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毗卢遮那的化土。其实,一切世界海的一切国土,也都是毗卢遮那历劫修行所严净的,如经上(22)说:

  

   「所说无边众剎海,毗卢遮那悉严净。……等虚空界现神通,悉诣道场诸佛所。莲华座上示众相,一一身包一切剎,一念普现于三世,一切剎海皆成立。佛以方便悉入中,此是毗卢所严净」。 「毗卢遮那佛,能转正*轮,法界诸国土,如云悉周遍。十方中所有,诸大世界海,佛神通愿力,处处转*轮」。

  

  佛是遍一切处现成正觉,转*轮的。从娑婆世界,华藏世界,到遍法界的一切土,也是三个层次。约实义说,佛是不能说在此在彼的。「普贤身相如虚空,依真而住非国土」(23),何况乎究竟圆满的佛?但为众生说法,劝众生发心、修行、成就,总要说个成佛的处所。佛,都是遍一切 [P1035] 处,佛与佛当然是平等不二。「文殊法门」曾一再说:「一切诸佛皆为一佛,一切诸剎皆为一剎,一切众生悉为一神,一切诸法悉为一法」(24)。 「一」是平等的意思。表示这一意义,「华严法门」是互相涉入,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七(大正一0‧四二三中)说:

  

   「是以一劫入一切劫,以一切劫入一劫,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。是以一剎入一切剎,以一切剎入一剎,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。是以一法入一切法,以一切法入一法,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。是以一众生入一切众生,以一切众生入一众生,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。是以一佛入一切佛,以一切佛入一佛,而不坏其相者之所住处」。

  

  『华严经』从劫、剎、法、众生、佛──五事,论一与多的相入,比「文殊法门」,多一「劫」,劫kalpa是时节。这五事,「一即是多多即一」,互相涉入,平等平等,而又不失是一是多的差别。「般若法门」、「文殊法门」,重于菩萨行的向上悟入平等。「华严法门」重于佛德,所以表现为平等不二中,一切的相即相入。这到底是随机所见的施设,而佛与佛土的真义,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三(大正一0,六八下)说:

  

   「文殊法常尔,法王唯一法,一切无碍人,一道出生死。一切诸佛身,唯是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无畏亦然。如本趣菩提,所有回向心,得如是剎土,众会及说法。一切诸佛剎,庄严悉圆满,随众生行异,如是见不同。佛剎与佛身,众会及言说,如是诸佛法,众生 [P1036] 莫能见」。

  

  佛剎、佛身、众会、言说,众生是不能知的;与「文殊法门」的四平等相合,也与东山住部的『随顺颂』相同。大众部系理想的佛陀观,是超越而不可知的,也是无所不在,无所不能,无所不知的。这一理想,在「华严法门」中,才完满的表达出来。大众部系的思想,现存的是一鳞半爪,不可能有完整的理解。不过我以为,这是从「佛涅槃后对佛陀的永恒怀念」,经传说,推论而存在于信仰中的。但大乘佛法,着重于行者或深或浅的体验。重智证的「文殊法门」,一再说观佛、见佛,是从三昧中深入而达法界一如的。另有重信愿的学流,如『阿弥陀经』的念佛见佛,发展为『般舟三昧经』那样的念佛见佛。适应佛像的流行,观佛身相,三昧成就而见佛,达到见一切佛,如夜晚的明眼人,见满天的繁星一样。由于随心所见,引发了「唯心所现」的思想。菩萨们见他方佛国,佛说法等,在大乘法会中,每有这样的叙述。「华严法门」是综合了而成为最圆满的佛与佛陀观。在华严法会中,佛没有说,而是显现于大众之前。来参加法会的菩萨,天、龙、鬼神──「世主」们,各从自己所体见的佛与佛土等,而发表为赞叹的偈颂(『入法界品』也是这样)。这表示了,大乘的佛陀观,不仅是信仰的,推论的,而也是从体验来的。这不同于大众系,却可说完成了大众部以来的佛与佛国说。

  

  

  注【106-001】『成唯识论』卷四。所引契经,出『杂阿含经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九下)。 [P1037]

  注【106-002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『大本经』(大正一‧一下──二上)。

  注【106-003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七『转轮圣王修行经』(大正一‧四一下──四二上)。

  注【106-004】『中阿含经』卷一三『说本经』(大正一‧五0九下──五一一上)。

  注【106-005】『摄大乘论释』卷一0(大正三一‧三七九上)。

  注【106-006】如『大智度论』卷九说(大正二五‧一二一下──一二二中)。

  注【106-007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『大本经』(大正一‧四中、下)。

  注【106-008】『入中论』卷二所引(汉藏教理院刊本三一)。

  注【106-009】『内藏百宝经』(大正一七‧七五一中──七五三下)。

  注【106-010】『论事』(南传五八‧三三七──三三九)。

  注【106-011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七下──二一八上)。

  注【106-012】『首楞严三昧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五上)。

  注【106-013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(大正一0‧一中)。

  注【106-014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八(大正一0‧四三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6-015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一二(大正一0‧五八下)。

  注【106-016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五六(大正九‧七五九下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五(大正一0‧四一一下)。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二九(大正一0‧七九四下)。 [P1038]

  注【106-017】『华严游意』(大正三五‧二下)。

  注【106-018】『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』(大正三二‧一五七上)。

  注【106-019】『须摩提菩萨经』(大正一二‧七六中)。

  注【106-020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0六『阿阇世王子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九三上)。又卷一一一『净信童女会』(大正一一 ‧六二五中──下)。『离垢施女经』(大正一二‧九四下──九五上)。

  注【106-021】参阅石井教道『华严教学成立史』(一九八以下)。

  注【106-022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(大正一0‧三五中)。又卷六(大正一0‧三一上)。

  注【106-023】『大方广佛华严经』卷七(大正一0‧三四上)。

  注【106-024】『如幻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一四二下)。

  

  

  

  第三节 菩萨本业

  第一项 在家与出家菩萨

  「本业」为a^dikarmika的意译;「菩萨本业」,是菩萨初学的行业。支谦所译『菩萨本业经』的『愿行品』,聂道真所译的『诸菩萨求佛本业经』,与「晋译本」的『净行品』第七,「唐译本」的『净行品』第十一,是同本异译。这里,依译出最早的支谦本为主。『华严经』所表 [P1039] 达的,是不思议解脱境界,一般是不容易修学的。只有这一品,为初学说,意境虽非常高远,但不离日常生活。日常生活,是人间的(与天、鬼无关)在家与出家生活。在在家与出家的日常生活中,事事物物,都为普利众生而发愿,就是在家菩萨、出家菩萨的生活;在家与出家,都可以修菩萨行的。本品所说的愿,与法藏Dharma^kara菩萨、阿!B粊Aks!obhya菩萨的本愿不同,也与『十地品』中,尽虚空、遍法界的十大愿不同。本品所说的,是平常的生活,见到的人与物,都触类立愿──「当愿众生」,愿众生离苦、离烦恼、离罪恶,修善以向光明的佛道。这是菩萨的「悲愿行」,随时都不离悲念;『般若经』等是菩萨的「智证行」,随事都不离无所得。智慧增上与悲愿增上,为大乘佛法的两大!

  

  这一法门,由智首Jn~a^nas/i^ras菩萨发问,敬首──文殊师利Man~jus/ri^菩萨说。菩萨的三业清净,具足菩萨的功德,为一切众生所依怙,要从「以誓自要,念安世间,奉戒行愿,以立德本」(1)做起。支谦的译本,一三四愿──一三四偈,及结偈(其他的译本缺),共一三五偈。「晋译本」为一四0愿偈。「唐译本」一四一愿偈。聂道真译本,作长行体(与西藏的译本相合),共一三三愿。四本的出入不大。全品的内容,可分三类:一、菩萨的在家生活,一0偈。「孝事父母」、「顺敬妻子」,是家庭的基本要务。「受五欲」、「伎乐」、「璎珞」(庄严具)、「婇女」,是在家及富有长者的生活。「楼阁」、「房舍」,是住处。以上是自己受用,还 [P1040] 要用来「布施」福田。支谦译本是重戒的,如初愿说:「居家奉戒」,其他译本只说「在家」。偈前说:「奉戒行愿,以立德本」,末后说:「是为菩萨戒愿俱行」(2),都是支谦译本所特有的。菩萨,不论在家与出家,是不可以没有戒行的。本品所说的在家生活,极为简略,没有说奉什么戒,也没有说到职业。在家生活简略,而出家生活极详,表示了本品是继承佛教的传统,重于出家修行的。二、「厌家」以下一六偈,是从在家到出家,完成出家志愿的过程。三、「开门户」以下,共一0九愿,是菩萨的出家生活。其中,1.「开门」以下八偈,是出家生活的概说。或「入室」,或「入众」,常在宴坐、禅观的生活中。2.「早起」以下一三偈,早上起来,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