一直误传下来。其实,求那跋摩Gun!avarman译的是『菩萨善戒经』,不是『菩萨内 [P1004] 戒经』。『菩萨内戒经』──『菩萨十住经』的母体,应该是祇多蜜译的。

  

  六、『渐备一切智德经』,五卷,西晋竺法护译(19),与「唐译本」的『十地品』第二十六相当。但在偈颂终了,多结赞流通一大段。七、『十住经』,四卷,姚秦鸠摩罗什Kuma^raji^va 译(20)。八、『十地经』,九卷,唐尸罗达摩S/i^ladharma译(21)。『十住经』与『十地经』,都是『华严』『十地品』的异译;末后没有结赞流通,与『十地品』一致。

  

  九、『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』,三卷,西晋竺法护译(22),与「唐译本」的『十定品』第二十七相当。「晋译本」没有这一品。

  

  一0、『显无边佛土功德经』,一卷,唐玄奘译(23)。一一、『较量一切佛剎功德经』,一卷,赵宋法贤译(24)。这两部,都是「唐译本」的『寿量品』第三十一的异译。

  

  一二、『如来兴显经』,四卷,西晋竺法护译(25)。依经题,是「唐译本」的『如来出现品』第三十七(「晋译本」作『宝王如来性起品』)的异译。然卷四「尔时,普贤重告之曰」以下(26) ,是「唐译本」的『十忍品』第二十九的异译。在次第上,与「唐译本」不合。

  

  一三、『度世品经』,六卷,西晋竺法护译(27),与「唐译本」的『离世间品』第三十八相当。在偈颂终了,比「唐译本」多普智菩萨问佛一大段(28)。

  

  一四、『罗摩伽经』,三卷,西秦圣坚译。经初,是「唐译本」的『入法界品』的序起部分 [P1005] 。从「尔时,善财童子从东方界,求善知识」以下(29),所参访的善知识,与「唐译本」从无上胜长者,到普救众生妙德夜神部分相合;这是『入法界品』部分的古译。题作『罗摩伽经』,不知是什么意义!近代虽有所推测(30),也没有满意的解说。「罗摩伽」,经中也作「毗罗摩伽」,都是形容「法门」──「解脱」、「三昧」的。还有,善知识婆沙婆陀(31),喜目观察众生夜天,都说有咒语(32),这是「晋译本」、「唐译本」所没有的。

  

  一五、『大方广佛华严经续入法界品』,一卷,唐地婆诃罗Diva^kara译。这部经的内容与译出。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疏』卷三(大正三五‧五二三下──五二四上)说:

  

   「大唐永隆元年中,天竺三藏地婆诃罗,此云日照,于西京大原寺,译出入法界品内两处脱文。一、从摩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