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譯本,與唐譯本相同;僧伽婆羅譯本,沒有「一行叁昧」,似乎是初出本。(一)文殊師利對佛說:我來,是要見如來的,而如來如如相;爲了利益衆生,而衆生不可得。度一切衆生,而衆生界不增不減。衆生界如佛界,是不可思議,依空而住的。(二)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,于一切法不增不減。修般若波羅蜜,是不見一切的;如來自覺一切法空,也是這樣。不見法應住不應住,不見可思議不可思議,不見叁乘差別,不見佛,不住佛乘,不得無礙智,不坐道場。現見一切法住實際,身見的如相,就是實際。舍利弗、彌勒、無相優婆夷,都贊歎聽深般若,而能不驚不怖的。佛說:這樣的人,是住不退地,具足六度,能爲人分別開示的。(叁)文殊說:我不得無上菩提,也不住佛乘,不以無相法修梵行。觀聲聞乘是非凡非聖……非見非非見。文殊對舍利弗說:觀佛乘,也不見菩提,不見修行,證菩提者。觀佛但有名字,名字相空,就是菩提。「觀身實相,觀佛亦然」。般若波羅蜜是難以了知的,菩提實沒有法可知。佛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菩提。一切法空中,是無二無別的,所以佛不證法界。逆罪,一切業緣,都住于實際,所以不墮地獄,也不入涅槃;犯重比丘與清淨比丘平等。說不退法忍等密意。(四)文 [P886] 殊對如來說:佛不證菩提,菩提與五逆不二。我不以如來爲如來,也沒有懷疑如來。一切佛同一相,所以沒有出世的,也沒有入涅槃的。心相不可思議,所以佛與凡夫都是不思議的。如來最勝,得不思議法,說法教化,而衆生與法都不可得。佛是無上福田,而福田相不可得,善根也不增不減。(五)文殊說:思議與不思議,都不可說。初學的漸習不思議叁昧,久習成就了,沒有心相而入定。衆生都成就不思議定,因爲一切心相非心,所以名不思議定。佛稱贊文殊,應這樣的安住般若!文殊說:般若是無住無相的,般若就是不思議、法界、無生無滅界;如來界與我界,無二無別。所以修般若波羅蜜的,不求菩提;菩提離相,就是般若。不可思議、無知無著,是佛所知的。這樣的知,就是佛智,不退智。如金礦要經過冶煉,不退智也要從行境而不著不動中顯現出來。能這樣解的,名爲正信。(六)佛爲大迦葉說:凡聽聞這一法門的,在來生中,聽到這樣法門,就會歡喜信解的。佛對文殊說:我行菩薩道時,要住不退地,成佛道,都由于修學般若。所以,要得一切功德的,應當學般若波羅蜜。文殊說:正法是無爲無相無得的,怎麼能學呢?佛說:這樣的知一切法相,就是學般若。(七)佛說:得菩提自在叁昧,能照明一切佛法,知一切佛名字,一切佛世界無障礙,應當如文殊所說的般若而學。般若是菩薩行處,是沒有名相,如法界那樣的沒有分數。(八)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,能速證佛道。修一行叁昧──如法界緣,不動搖,無障礙。應該先系念一佛名字(26),念念相續,能見叁世一切佛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平 [P887] 等,所以入一行叁昧的,能知諸佛法界無差別相,總持一切法門。不見法界有分別相及一相;信忍一切法都是佛法,也能速證佛道。佛道不從因得,也不從非因得;能這樣的信解,就是出家,真歸依處。(九)佛對文殊說:如爲人說法,應該說:般若波羅蜜中,沒有聲聞法,佛法,也沒有凡夫法。文殊說:我會這樣說:般若沒有诤論相,怎麼可說?一切法同入實際,阿羅漢與凡夫法,不一不異。聽法,應如幻人那樣的沒有分別。(一0)佛贊歎說:要成就佛法,應當這樣的學般若。學般若波羅蜜的,決定成佛,不墮二乘。帝釋天散華供養,願般若永久的流通在世間。

  

  7.『法界體性無分別經』,二卷,梁曼陀羅譯,編入『大寶積經』卷二六、二七『法界體性無分別會」(27)。(一)文殊說:法界體性因緣不可說。文殊爲舍利弗說:約法界體性,論染與淨,系縛與解脫(世谛第一義谛)。(二)二百比丘聽了,憤然而去。文殊化一比丘,與他們談論。求心不可得,使他們悟解無染淨、無縛脫的深義,得到了無漏解脫。(叁)二百比丘回來,脫衣來供養文殊;爲舍利弗說無得無覺。(四)文殊爲阿難說:一切法如化,如化的調伏,是正調伏。增上慢與無增上慢。(五)文殊爲寶上天子說:菩薩如實說受記,一切智心得自在。受記,向與得,說法,佛出世,知恩報恩。菩薩初發心,久行,不退轉,一生菩薩。菩薩不生,于一切得自在。(六)佛爲寶上天子授記,成佛時說無盡主陀羅尼。天子爲阿難說受記。(七)魔來,自說聽了菩薩授記,非常的愁惱。文殊對他說:「菩薩成畢竟行,善知方便,行般若波羅蜜」,魔是 [P888] 無法留難的。(八)文殊使魔與舍利弗,化作如來相,共論「菩提」。(九)四方各有千菩薩,乘空而來,是文殊過去所教化的,發願守護正法。諸天、文殊、如來,護持流通。

  

  8.『大寶積經』卷一0一『善德天子會』,一卷,唐菩提流志譯。菩提流志的又一譯本,名『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』,二卷(28)。(一)文殊師利答佛說:無差別,空,無爲,是佛的境界。佛境界,應當于一切衆生中煩惱中求。煩惱性就是佛境界性,所以說佛住平等性。煩惱不離空而有,所以離煩惱而求空,不是正行。自以爲出離而見他有煩惱的,就落于二見。正修行是無所依的,無爲是不墮于數的。一切如幻化,不能說證與不證。文殊對須菩提說:佛境界,與聲聞的心解脫,沒有證不證一樣。爲初學人說法,不能怕他驚疑,只說些淺義;如醫生治病,不能只用些平淡藥一樣。(二)文殊答須菩提說:一切乘法,都是我所乘的;我也住凡夫地。一切法性平等,如虛空無差別。依一切法畢竟空中,安立種種地相,而不是空有差別可說。菩薩的智慧方便,證入而又還出;不墮二乘地,名爲佛地。五蘊是世間,知五蘊空無我,不著世間,就是超出世間。(叁)二百比丘聽了,得漏盡心解脫,脫下衣服來供養文殊。比丘們答須菩提說:若有得有證,是增上慢人。(四)善德天子請文殊往兜率天說法。文殊現神通力,善德等都以爲已到了兜率天上。佛對善德說:這是文殊的叁昧神通,並說文殊的廣大神力。(五)惡魔見文殊的神通變現,歡喜贊歎,說咒護持弘法的法師。(六)善德往兜率天集衆,文殊升兜率天說法:菩薩 [P889] 住四法,能成就八法:持戒、多聞,禅定、般若,神通、大智,寂靜、觀察,每法都以八法解說。次說:依不放逸,能得叁樂……得波羅蜜叁伴行。依不放逸,能修叁十七菩提分法,入究竟清淨。(七)文殊爲善德天子說:菩薩的修道;菩薩的去來之道。(八)因善德的啓問,文殊放光,大衆都見上方一切功德光明世界,普賢如來的莊嚴法會。普賢如來國土的菩薩們,來娑婆世界,與文殊及大衆,一同去見釋迦佛。──以上,先後譯出的八部經,是文殊爲主體的,文體都是長行。以下叁部長行,文殊所說的,只是一部分。

  

  1.『首楞嚴叁昧經』,後漢支婁迦谶初譯。現存姚秦鸠摩羅什Kuma^raji^va譯的『首楞嚴叁昧經』,二卷(29)。經說十住地菩薩所得的首楞嚴叁昧,堅意菩薩爲當機者,多爲天子們說,多說大菩薩的方便行。卷下,部分與文殊有關。(一)文殊舉所見的──但有菩薩僧,但說不退轉*輪的一燈明國土問佛。佛說:一燈明世界的一切功德光明佛,就是釋尊自己,一燈明是自己的淨土。(二)迦葉說:聲聞自以爲智慧,其實是一無所知。文殊說:十法行名爲福田,聲聞在有菩薩處,不得名爲福田。多聞是聞一而解一切,阿難也不能稱爲多聞。(叁)文殊知道二百菩薩天子,想退取辟支佛乘,所以說:過去,我在叁百六十億世中,都以辟支佛入涅槃。那時辟支佛有度化衆生的因緣,所以示現辟支佛,入滅盡定。有以爲我滅度了,不知辟支佛的涅槃,不是真滅。二百天子聽了,就不退無上菩提心。(四)佛對迦葉說:文殊在久遠劫以前,在南方平等 [P890] 世界,作龍種上佛,那是住首楞嚴叁昧的勢力。

  

  2.『諸佛要集經』,晉竺法護譯,二卷(30)。本經的「前分」,因弟子們不能專精修行,所以佛示現叁月燕坐。如有來見佛的,囑阿難代爲教導:佛法難得,離邪見,依四依,十二因緣,四聖谛,叁世平等,除叁界,叁解脫門,觀陰(界)入──『阿含經』所說的要義。然後佛化身到普光世界、天王如來處,與十方濁世的諸佛,共說「諸佛要集」:如真谛尊崇諸法,發菩提心,六波羅蜜,十地,字門,一乘,佛──『般若經』的要義。「後分」是以文殊菩薩爲主的。(一)文殊約彌勒與辯積菩薩,去見天王佛,聽法;彌勒與辯積,都以佛不可見,法不可聞,不願意同去。 (二)文殊去見天王佛,佛以神力,使文殊住在鐵圍山頂。文殊以神力,越過了無量世界,卻還在鐵圍山頂。文殊在山頂修四意止,諸天來供養;文殊爲光明幢天子,說無所行,離塵勞[煩惱]、法界、本際與無本[如],無所依如虛空。愚癡凡夫所得的神足,不是佛菩薩緣覺聲聞所得的。(叁)諸佛說了「諸佛要集」,都回去了,天王佛才召文殊來見。文殊對于自己被移往鐵圍山,而離意女卻一直坐在佛前,深感不解。天王佛說:文殊發心來見佛聞法,叁事有礙。佛反問文殊:以什麼眼見佛,什麼耳聽法?文殊默然爲答。佛說:離意女入普法離垢光叁昧,沒有佛想、國土想、法想、衆生想,而遍在十方國土見佛、聞法、化衆生。(四)天王佛對文殊說:叁千世界中,充滿了一切佛,但菩薩們只見我一佛,聽我說法。佛法身如虛空,是五眼所不能見的。所以諸 [P891] 佛來會,也是如來的神力示現。(五)文殊盡一切神力,都不能使離意女出定。天王佛說:佛以外,唯有下方錦幢世界的棄諸蓋菩薩,能使他出定。佛放光感召,棄諸蓋與衆菩薩來,隱身不現。文殊于一念間,得解了一切諸身叁昧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