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八下)。
注【113-007】石井教道『華嚴教學成立史』所引(二四四)。
注【113-008】同(3)。
注【113-00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一(大正一0‧叁叁0下)。
注【113-01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八(大正一0‧叁六八上)。
注【113-011】『分別功德論』卷一(大正二五‧叁二下)。
注【113-01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(『世主妙嚴品』)卷叁(大正一0‧一四中──下)。 又(『入法界品』)卷六八 ──七叁(大正一0‧叁六九上──四0一中)。
注【113-01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一(大正一0‧叁八六上)。
注【113-01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二(大正一0‧叁九二下)。 [P1131]
注【113-015】『長阿含經』(卷一0)『釋提桓因問經』(大正一‧六叁下)。『中阿含經』(卷叁叁)『釋問經』(大正一‧六叁四中)。
注【113-016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二八(大正二‧七0五下)。
注【113-017】『中阿含經』(卷五)『智經』(大正一‧四五二中)。『相應部』「因緣相應」(南傳一叁‧八一)。
注【113-01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叁(大正一0‧叁叁八上──中)。
注【113-01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五(大正一0‧叁五0下──叁五一上)。
注【113-02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六(大正一0‧叁五四中──叁五五上)。
注【113-02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七(大正一0‧叁六一上)。
注【113-02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七(大正一0‧叁六一下──叁六二上)。
注【113-02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七(大正一0‧叁六二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3-02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六(大正一0‧叁五五中──叁五六上、叁五七上──下)。
注【113-02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八(大正一0‧叁六五中)。又卷六六(大正一0‧叁五五中──下)。又卷六四( 大正一0‧叁四0中──下)。
注【113-026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八(大正一0‧叁六六上──中)。
注【113-02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八(大正一0‧叁六七上──中)。
注【113-02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八0(大正一0‧四四二中)。 [P1132]
注【113-02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九(大正一0‧二0八中)。
注【113-03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九(大正一0‧二0六上)。
第六節 普賢行願
「普賢行」,「普賢願」,「普賢行願」,是『華嚴經』處處所說到的,而『入法界品』也稱爲『普賢行願品』。「普賢(菩薩所住的)地」,是「普賢行願」所成就的。普賢Samantabhadra 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八0(大正一0‧四四一中──下)說:
「善男子!我于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,行菩薩行,求一切智」。 「善男子!我于爾所劫海中,自憶未曾于一念間不順佛教,于一念間生瞋害心,我我所心,自他差別心,遠離菩提心,于生死中起疲厭心,懶惰心,障礙心,迷惑心,唯住無上不可沮壞集一切智助道之法大菩提心」。 「善男子!我莊嚴佛土;以大悲心救護衆生,教化成就(衆生);供養諸佛;事善知識;爲求正法,弘宣護持,一切內外悉皆能舍。……我所求法,皆爲救護一切衆生。一心思惟:願諸衆生得聞是法,願以智光普照世間(世間智),願爲開示出世間智,願令衆生悉得安樂,願普稱贊一切諸佛所有功德」。 [P1133]
『華嚴經』的「普賢行願」,如經文所說,是在不可說不可說劫中,所修集的菩薩無邊行願 ──這是「華嚴法門」原本的「普賢行願」。
「四十卷本」的第四十卷,是「晉譯本」與「唐譯本」所沒有的。這一卷的別行本,一般稱之爲『普賢行願品』。經文是普賢菩薩爲菩薩衆說的,先長行,次偈頌。長行中,揭示了菩薩的十大行願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0(大正一0‧八四四中、八四六中)說:
「若欲成就此功德門,應修十種廣大行願。何等爲十?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贊如來,叁者廣修供養,四者忏悔業障,五者隨喜功德,六者請轉*輪,七者請佛住世,八者常隨佛學,九者恒順衆生,十者普皆回向」。 「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,……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」。
十種廣大行願,在佛教思想史上,是『舍利弗悔過經』──「忏悔法門」,及往生極樂世界的「淨土法門」,在流行發展中,與「華嚴法門」相結合,而成「華嚴法門」的初門,也就稱爲「普賢行願」。先從「忏悔法門」來說:『舍利弗悔過經』,說悔過,助其歡喜[隨喜],勸請──請轉*輪、請佛住世──叁聚(或譯「叁品」、「叁支」)(1)。這部經,是以忏悔爲主的,在十方一切佛前,自說過去與現在的一切過失;以忏悔功德,「持與」[回向]衆生同成佛道。原始本是忏悔回向,是一般的、重信願的法門。「下品般若」立隨喜回向,隨喜一切佛功德,及二乘人天的 [P1134] 一切功德,以隨喜功德來回向佛道,是重智證的法門(2)。「隨喜功德」被「忏悔法門」采取了,後來又加上勸請,而成爲叁類福德的回向佛道,如『舍利弗悔過經』所說的。『悔過經』的成立,相當的早,『法鏡經』與『離垢施女經』,已說到日夜六時誦習「叁品法門」了(3)。叁品法門,在印度非常的流行,如『賢劫經』說:「念佛法,勤悔過,樂助[隨喜]功德,施衆生[回向]因,勸請佛轉*輪」(4)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說:四法能善知方便:順衆生意,隨喜功德,悔過,勸請諸佛(5)。這都是「叁品法門」的修法。龍樹Na^ga^rjuna是以「般若法門」爲宗本的;『般若經』是隨喜回向相次第的,所以龍樹所說,都以忏悔、勸請、隨喜、回向爲次第,如『十住毗婆沙論』,『菩提資糧論』,『寶行王正論』(6)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菩薩禮佛有叁品:一者悔過品,二者隨喜回向品,叁者勸請諸佛品」(7)。雖是四支(如分請轉*輪與請佛住世爲二,就含有五支),仍隨順古說,合爲叁品。
這一法門與「華嚴法門」相關聯,可以考見的,是晉竺法護所譯的『文殊悔過經』,聶道真所譯的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。叁曼陀跋陀羅,是普賢梵語的音譯。『文殊悔過經』,是文殊師利Man~jus/ri^說的;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,是普賢爲文殊說的。文殊與普賢,與「忏悔法門」相關聯,暗示了與「華嚴法門」的關系。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的內容,是:悔過,禮,願樂助其歡喜,請勸諸佛──轉*輪與住世,施與[回向]。末後總結的說:「是善男子、善女人 [P1135] ,晝夜各叁勸樂法行:所當悔者悔之,所當忍者忍之,所當禮者禮之,所當願樂者願樂之,所當請勸者請勸之,所當施與者施與之」(8)。悔是自說罪過的意義,忍是容忍、忏摩的意義,合起來就是忏悔。經文多一些大乘術語,然比起「叁品法門」的內容,只多了「禮」,禮是禮佛、菩薩、二乘,及一切功德(9)。「忏悔法門」,初傳是爲舍利弗S/a^riputra說的。聲聞中的舍利弗,菩薩中的文殊師利,有智慧特勝的共同性。加上阿阇世王Aja^tas/atru Vaidehi^putra的逆罪,因文殊師利而得到忏悔,在初期大乘中,流傳極廣,所以爲文殊說,或文殊說「忏悔法門」,是可以充分理解的。『文殊悔過經』的內容,是:五體投地(禮佛),悔過,勸助衆德,勸轉*輪,諸佛住世,供養諸佛,(回向)我及衆生成佛道。本經重視五體投地的禮佛(10)。在悔過中,不但是事相的忏悔,而且說:「一切無所行者,乃能得入于斯本際,……名曰菩薩大士自首悔過」──理忏(11)。回向佛道部分,與「華嚴法門」相通(12)。比起「叁品法門」,多了禮佛與供養諸佛。這兩部經,與「華嚴法門」有關。如『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』,是「佛在摩竭提國清淨法處,自然金剛座,光影甚明」(13),與後漢所譯『兜沙經』相同。經中說到「般若波羅蜜,兜沙陀比羅經」(14)。『兜沙陀比羅經』,是「如來藏[箧]經』;『兜沙經』爲「華嚴法門」最初集成時的名稱。『文殊悔過經』說:「或問上界悔過之處,十地、十忍、十分別事、十瑞、十持、十印、十叁昧」(15)。這兩部經集成時,「華嚴法門」的原始部分,都已經成立了。 [P1136]
「四十卷本」末卷的偈頌部分,共六十二頌。唐不空Amoghavajra所譯的『普賢菩薩行願贊』,是偈頌部分的異譯,也是六十二偈。這二部,都是西元八世紀末所譯的。東晉元熙二年(西元四二0),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譯出的『文殊師利發願經』,四十四偈,比對起來,就是『普賢行願贊』的古本。長行所說的菩薩十大行願,比對叁種偈頌本,只是八事而已,如(16)
圖片
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