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毗盧遮那的化土。其實,一切世界海的一切國土,也都是毗盧遮那曆劫修行所嚴淨的,如經上(22)說:
「所說無邊衆剎海,毗盧遮那悉嚴淨。……等虛空界現神通,悉詣道場諸佛所。蓮華座上示衆相,一一身包一切剎,一念普現于叁世,一切剎海皆成立。佛以方便悉入中,此是毗盧所嚴淨」。 「毗盧遮那佛,能轉正*輪,法界諸國土,如雲悉周遍。十方中所有,諸大世界海,佛神通願力,處處轉*輪」。
佛是遍一切處現成正覺,轉*輪的。從娑婆世界,華藏世界,到遍法界的一切土,也是叁個層次。約實義說,佛是不能說在此在彼的。「普賢身相如虛空,依真而住非國土」(23),何況乎究竟圓滿的佛?但爲衆生說法,勸衆生發心、修行、成就,總要說個成佛的處所。佛,都是遍一切 [P1035] 處,佛與佛當然是平等不二。「文殊法門」曾一再說:「一切諸佛皆爲一佛,一切諸剎皆爲一剎,一切衆生悉爲一神,一切諸法悉爲一法」(24)。 「一」是平等的意思。表示這一意義,「華嚴法門」是互相涉入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七(大正一0‧四二叁中)說:
「是以一劫入一切劫,以一切劫入一劫,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。是以一剎入一切剎,以一切剎入一剎,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。是以一法入一切法,以一切法入一法,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。是以一衆生入一切衆生,以一切衆生入一衆生,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。是以一佛入一切佛,以一切佛入一佛,而不壞其相者之所住處」。
『華嚴經』從劫、剎、法、衆生、佛──五事,論一與多的相入,比「文殊法門」,多一「劫」,劫kalpa是時節。這五事,「一即是多多即一」,互相涉入,平等平等,而又不失是一是多的差別。「般若法門」、「文殊法門」,重于菩薩行的向上悟入平等。「華嚴法門」重于佛德,所以表現爲平等不二中,一切的相即相入。這到底是隨機所見的施設,而佛與佛土的真義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叁(大正一0,六八下)說:
「文殊法常爾,法王唯一法,一切無礙人,一道出生死。一切諸佛身,唯是一法身,一心一智慧,力無畏亦然。如本趣菩提,所有回向心,得如是剎土,衆會及說法。一切諸佛剎,莊嚴悉圓滿,隨衆生行異,如是見不同。佛剎與佛身,衆會及言說,如是諸佛法,衆生 [P1036] 莫能見」。
佛剎、佛身、衆會、言說,衆生是不能知的;與「文殊法門」的四平等相合,也與東山住部的『隨順頌』相同。大衆部系理想的佛陀觀,是超越而不可知的,也是無所不在,無所不能,無所不知的。這一理想,在「華嚴法門」中,才完滿的表達出來。大衆部系的思想,現存的是一鱗半爪,不可能有完整的理解。不過我以爲,這是從「佛涅槃後對佛陀的永恒懷念」,經傳說,推論而存在于信仰中的。但大乘佛法,著重于行者或深或淺的體驗。重智證的「文殊法門」,一再說觀佛、見佛,是從叁昧中深入而達法界一如的。另有重信願的學流,如『阿彌陀經』的念佛見佛,發展爲『般舟叁昧經』那樣的念佛見佛。適應佛像的流行,觀佛身相,叁昧成就而見佛,達到見一切佛,如夜晚的明眼人,見滿天的繁星一樣。由于隨心所見,引發了「唯心所現」的思想。菩薩們見他方佛國,佛說法等,在大乘法會中,每有這樣的敘述。「華嚴法門」是綜合了而成爲最圓滿的佛與佛陀觀。在華嚴法會中,佛沒有說,而是顯現于大衆之前。來參加法會的菩薩,天、龍、鬼神──「世主」們,各從自己所體見的佛與佛土等,而發表爲贊歎的偈頌(『入法界品』也是這樣)。這表示了,大乘的佛陀觀,不僅是信仰的,推論的,而也是從體驗來的。這不同于大衆系,卻可說完成了大衆部以來的佛與佛國說。
注【106-001】『成唯識論』卷四。所引契經,出『雜阿含經』卷一0(大正二‧六九下)。 [P1037]
注【106-002】『長阿含經』卷一『大本經』(大正一‧一下──二上)。
注【106-003】『長阿含經』卷七『轉輪聖王修行經』(大正一‧四一下──四二上)。
注【106-004】『中阿含經』卷一叁『說本經』(大正一‧五0九下──五一一上)。
注【106-005】『攝大乘論釋』卷一0(大正叁一‧叁七九上)。
注【106-006】如『大智度論』卷九說(大正二五‧一二一下──一二二中)。
注【106-007】『長阿含經』卷一『大本經』(大正一‧四中、下)。
注【106-008】『入中論』卷二所引(漢藏教理院刊本叁一)。
注【106-009】『內藏百寶經』(大正一七‧七五一中──七五叁下)。
注【106-010】『論事』(南傳五八‧叁叁七──叁叁九)。
注【106-011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七下──二一八上)。
注【106-012】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五上)。
注【106-01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(大正一0‧一中)。
注【106-01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八(大正一0‧四叁上──中)。
注【106-01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二(大正一0‧五八下)。
注【106-016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六(大正九‧七五九下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五(大正一0‧四一一下)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九(大正一0‧七九四下)。 [P1038]
注【106-017】『華嚴遊意』(大正叁五‧二下)。
注【106-018】『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』(大正叁二‧一五七上)。
注【106-019】『須摩提菩薩經』(大正一二‧七六中)。
注【106-020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0六『阿阇世王子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九叁上)。又卷一一一『淨信童女會』(大正一一 ‧六二五中──下)。『離垢施女經』(大正一二‧九四下──九五上)。
注【106-021】參閱石井教道『華嚴教學成立史』(一九八以下)。
注【106-02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(大正一0‧叁五中)。又卷六(大正一0‧叁一上)。
注【106-02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(大正一0‧叁四上)。
注【106-024】『如幻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一四二下)。
第叁節 菩薩本業
第一項 在家與出家菩薩
「本業」爲a^dikarmika的意譯;「菩薩本業」,是菩薩初學的行業。支謙所譯『菩薩本業經』的『願行品』,聶道真所譯的『諸菩薩求佛本業經』,與「晉譯本」的『淨行品』第七,「唐譯本」的『淨行品』第十一,是同本異譯。這裏,依譯出最早的支謙本爲主。『華嚴經』所表 [P1039] 達的,是不思議解脫境界,一般是不容易修學的。只有這一品,爲初學說,意境雖非常高遠,但不離日常生活。日常生活,是人間的(與天、鬼無關)在家與出家生活。在在家與出家的日常生活中,事事物物,都爲普利衆生而發願,就是在家菩薩、出家菩薩的生活;在家與出家,都可以修菩薩行的。本品所說的願,與法藏Dharma^kara菩薩、阿!B粊Aks!obhya菩薩的本願不同,也與『十地品』中,盡虛空、遍法界的十大願不同。本品所說的,是平常的生活,見到的人與物,都觸類立願──「當願衆生」,願衆生離苦、離煩惱、離罪惡,修善以向光明的佛道。這是菩薩的「悲願行」,隨時都不離悲念;『般若經』等是菩薩的「智證行」,隨事都不離無所得。智慧增上與悲願增上,爲大乘佛法的兩大!
這一法門,由智首Jn~a^nas/i^ras菩薩發問,敬首──文殊師利Man~jus/ri^菩薩說。菩薩的叁業清淨,具足菩薩的功德,爲一切衆生所依怙,要從「以誓自要,念安世間,奉戒行願,以立德本」(1)做起。支謙的譯本,一叁四願──一叁四偈,及結偈(其他的譯本缺),共一叁五偈。「晉譯本」爲一四0願偈。「唐譯本」一四一願偈。聶道真譯本,作長行體(與西藏的譯本相合),共一叁叁願。四本的出入不大。全品的內容,可分叁類:一、菩薩的在家生活,一0偈。「孝事父母」、「順敬妻子」,是家庭的基本要務。「受五欲」、「伎樂」、「璎珞」(莊嚴具)、「婇女」,是在家及富有長者的生活。「樓閣」、「房舍」,是住處。以上是自己受用,還 [P1040] 要用來「布施」福田。支謙譯本是重戒的,如初願說:「居家奉戒」,其他譯本只說「在家」。偈前說:「奉戒行願,以立德本」,末後說:「是爲菩薩戒願俱行」(2),都是支謙譯本所特有的。菩薩,不論在家與出家,是不可以沒有戒行的。本品所說的在家生活,極爲簡略,沒有說奉什麼戒,也沒有說到職業。在家生活簡略,而出家生活極詳,表示了本品是繼承佛教的傳統,重于出家修行的。二、「厭家」以下一六偈,是從在家到出家,完成出家志願的過程。叁、「開門戶」以下,共一0九願,是菩薩的出家生活。其中,1.「開門」以下八偈,是出家生活的概說。或「入室」,或「入衆」,常在宴坐、禅觀的生活中。2.「早起」以下一叁偈,早上起來,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