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事十地」的概略意義。『大事』初地「難登」,是初發心。第五地「廣心」,從佛出家,修相應行yoga^ca^ra,與十住的「修行住」,『般若』的「久學」相當。第八地「生誕因緣」,是具備了誕生成佛的因緣,與「生貴住」相近。第七地「難勝」,住不退轉,與十住的「不退住」相合。第九地「王子位」,第十地「灌頂位」,如釋尊的誕生人間,到菩提樹下成佛,在名義上,與十住的「王子住」,「灌頂住」相同。菩薩成佛,用王子的成輪王爲譬喻,是當時盛行而各說一致的。然『大事』的「生誕因緣」在八地,而「生貴住」是四住,有點不一致。『大智度論』說:「有二種菩薩家:有退轉家,不退轉家」(37)。生菩薩家,或生在如來家,如王子的生在王家一樣。菩薩家有可退的,不可退的,那可以這樣說:「生貴住」約可退說,「生誕因緣」約不可退說。聯想到『般若經』的一段文字,如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九中)說:

  

  「欲生菩薩家,欲得鸠摩羅伽[童真]地,欲得不離諸佛者,當學般若波羅蜜」。 [P1083]

  

  「不離諸佛」,依『般若經』『方便品』,是法王子住(38)。所以這叁句的次第,是生菩薩「不退」家;童真;不離諸佛是「法王子住」。這可能與十住的「生貴住」不合,反而近于『大事』的「生誕因緣」,不過在「不退」與「王子」間,增列一「童真位」而已。「華嚴十地」的名稱,已脫去輪王譬喻的形迹。第五「難勝地」,與『大事』第七「難勝地」,名稱一致。『大事』說:難勝地菩薩,廣學對世間有益的技術、學術、語言,獲得金屬寶石等知識(39)。『華嚴』的第五「難勝地」也說:「此菩薩摩诃薩,爲利益衆生故,世間技藝,靡不該習。所謂文字、算數、圖書、印玺,……又善方藥,療治諸病。……國城村邑,宮宅園苑,泉流陂池,草樹花藥,凡所布列,鹹得其宜。金銀、摩尼,……悉知其處,出以示人。日月星宿,……身相休咎,鹹善觀察」(40)。「難勝」的名稱相同,內容也部分相合,可見這二者間所有的關系。

  

  大衆部系的『大事』,說到了十地。近于分別說系Vibhajyava^din的佛傳:『修行本起經』,『太子瑞應本起經』,『過去現在因果經』,也說到了十地(41)。菩薩曆十地行位而成佛,十地是由部派佛教所傳出的嗎?「下品般若」,說「新學」、「久學」;「發心」、「不退轉」;叁位;四位(二類),是從發心到灌頂的。有關菩薩修行的階段,是逐漸形成的。『大事』與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『佛本行集經』,也說到菩薩「四性行」(42),除第一「自性行」(菩薩種性)外,是發心,修行,不退轉──叁位,與「下品般若」相近。所以,我以爲「下品 [P1084] 般若」階段,還沒有十地說,十地是「中品般若」時代(西元五0──一五0)流行的傳說。『修行本起經』等,泛說「十地」,「中品般若」說沒有名目的十地(與十住相比,『般若經』已有發心,新學,應行,生貴……不退,童真,法王子,灌頂──八位名稱),應該早一些。在另一學區,有「大事十地」、「華嚴十住」說的成立,然後是「華嚴十地」說。別別的集出流通,在同一時代(略有先後),同一學風中,當然會有共通性;住與地也相互的通用。「大事十地」與「般若十地」,是從凡夫發心,向上修行成佛的過程;不離人間成佛的形式,與佛傳所說的相通。「華嚴十地」的成佛曆程,就大大不同了!

  

  

  注【109-001】『兜沙經』(大正一0‧四四五上)。

  注【109-00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八(大正一0‧叁0六中、叁0九上)。

  注【109-003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叁(大正八‧五四七中)。

  注【109-004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八(大正八‧五七五上)。

  注【109-005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八(大正八‧五七四中)。

  注【109-006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二一九中)。說到童真地的,還有卷一(大正八‧二二一中),卷一叁(大正八‧叁一五下) 。

  注【109-007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叁七二中)。 [P1085]

  注【109-008】『十住斷結經』卷一──四(大正一0‧九六六下──九九四上)。

  注【109-009】『菩薩本業經』(大正一0‧四四九下)。『菩薩十住行道品經』(大正一0‧四五四下)。『菩薩十住經』(大正一0‧四五六下──四五八上)。『十住斷結經』卷一──四(大正一0‧九六六下──九九四上)。(晉譯)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八(大正九‧四四四下──四四五上)。(唐譯)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六(大正一0‧八四上)。

  注【109-01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六(大正一0‧八五上)。

  注【109-011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七中)。

  注【109-012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七中)。

  注【109-01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六(大正一0‧八五中)。

  注【109-014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七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9-01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叁(大正一0‧叁四一下──叁四二上)。

  注【109-016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七(大正一0‧叁六四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9-017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九(大正一0‧四叁五下)。

  注【109-018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七四(大正一0‧四0二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9-01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叁(大正九‧六七一下──六七二上)。『度世品經』卷六(大正一0‧六五五下)。 [P1086]

  注【109-02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九(大正一0‧叁一一中)。

  注【109-02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二二(大正一0‧一一六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9-022】(唐譯)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一(大正一0‧二七0中)。(晉譯)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四(大正九‧六二一上)。『如來興顯經』卷二(大正一0‧六0四上)。

  注【109-02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一四(大正一0‧七二下──七叁下)。

  注【109-024】『自誓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叁四五上)。『惟曰雜難經』(大正一七‧六0五上)。

  注【109-02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(大正一0‧二五中)。

  注【109-026】(唐譯)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五二(大正一0‧二七四中)。(晉譯)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五(大正九‧六二五下)。『如來興顯經』卷叁(大正一0‧六0八下)。

  注【109-027】『兜沙經』(大正一0‧四四五上)。

  注【109-028】『十住毗婆沙論』卷一(大正二六‧二叁上)。又卷二(大正二六‧二六上、二九上)。

  注【109-029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四(大正一0‧一八一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9-030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八(大正二五‧四0五下──四0六上)。

  注【109-03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八(大正一0‧一九九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9-03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六(大正一0‧一八九下)。又卷叁六(大正一0‧一九二上──中)。又卷叁八(大正一0‧二00下)。又卷叁九(大正一0‧二0六上、二0八上)。 [P1087]

  注【109-033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七上)。

  注【109-034】依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,而簡略些(四一叁)。

  注【109-035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一八七──一八九)。

  注【109-036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所述(叁五九──叁六叁)。

  注【109-037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二九(大正二五‧二七五中)。

  注【109-038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叁七二中)。

  注【109-039】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所述(一八九)。

  注【109-040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叁六(大正一0‧一九二中)。

  注【109-041】『修行本起經』卷上(大正叁‧四六叁上)。『太子瑞應本起經』卷上(大正叁‧四七叁中)。『過去現在因果經』卷一(大正叁‧六二叁上)。

  注【109-042】『大事』(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一八五所引)。『佛本行集經』卷一(大正叁‧六五六下)。

  

  第二項 華嚴十地

  『華嚴』『十地品』,竺法護所譯本,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