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十大行願 │ 『文殊發願經』 │ 唐譯二本

   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┼──────

   禮敬諸佛 │ 一──叁頌 │ 一──叁頌

   稱贊如來 │ 四頌 │ 四頌

   廣修供養 │ 五──六頌 │ 五──七頌

   忏悔業障 │ 七頌 │ 八頌

   隨喜功德 │ 八頌 │ 九頌

   請轉*輪 │ 九頌 │ 一0頌

   請佛住世 │ 一0頌 │ 一一頌

   常隨佛學 │ │

   恒順衆生 │ │

  [P1137]

  

   普皆回向 │ 一一頌以下 │ 一二頌以下

  

  

  

  從禮佛到回向,叁本是一致的,僅唐譯的二本,增加一頌而已。在十大行願的次第中,叁本都沒有「常隨佛學」與「恒順衆生」,可以斷定的,這一偈頌本,起初只是八支。如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(大正一0‧八七九上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我所集功德,回向施衆生,究竟菩薩行,逮無上菩提」[(一一偈)]。 「我善根回向,願悉與彼同」[(叁八偈)]。 「如文殊師利,普賢菩薩行,我所有善根,回向亦如是。叁世諸如來,所歎回向道,我回向善根,成滿普賢行」[(四0、四一偈)]。

  

  上引的偈頌,是唐譯二本所同有的,所以從十一偈以下,都是回向。回向的主要意義,如十一偈所說:將禮佛……勸請所集的一切功德,回向衆生,使衆生與自己,都能進修圓滿菩薩行,成無上菩提。進修菩薩行中的大願、大行,所得的種種功德,如『華嚴經』,也是『入法界品』所說的。這是以禮佛……勸請等法門,爲入普賢行願的方便。「忏悔法門」組入「華嚴法門」,如『文殊發願經』那樣,可能西元叁世紀已經成立了。如「四十卷本」,以長行及偈頌,編爲『華嚴經』末後的一卷,在西元六九五到六九九年譯出的「唐譯本」,還沒有這一卷,可見末後一卷的集成,總是西元七、八世紀間的事。在『文殊發願經』的八支中,加上「常隨佛學」,「恒 [P1138] 順衆生」,不過爲了適合『華嚴經』「十」法門的體裁。長行的十大願,所說「窮虛空」、「遍法界」、「盡未來」等,是模仿『十地品』中,初地所發起的十大願。由于長行改爲「十大行願」,「四十卷本」的偈頌,也插入「我隨一切如來學」,「我願普隨叁世學」,「我常隨順諸衆生」等文句,但次第與長行不順。

  

  唐譯二本偈頌的增多,主要是加入了信受持誦功德。如「四十卷本」的末後十偈;『普賢行願贊』的四七──五四偈,及末後二偈(17)。信受持誦的情形,如『普賢行願贊』說:「若人于此勝願王,一聞能生勝解心。…… 彼誦普賢行願時,速疾銷滅得無余。……若有持此普賢願,讀誦受持及演說。……若人誦持普賢願」(18)。誦持部分,是『文殊發願經』所沒有的。『文殊發願經』沒有說到持誦,但『文殊發願經』頌,確是供人持誦的,如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九『文殊師利發願經記』(大正五五‧六七下)說:

  

   「晉元熙二年,歲在庚申,于楊州鬥場寺,禅師新出。雲:外國四部衆禮佛時,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」。

  

  『文殊發願經』在印度,是禮佛時誦持的,所以後來『普賢行願贊』,就加入誦持功德(十偈)了。忏悔、隨喜、勸請、回向,或加上禮佛、供養,主要是「忏悔法門」。如『文殊悔過經』,稱爲『悔過品』(19)。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說:修持這一法門,「一切諸罪蓋、諸垢蓋、 [P1139] 諸法蓋(即業惑苦叁障)悉除也」(20)。這是廣義的「忏悔法門」,是一切修學大乘所可以通用的,如『思惟要略法』說:「若宿罪因緣,(念佛而)不見諸佛者,當一日一夜六時:忏悔、隨喜、勸請,漸自得見」(21)。『舍利弗悔過經』說:「持悔過經,晝夜各叁過讀」(22)。晝夜六時的修持,是晝夜各讀『悔過經』叁遍。『舍利弗悔過經』這樣說,異譯本與『文殊悔過經』,也都說到受持讀誦(23)。大概經文長了些,所以編爲簡要的偈頌,在禮佛時讀誦,作爲修持的範本。如『叁十五佛名禮忏文』爲了忏罪,誦叁十五佛名。末了說偈:「一切罪忏悔,諸福皆隨喜,及勸請諸佛,願證無上智!過去及未來,現在人中尊,無量功德海,我今稽首禮」(24)。『寶行王正論』,真谛Parama$rtha譯,沒有作者名字。比對西藏所傳,與『寶鬘論』相合,是龍樹造的。『寶行王正論』說:「爲此因及果,現前佛支提,日夜各叁遍,願誦二十偈。諸佛法及僧,一切諸菩薩,我頂禮歸依,余可尊亦敬。我離一切惡,攝持一切善。衆生諸善行,隨喜及順行。頭面禮諸佛,合掌勸請住。願爲轉*輪,窮生死後際。從此行我德,已作及未作,因此願衆生,皆發菩提心」(25)。爲了菩薩的因德,如來的果德,在現在佛前,或在支提(塔)前,晝夜都誦叁遍,每遍誦二十偈。二十偈的內容,也是禮敬,除惡[忏悔]行善。隨喜,勸請諸佛住世,轉*輪,回向。在佛或塔前,日夜叁次誦二十偈,顯然是「忏悔法門」的發展,而爲『文殊發願經』的前聲。

  

  求生極樂世界的「淨土法門」,也與「華嚴法門」相結合,如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(大正一0 [P1140] ‧八七九下)說:

  

   「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國!生彼佛國已,成滿諸大願,阿彌陀如來,現前授我記」。

  

  唐譯二本,普賢行願而歸于往生極樂,所說完全相同(26)。「華嚴法門」與「淨土法門」的結合,是經由「忏悔法門」而來的,如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八上)說:

  

   「持是功德,令一切(衆生)與某[我]……生有佛處,有菩薩處,皆今生須呵摩提阿彌陀佛剎」!

  

  行「忏悔法門」的人,將忏悔、隨喜等功德,回向衆生,與自己都生在有佛菩薩的國土,生在極樂世界。須呵摩提Sukha^vati^,是極樂(或安樂)的音譯。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,傳爲聶道真所譯,是西元叁世紀後半所譯出的,可見「華嚴法門」與「淨土法門」的結合,不會遲于西元叁世紀初的。「忏悔法門」中,如禮佛,請佛──住世轉*輪,是以佛爲宗仰的。忏悔,是向一切佛自首悔過的;隨喜,雖通于二乘及世間善,也是以佛──從發心、修行,到成佛、說法、入涅槃等功德爲重的。所以「忏悔法門」,以深信如來功德爲前提,回向佛道爲目的。求生極樂的「淨土法門」,「華嚴法門」,都是以深信如來功德爲先要的,這就是與「忏悔法門」結合的根本原因。 [P1141]

  

  「忏悔法門」,是對佛的,在「現前佛(及)支提」前進行的(27)。從傳譯的聖典來看,凡稱揚如來名號及功德的,都與忏罪有關。如竺法護所譯的『賢劫經』,列舉千佛名字,說:「聞諸佛名,除一切罪,無複衆患」(28)。傳爲鸠摩羅什Kuma^raji^va所譯的『千佛因緣經』說:「聞千佛名,歡喜敬禮,以是因緣,超越九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」(29)。支謙所譯『八吉祥神咒經』說:「若有持是經,八佛國土名,……億劫阿僧祇,行惡悉消除」(30)。『稱揚諸佛功德經』,處處說「卻多少劫生死之罪」(31)。東晉帛屍!4伏蜜多羅S/ri^mitra所譯『(灌頂)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』說:「聞我說是藥師琉璃光佛名字之者,一切罪過自然消滅」(32)。宋施護譯『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』,舉十方十佛說:「聞已,恭敬受持、書寫、讀誦、廣爲人說,所有五逆等一切罪業,悉皆消除」(33)。如『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』等,都表示了滅罪的功德:「忏悔法門」與佛,有這樣的深切關系!初期的『阿彌陀經』,著重極樂世界的莊嚴,阿彌陀佛Amita^bha 的悲願威力,勸人念佛往生,沒有說到忏罪。但在念佛忏罪的一般信仰生活中,往生淨土的信仰者,也提到滅罪了。如『觀無量壽佛經』,「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」法門(34);往生淨土的神咒,也稱爲『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』了。

  

  「佛涅槃後,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」,是「大乘佛法」興起的主要線索。佛涅槃了,再不見如來金色身,對佛弟子來說,真是無可彌補的憾事。雖有「念佛法門」,也只能念佛的功德。 [P1142] 自從現在十方世界有佛的信仰流行,念佛見佛的法門,也就流行起來。「般若法門」與「文殊法門」,是重于智證的,所以說到見佛,重于見佛的法身。西元一世紀以來,佛像流行,這對于念佛色身相好的見佛法門,有重大的啓發性。大體是繼承彌陀「淨土法門」而來的『般舟叁昧經』說,「作佛形像,若作畫,用是叁昧故」(35)。爲了修習般舟叁昧,要有(塑或雕或鑄的)「佛形像」,及「畫」的佛像,或安在塔中,或放在眼目前,先審谛觀察相好,然後系念修習。修習成就了,能見一切(色身相好的)佛在前。進一步,知道所見的佛,唯心所現,了無所有(空)(36) ,開展了唯心說,也會通『般若經』的「空」義。般舟叁昧見一切佛在前,「華嚴法門」也見佛色身相好,更見一切佛從發心、修行、成佛、說法、涅槃等一切佛事,及佛土的莊嚴,說得更廣大、更精微、更無礙。「華嚴法門」以佛爲前提,開示求成佛道的大行──十住、十行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