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棄諸蓋現身,與文殊問答:虛空界沒有入定,也沒有出定。(六)佛令離意女出定。離意女答文殊說:一切法本淨,般若波羅蜜除一切想,不自念入定,也不念起定。一切法如虛空,不離虛空。不禮佛,發菩提心,智慧相應,得法忍,被弘誓铠度衆生,佛出世,出家受具足,信樂解脫,辯才無礙,無生,修行,成佛──答複了一連串的問題。(七)天王佛說離意女當初發心,及未來成佛。 (八)天王佛贊棄諸蓋菩薩。文殊不如離意女,離意女不如棄諸蓋,因爲文殊從離意女初發心,而離意女是從棄諸蓋初發心的。(九)釋迦佛以經典,付彌勒流通。
3.『等集衆德叁昧經』,叁卷,晉竺法護譯。異譯名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,叁卷,姚秦鸠摩羅什譯(31)。本經以那羅延(或譯「鈎鎖」)菩薩爲當機者,以佛的身力爲序起,說菩薩所行的集一切福德叁昧。卷下,文殊說法。(一)文殊爲那羅延說:菩薩爲什麼修行菩提,怎樣的修行菩提!(二)離魔菩薩說菩薩行──遍行一切衆生行,一切魔行,聲聞、緣覺行。文殊說菩薩的正行。佛以從然燈佛授記,得無生忍,證成文殊的所說。(叁)文殊爲那羅延說所作已辦。常精進菩薩也說所作已辦。又說:菩薩爲了化衆生,應該精進的修集一切功德。(四)那羅延贊歎得 [P892] 集一切福德者的功德。文殊答那羅延說:菩薩要修集一切福德叁昧的,應該修學的法門。聽到叁昧而沒有誹謗的,「當說是人名爲出家,能不失是法界體性」。這樣的菩薩,住于四處──四梵行。大慈大悲,是菩薩所有的。
以下的經文體裁,是長行與偈頌(或重頌)雜出的。其中以文殊師利菩薩爲主體的,有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 , 『如幻叁昧經』 ,『文殊師利巡行經』──叁部。
1.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,二卷,晉竺法護譯。異譯爲宋求那跋陀羅所譯的『大方廣寶箧經』 ,叁卷(32)。(一)文殊爲須菩提說:聲聞非佛法器;諸法雖是同等的,但隨緣有差別。菩薩爲一切佛法器,不增塵垢,不損佛法。在慧光中,一切塵垢都是佛法。並解說空與寂、愚與智、聖賢、解脫的意義。須菩提贊歎。(二)文殊解說佛所說的:「求利義而不得義,不求利義而得義」;一切法悉是佛法。須菩提稱歎。文殊所說的,新學菩薩聽了,不恐不畏。文殊舉師子子、鳥子的比喻。文殊說恐畏的原因;菩薩有智慧方便,所以知貪身[我見]而不得道證。(叁)如來舉叁十二比喻,贊揚菩薩智慧方便的德用。(四)佛爲須菩提說本淨,法界不知法界。須菩提答文殊問:法界無礙,智慧無礙,而聲聞的辯才有限礙。(五)舍利弗說:文殊在無央數佛前說法,使佛的大弟子無言可答。曾與文殊東遊,到喜信淨世界。佛在宴坐,弟子聖智燈明爲大衆說法。文殊在光音天發大聲,聖智燈明聽了,恐怖墮地。聖智燈明以清淨見佛、禮佛、親近、問訊、請問文殊; [P893] 文殊以聖谛、二谛反問他,並指聖智燈明有怖畏心,菩薩是不畏不厭,心得解脫。智慧非有爲與無爲。文殊說:「一切諸法是寂靜門」,並爲法勇菩薩解說。(六)舍利弗說:曾與文殊西遊,經大火充滿的佛土,賴文殊的神力而過去。自己的神力,比文殊師利,如小雀與金翅鳥那樣。(七)舍利弗說:曾與文殊南遊,見種種佛土。文殊說:觀佛國,應如虛空一般。逆罪不能汙心;入法界本淨,名無所受住法門。(八)阿難說:天大雨七日,佛命文殊爲僧衆乞食,受到魔的娆亂。文殊降伏惡魔,使魔贊歎施與文殊的功德,並使魔持缽前行。大衆得到飽食,魔化四萬比丘來爭食,過飽而倒在地上。文殊說:佛法中沒有種種毒;並開示佛法的內容。佛說:末世有這樣不如法的比丘;比丘們自起魔事,不是惡魔所能破壞的。(九)大迦葉說:文殊初來此世界時,安居叁月終了,才到僧中來。文殊說:叁月在舍衛王宮中,淫女、小兒中。迦葉撾楗椎,想逐出文殊,卻見十方界都有迦葉,想逐出文殊而不可能。佛說:文殊在叁月中,教化宮中的采女;五百童子、童女,都得到不退。文殊爲迦葉說:教化衆生的不同方便,度一切衆生而無所度。菩薩被叁十二功德铠,不是二乘所能及的。(一0)富樓那Pu^rn!amaitra^yan!i^putra說:自己在叁月中說法,不能開化異道一人。後來,文殊化了五百異道,領他們去薩遮尼犍子Satyakanighan!t!haputra 那裏修學,受到大家的尊敬。文殊爲大衆說佛的功德,上中下善,使五百異道遠離塵垢,八千人發菩提心。大家到祇園來見佛;文殊所化的五百人,在佛前說自證法。(一一)住增上 [P894] 慢的二百比丘聽了,以爲違反佛說,就起身走了。文殊說:心有所著的,住二相的,才以爲相違反了。于是在二百比丘前,化作大火、鐵網、大水,使他們無法越過。他們回祇園問佛,自己證了阿羅漢,怎麼不能越過大火等?佛對富樓那說:不脫淫怒癡火的,墮在見網的,沒溺在恩愛中的,怎能度過大火、鐵網與大水呢?煩惱是虛妄不實的,觀十二因緣起滅,身心如幻,能知一切法不生。二百比丘聽了,心得解脫。(一二)薩遮尼犍子來見佛,嫌佛奪去他的徒衆。會中有勝志外道,以求醍醐等譬喻,呵責薩遮尼犍子。然後,萬二千異道,隨尼犍子回去;其余得道得神通的,出家爲比丘。佛告勝志說:萬二千尼犍,在彌勒佛的初會數中。薩遮尼犍子也有信解,只是我慢而放不下成見。文殊爲勝志說:沒有增上慢的,心無分別,聽了一切音聲,都不憂不喜,不瞋不愛(一叁)。佛爲勝志說菩薩行──精進與不放逸。勝志聽了,得無生忍;佛爲他授記。勝志在佛前,說「不壞法界偈」。
2.『如幻叁昧經』,二卷,晉竺法護譯。異譯『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』,叁卷,魏毗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。又『善住意天子經』,四卷,隋達磨笈多(Dharmagupta)譯,今編入『大寶積經』卷一0二──一0五『善住意天子會』(33)。(一)文殊想弘揚深法,所以入離垢光嚴淨叁昧,放光照十方世界,感召十方的菩薩到靈山來,雨華作樂,供養如來。(二)大迦葉見了問佛,佛說:十方菩薩來,遍入隱身叁昧,是二乘所不能見的。大迦葉、舍利弗、須菩提,入二萬、叁 [P895] 萬、四萬叁昧,求見諸菩薩,卻不能得。須菩提贊歎菩薩道。(叁)文殊入叁昧,化無量數菩薩,爲叁千界諸天子,以偈說法。諸天子都來靈山,香華供養。(四)天子們到文殊的住處。文殊與善住意天子論法:無說、無聽,退轉與不退轉,如來如虛空。(五)文殊與菩薩們來見佛,說偈贊歎。(六)文殊入降毀諸魔叁昧,使魔宮失色,魔衆都現衰老相,心裏非常恐怖。化現的天子們,勸魔衆來見救護一切衆生的佛,佛安慰他們。文殊與菩薩衆來見佛,自說初得降毀諸魔叁昧的因緣。文殊說:有二十事,又六種四事,能得降毀諸魔叁昧。佛對舍利弗說:文殊不但在這叁千世界,十方界諸魔如有娆人的,都以此叁昧降伏他。文殊承佛的慈命,恢複了衆魔的本形;爲魔說六根緣著無所有。(七)文殊與十方界的菩薩們,都顯現不同的自身。(佛入佛莊嚴叁昧,使來會的菩薩,見釋迦佛土,都與自己的本土一樣。文殊說:「一切諸佛皆爲一佛,一切諸剎皆爲一剎,一切衆生悉爲一神,一切諸法悉爲一法」)(34)。(八)佛爲文殊說:「菩薩」,「初發心」。文殊說:菩薩能發淫怒癡的,才是初發心。文殊爲善住意說:凡夫不能發淫怒癡,佛、菩薩、聲聞、緣覺才能發。如鳥行虛空,于一切法無依、無著、無取、無礙,才是真實發心。佛爲舍利弗說:發心與無生忍平等。文殊爲大迦葉說,所作不難。佛爲文殊說「無生法忍」。(九)文殊爲善住意天子說:入十道地。出家法──發出家心,除須發,著袈裟,思量(作不作),受具戒,住戒學,淨福田,知節限[頭陀行],觀四谛,修道品,修行[禅]──都依無法可得,從遮遣來顯示深 [P896] 義,舉舍利弗的自證爲證。(一0)文殊爲善住意說:利根,字句,總持,(頑鈍)無所得。(一一)五百菩薩誹謗這樣的深法,現身墮地獄。由于聽了深法,所以能速得解脫,勝過取相修行的。(一二)文殊爲善住意說梵行:不受[取]不修;不執刀劍害衆生命;等行黑法,不修白業;傷人劍擊其頭:離佛法僧──是行梵行。(一叁)文殊爲善住意說:無反複,無所住,沙門,心不剛強,不供佛植善根。(一四)文殊入如幻叁昧,善住意見十方國土,文殊現種種身而說法。(一五)五百得神通菩薩,知道過去生所犯的逆罪,不能得法忍。文殊執劍迫佛,佛說「住!住!」,「勿得造逆,當以善害」!五百菩薩悟一切法如幻無我,說偈贊佛。那時,十方都震動。(一六)文殊爲舍利弗說:無業無報,一切如幻。執劍向佛,如一心念佛,叁毒即得解脫那樣。(一七)諸菩薩請文殊去本國說法。其實,文殊遍在十方界說法,如日月臨空,光明普照。(一八)贊歎這部經的功德。佛以神力護持,文殊說誠谛誓言。佛爲彌勒說:文殊與善住意天子,受得這一法門,已經七百萬阿僧祇劫。付囑流通。
3.『文殊師利巡行經』,一卷,魏菩提流支譯。異譯『文殊屍利行經』,一卷,隋阇那崛多譯(35)。(一)文殊巡視諸比丘房,見舍利弗(等)入禅,爲他說無依、無念、無所取舍的禅法。這是一般聲聞所不能的,如能契入的,是真聲聞。(二)五百比丘以爲文殊所說的,不合所修的梵行,想起身退去。文殊爲舍利弗說:文殊是不可得的,法是非智所知,非識所識的。四百比丘得 [P897] 漏盡;一百比丘起惡心,墮大地獄。(叁)佛說:墮地獄的一百比丘,由于聽聞深法,所以速得生天,在彌勒法會中得解脫。(四)舍利弗贊歎文殊。文殊說:真如、法界、衆生界,都不增不減。無所依就是菩提,菩提就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