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每位所得的法門,也都是稱爲「解脫門」的。所以『入法界品』中,天神以下的善知識,一律稱爲「解脫門」,是與『世主妙嚴品』相應的。可以說,不明方向的天神部分,是在『華嚴經』前六品集成時,爲了適應印度神教的信仰,而增編到『入法界品』中去的。第十位是岚毗尼的主林神,見到佛下生與出生時所有的瑞相與神變,所以接著說到釋種女瞿波Gopa^。瞿波是佛在太子時代的叁妃之一;依傳說,瞿波死後是生在叁十叁天的(15)。接著是佛母摩耶Ma^ya^,摩耶生了太子,七天就去世了,生在叁十叁天,所以有佛上叁十叁天爲母說法的傳說(16)。以下的天主光Surendra^bha^,是叁十叁天王的女兒。這樣,瞿波、摩耶、天主光,雖經說地點不同,其實都是與叁十叁天有關的,所以次第而成一類。前面十位與這裏的叁位,都是女性的天神;在經文方面,多數有本生與偈頌說法,與前面的人善知識、菩薩善知識不同:這十叁位女性天,是自成一類的。天主光以下,有九位「人」善知識;第四堅固解脫Mukta^sa^ra起,又回複了向南遊行。這九位,是「晉譯本」所沒有的。除善知衆藝S/ilpa$bhijn~a童子外,都是說自己得什麼解脫門,幾句話就過去了。這九位「人」善知識,有什麼意義,離開前面的人善知識,而列在天神與菩薩的中間?從「 [P1125] 晉譯本」所沒有,內容極其簡略而論,這也是增補的;或是不同的傳誦,而後來綜合編集起來的。所以『入法界品』的原始本,應該是大天以下,南行見彌勒、文殊,而進「入普賢道場」的,一共叁十叁位。

  

  善財在南方參訪所遇到的「人」善知識,前後共叁十五人,依「唐譯本」的名稱分類,是:

  

  圖片

  比丘五位 比丘尼一位 優婆夷四位

  仙人一位 出家外道一位

  國王二位 婆羅門二位 長者八位 居士二位

  童子叁位 童女二位

  童子師一位 船師一位

  人一位 女人一位

  

  

  

  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夷,是佛教的信行者。仙人、出家外道,是外道的修行者。國王、婆羅門、長者、居士,約世俗的社會地位說。童子、童女,是青少年。童子師、船師,是職業。還有泛稱的(男)人與女人。善財所參訪的,遍及出家與在家,佛教與外道,男子與女人,成人與童年,種種不同身分的人。這些善知識,約菩薩示現說,是現身在人間,以不同的身分,不同的方便,來化導人類向佛道的。從學習者來說,這都是菩薩所應該修學的。善知識所開示的,就是善 [P1126] 知識自己所修得的,自行與化他合一。大乘佛法的特質,是「一切法本不生」,「一切法本寂滅」,所以一切不出于法界,也就可以從一一法而入法界。從前,大智舍利弗,被稱贊爲「深達法界」(17);現在大智文殊師利所啓發引導而流出的法門,也就稱爲「入法界品」了。善知識所得的法門,分開來說,各得法界的一體,所以都說「我唯知此一法門」;如一切修學,綜貫融通,那就深入法界而趣入佛地了。

  

  人間善知識中,比丘、比丘尼、仙人、出家外道及苦行婆羅門。一共九人(在二十六人中,占叁分之一),都是以宗教師的身分,弘揚大乘佛法。佛法應深入世間,但在印度,宗教師仍占有重要的地位。前叁位善知識,都是比丘,表示了大乘叁寶的意義。宗教師以外的善知識,彌伽 Megha是教授語言的語言學者(18)。自在主Indriyes/vara童子,精通數學,「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門」;治病以外,能營造建築,及一切農商事業(19)。普眼Samantanetra長者是醫師,治身病與心病,還能調合製香(20)。優缽羅華Utpalabhu^ti長者,能調合一切的香(21)。婆施羅Vairocana是航海的船師,知道海上的情形,船只機械,風雨順逆,引導商人出海,平安的取寶回來(22)。無上勝Jayo$ttama長者,「理斷人間種種事務」,和解彼此間的诤執怨結,並教導一切技藝,使人向善(23)。無厭足Anala王是嚴刑治世的;大光Maha^prabha^王卻是慈和寬容的仁政。一嚴一寬,同樣的達到了使人離惡行善的目的(24)。這些社會上的善知識,都 [P1127] 從事世間事業,作爲入法界的方便。還有婆須蜜Vasumitra的身分是淫女,但他以此爲方便,使親近他的人,遠離貪欲。無厭足王看來是瞋恚殘忍不過的,卻使人因此離惡而向善道。勝熱 Jayos!ma$yatana婆羅門,登刀山,入火聚,「五熱炙身」,是一位愚癡邪見的苦行外道,但他的苦行,消除了衆生的罪惡,而引入佛道。這叁位,是以貪欲、瞋殺、愚癡邪見爲利他方便的,都曾引起人的懷疑(25),而其實是不思議菩薩弘法救世的善巧。鞞瑟胝羅Ves!t!hila居士,家中供著栴檀座的佛塔,開塔見佛而入法界的(26)。有的善知識,布施供養爲方便;而念佛、見佛、供養佛,是重要的修學弘揚的法門。

  

  菩薩善知識,先後共有六(大天在內,共七)位。觀自在菩薩是「大悲行門」,四攝利生外,「若念于我,若稱我名,若見我身,皆得免離一切怖畏」(27)。大悲拔苦法門,與『法華經』『普門品』相同。在善財參訪曆程中,都是前一位推介後一位,但觀自在菩薩爲善財說法時,卻見正趣菩薩來了,觀自在就推介了正趣菩薩。『阿彌陀經』中,觀自在與大勢至Maha^stha^mapra^pta 菩薩,是阿彌陀佛Amita^bha的!6虎侍。『入法界品』中,與觀自在同時的正趣菩薩,可說是大勢至的別名。如『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四上──中)說:

  

   「大勢至菩薩,……舉身光明照十方國,……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。以智慧光普照一切,令離叁塗,得無上力,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。……此菩薩行時,十方世界一切震動, [P1128] 當地動處,各有五百億寶華,一一寶華,莊嚴高顯,如極樂世界」。

  

  大勢至菩薩的放光普照十方;令衆生離叁惡道的苦迫;行動時震動十方世界,寶華莊嚴,宛然是正趣菩薩的功德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八(大正一0‧叁六七中)說:

  

   「有一菩薩,名曰正趣,從空中來。至娑婆世界輪圍山頂,以足按地,其娑婆世界六種震動,一切皆以衆寶莊嚴。正趣菩薩放身光明,……其光普照一切,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、閻羅王處,令諸惡趣衆苦皆滅」。

  

  極樂世界的觀自在與大勢至,在『入法界品』中,就是觀自在與正趣。觀自在的特德是大悲;正趣所表示的,是速疾的,無有休息的,一直前進的菩薩精神。大天以財物來攝受衆生,以不淨的、凶惡的、災橫苦難來折伏衆生;攝受與折伏,是菩薩利生的兩大方便。彌勒是一生補處菩薩,顯現毗盧遮那藏莊嚴樓閣,表示了菩薩因行功德的圓滿。善財再見文殊,是從前(見文殊時)所起智信的證實。末後見普賢,「入普賢道場」,達到了:「得普賢菩薩諸行願海,與普賢等,與諸佛等,一身充滿一切世界。剎等,行等,正覺等,神通等,*輪等,辯才等,言辭等,音聲等,力無畏等,佛所住等,大慈悲等,不思議解脫自在,悉皆同等」(28)。善財到達了菩薩道的頂峰,可說是佛而還不是佛,如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四叁(大正一0‧二二八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此菩薩摩诃薩得如是法,同諸如來,何故不名佛?……何故不能究竟法界,舍菩薩道」 [P1129] ? 「佛子!此菩薩摩诃薩,已能修習去來今世,一切菩薩種種行願,入智境界,則名爲佛;于如來所修菩薩行,無有休息,說名菩薩。……住佛所住,與佛無二,說名與佛無二住者;爲佛攝受,修諸智慧,說名菩薩。……了知法界無有邊際,一切諸法一相無相,是則說名究竟法界,舍菩薩道;雖知法界無有邊際,而知一切種種異相,起大悲心,度諸衆生,盡未來際,無有疲厭,是則說名普賢菩薩」。

  

  普賢地菩薩,到了與佛不一不二的境地,然到底還是菩薩,還要「常勤憶念無礙見者」(佛);「爲佛攝受,修諸智慧」;「觀察諸法實際而不證入」。普賢地,與法雲地菩薩灌頂以後的境界相同,『十地品』也說:「此菩薩住如是智慧,不異如來身語意業,不舍菩薩諸叁昧力,于無數劫承事供養一切諸佛,……一切諸佛神力所加,智慧光明轉更增勝」(29),還在進修過程中。依世間法說,灌了頂就成爲國王,如說:「受王職位,墮在灌頂剎利王數,即能具足行十善道,亦得名爲轉輪聖王」(30)。以灌頂爲比喻的菩薩位,是第十住(地)。十地菩薩灌頂,「墮在佛數」,卻還不是佛。灌頂爲王的比喻,本意在轉輪聖王。灌頂登位,如能以十善化世,可以說是轉輪聖王,而真正的轉輪聖王,要在布薩日(朔、望),「七寶來應」。這樣,灌頂菩薩,可以說「如佛」,「是佛」,而要到究竟圓滿位,才是佛呢!佛的果分不可說,惟有以菩薩因分(普賢 [P1130] 地),多少表示佛的果德了!

  

  

  注【113-001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一(大正一0‧叁叁0下──叁叁一上)。

  注【113-002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六叁(大正一0‧叁四0下)。

  注【113-003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八0(大正一0‧四叁九中)。

  注【113-004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八0(大正一0‧四四二中)。

  注【113-005】『大方廣佛華嚴經』卷九(大正一0‧七0四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13-006】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叁章 華嚴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