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家菩萨到寺院中来,「视一切除馑[比丘]之众所施行」。所见的比丘中,有奉菩萨藏的,有行菩萨道的(17)。出家菩萨也称为比丘,是三本所共同的。『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』说:「愿从世尊受法,欲除须发,得为比丘,敬受大戒」;「听我等下须发,受其[具]戒」。『郁伽长者会』说:「哀愍我等,愿得出家,……受出家戒」。『法镜经』说:「可得从众佑[世尊]受去[出]家之戒,就除馑[比丘]之行」(18)。出家菩萨,是比丘,受出家戒,这也是三本所共同的。出家戒的内容,不一定是二百五十戒;只要是菩萨比丘所行的,当然是可以称为比丘戒的,也可以称为受具足戒的。受具足,在受戒的发展史中,有种种方式的。说到比丘戒法,重于生活轨范的,是四圣种,在上面已经说过了。四圣种的本义,是对于衣服、饮食、住处──三事,随所能得到的而能够满足;第四是「乐断乐修」。后来适应事实的需要,改第四事为,随所得的医药而能满足。衣、食、住、药知足,就是受比丘戒时所受的「四依」,是比丘对资生事物的基本态度。本经三译,都说到医药,然在以十事分别解说时,『法镜经』与『郁伽长者会』,仅有「服法衣」[袈裟],「不(舍)行!1罥」,「树下坐」或「阿练儿处」,没有说到医药(19)。本经的原始本,大概是没有说到医药的。这是重于生活轨范的比丘戒法。还有重于道德轨范的戒法,如二百五十戒──学处。学处,是随人违犯而渐渐制定的。早期的出家弟子,随佛出家作比丘,还没有制立学处,那时的比丘戒法,是身、语、意、命──四种清净,或摄在八正道中的正见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等:这是重于道 [P1048] 德轨范的戒法。出家菩萨的戒清净,如『法镜经』(大正一二‧ 二一下)说:
「去家开士者,有四净戒事:一曰造圣之典[圣种],二曰慕乐精进[头陀]德,三曰不与家居、去家者从事[独处、远离],四曰不谀谄山泽[阿兰若]居:是为去家开士者四净戒事」。 「复有四净戒事,何谓四?以守慎身,身无罣碍;以守慎言,言无罣碍;以守慎心,心无罣碍;去离邪疑,造一切敏意[一切智心]:是为去家开士者四净戒事」(20)。
净戒的初四事,是住四圣种,受头陀行,独处,住阿兰若,属于比丘的生活轨范。次四事,是身、语、意清净而不着,离邪疑(邪见、邪命等)而起一切智心,是属于比丘的道德轨范。这二者,就是出家菩萨的比丘戒法。声闻比丘的初期戒法,也是这样的。菩萨比丘与(初期)声闻比丘,事行上是相同的,不同的是理想不同,志愿不同,智慧方便不同。出家的菩萨比丘,住阿兰若处为主。在阿兰若处所修持的,是心不散乱,总持,大慈大悲,五通,六波罗蜜,不舍一切智心,方便,以法施众生,四摄,八正道,三解脱门,四依(这些道品,与「中品般若」所说相近):这是出家菩萨住沙门法(21)。
出家菩萨的住处,是阿兰若处,但不是唯一的住处。「上面」曾说到:依住处而分,比丘有阿兰若比丘,近聚落处(住)比丘,聚落(住)比丘──三类。这是部派佛教的比丘住处,出家菩萨的住处,也不外乎这三类。如『法镜经』(大正一二‧一九中、二0上)说: [P1049] 「若于墟聚言有及庙,若于庙言及墟聚,是以当慎守言行」。 「修道游于山泽者,若欲修治经,若用诵利经故为入庙」。
「墟聚」,是聚落(村落、城邑)。在家菩萨,对聚落比丘与寺庙比丘,应平等对待,切勿在这里说那边,引起比丘间的不和,这是第一则的意义。『郁伽长者会』,作「寺庙」与「聚落 (22),与『法镜经』相合。「山泽」,是阿兰若的古译。住阿兰若的比丘,为了学经、问法,到寺庙来,可见本经的「庙」,不在阿兰若处,也不在聚落,一定是近聚落处了。『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』,作「树下草蓐坐」与「精舍房处」(23);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引『郁伽经』,作「阿练若」与「塔寺」(24),都与『法镜经』相合。『郁伽长者会』却作「阿练儿」与「村聚」(25),「村聚」,应该是「近聚落」的误译了。『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』第二则(树下草蓐坐与精舍),虽与『法镜经』相合,而第一则却作「佛寺精舍」与「近聚落行者」(26),那「佛寺精舍」在聚落中了!本来,「近聚落处」与「聚落」,都可以有寺庙──众多比丘所住的地方,所以『郁伽长者会』,『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』,所说有出入。不过依本经所说,多数比丘所住的寺庙,应该是近聚落处。菩萨的出家,受戒法,是在寺庙中;在阿兰若处修行。如为了诵经,问法,也要到寺庙中来,因为这里是众多比丘住处,和尚、阿阇黎也在这里,受经、问法,到这里才有可能。所以『法镜经』说:「去家修道者,游于山泽。以修治经、诵习经故入众者,以执恭敬,亦谦逊夫师友 [P1050] 讲授者,长中少年者,为以尊之」(27)。
『法镜经』所说的「庙」,是多数比丘所住的。在家菩萨来,见到不同的比丘而从他们学习。种种译本,多少不同,而大意是相合的,今对列如下(28):
图片
『法镜经』 │『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』│『郁伽长者会』│「藏文译本」
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
多闻者 │1多智者 │1多闻 │1多闻者
明经者 │2解法者 │4持阿含 │2说法者
奉律者 │3持律者 │3持律 │3持律者
奉使者 │4住法者 │2说法 │4持论母者
开士奉藏者 │5持菩萨品者 │5持菩萨藏 │5持菩萨藏者
山泽者 │6闲居者 │6阿练儿 │6阿兰若者
行受供者 │7分卫者 │8乞食 │7乞食者
│8五纳衣者 │9着粪扫衣 │8粪扫衣者
│ │7少欲 │9少欲者
│9知止足者 │ │10知足者
思惟者 │11坐禅者 │13坐禅 │13坐禅者
[P1051]
道行者 │10独行者 │10独处 │11寂静者
│ │11离欲 │
│ │12修行 │12瑜伽行者
开士道者 │12大乘者 │ │14菩萨乘者
佐助者 │13精进者 │14营事 │15营事者
主事者 │14典寺者 │15寺主 │16执事人
│ │ │17(不明)
在这些不同的比丘中,前五类是属于受持教法的比丘。「多闻」比丘以外,「明经」、「奉律」、「奉使」,是经师、律师与论师。与「奉使」相当的,『十住毗婆沙论』与「西藏译本」,作「持摩多罗迦者」,是早期的论师。上四类,是「阿含」与「律藏」所固有的。「开士奉藏」,是「持菩萨藏者」,受持传通大乘经的比丘。「山泽者」以下五类,是修行生活的不同。这部分,『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』,共七类;『郁伽长者会』八类;「西藏本」九类;『十住毗婆沙论』引经作十六类,主要是将十二头陀支,分别的增加进去。在比丘的不同修行中,『法镜经』,『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』,「西藏译本」,有「菩萨道」──「大乘者」。在修持上,菩萨与比丘显著不同的,如礼拜十方一切佛,忏悔、回向等。后二类,是为寺院服务的。种种比丘中 [P1052] ,「持菩萨藏」与「行菩萨道」,是大乘时代所独有的。所以,『初期大乘佛教的成立过程』,解说为这是大小共住的寺院(29),是非常合理的。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,为了维持不僧不俗的第三集团──塔寺住者,所以解说为这一切都是大乘比丘(30)。有些事,本来是简易明白的,但为了达成自己的构想,就不免要迂回曲解了!
净行品』与『郁伽长者会』,表示了大乘(部分)的早期情形。『净行品』,在寺院中出家、受戒,过着(部派佛教)寺院比丘的一般生活,而念念为众生而立愿。『郁伽长者会』,也在寺院中出家、受戒,而常在阿兰若处修行。有时短期回寺院来,从和上、阿阇黎受经问法。都厌患家庭生活而倾向出家,大乘佛教在一般寺院中发展出来。
注【107-001】『菩萨本业经』(大正一0‧四四七中)。
注【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三章 华严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