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解脫。如來印證說偈,贊歎這甚深法門。

  

  以下,長行與偈頌雜說,而文殊所說僅是一部分的。

  

  1.『慧印叁昧經』 ,一卷,吳支謙譯。異譯『如來智印經』,一卷,宋失譯。『大乘智印經』,五卷,趙宋智吉祥等譯(36)。(一)佛入慧印叁昧,佛身、衣、座都不見了。依文殊所說,舍利子等都入叁昧去推求,都不能見。再問文殊,文殊說:等一下,佛就要從叁昧起來了。(二)佛命可意王[喜王]菩薩,文殊師利及六十賢者,留在世間護法。佛爲文殊等說「法」的意義(37)。(叁)佛對文殊說:要成就佛菩提的,應該學慧印叁昧。我在然燈佛時,就已成就了菩提,爲了叁事─ ─作佛事,度衆生,不違本願,所以還留在世間。

  

  2.『須真天子經』,四卷,晉竺法護譯(38)。(一)佛答須真天子所問的菩薩事──叁十二事,每一事都以四法來解答。(二)文殊爲須真天子,重答菩薩的叁十二事。又說「法」的純淑,「心」的時與非時。(叁)文殊答聲聞諸大弟子所問的:八惟務禅,無礙慧,神足,知他法行,說法,樂禅,持法藏,天眼,諸根寂定,利根,分別經法,四無礙,淨戒,多聞。弟子都稱歎菩薩如大海,自己如牛迹水一樣。文殊說:弟子們的確沒有貢高心,但菩薩卻應該貢高,贊譽大乘而 [P898] 輕毀弟子乘。(四)文殊答須真天子所問的:菩薩發道意。一切(法皆是佛法)皆當成佛。空行,無所有。修習。意不妄信;除須發菩薩不入衆,不受他教。菩薩畏與無所畏。菩薩住于道。一切世間所入的,是菩薩行。菩薩精進行。菩薩行。住于道的菩薩行,勝過聲聞、辟支佛,而能入持信、持法、八人、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聲聞、辟支佛、佛、多陀竭[如來]、匐迦波[薄伽梵]、叁耶叁佛[正遍知]、世多羅[教師]、凡人法、貪淫法、瞋恚法、愚癡法、生死法、滅度[泥洹]法。(五)文殊爲須真天子,頌說智慧與善權。(六)文殊爲須真天子說:道類,道處,道相等,而歸于菩薩道從愛欲中求。一切法無差別,法界平等清淨如虛空。又答:菩薩辯才,分別諸法,菩薩爲導師,菩薩于一事知無數事。現入叁品。菩薩住于閑,也住于懅。文殊因須真的贊歎,說菩薩等于淫怒癡,等于解脫,所以不厭世間。(七)大衆贊歎:能受持的,就是持戒清淨,見佛,轉*輪;是沙門、婆羅門,是除須發受大戒的。

  

  3.『須摩提菩薩經』,一卷,晉竺法護譯。異譯有唐菩提流志所譯的,編入『大寶積經』卷九八『妙慧童女會』(39)。在『大正藏』中,還有兩部異譯:一、唐菩提流志所譯的『須摩提經』,一卷。與『妙慧童女會』對比起來,只缺少了「天雨妙花,……六種震動」,共叁十四個字(40) ,這不能說是菩提流志的再譯。二、姚秦鸠摩羅什譯的『須摩提菩薩經』,一卷。傳說的羅什譯本,文字與竺法護譯本相同,只是增多了一段──「女意雲何?法無所住,……使立無上正真之 [P899] 道」。這一段,出于竺法護所譯的『梵志女首意經』(41)。所以,這不是鸠摩羅什的譯本,應該從大藏中刪去!須摩提女,年僅八歲,問菩薩的十事;發願成佛。經中,須摩提以甚深法,答文殊師利。佛說:文殊本從須摩提發心。文殊爲須摩提作禮。

  

  4.『大淨法門經』,一卷,晉竺法護譯。異譯有隋那連提耶舍所譯的『大莊嚴法門經』 ,二卷(42)。(一)上金光首淫女,與無畏間(異譯作「上威德」)長者子,駕車去遊園,很多人貪染淫女,都跟著走。(二)文殊師利化作少年,穿著光彩的衣服。上金光首見了,起貪著心。知道文殊是菩薩,菩薩是能滿足他人希求的,所以就向文殊乞求美妙的衣服。文殊勸他發菩提心。爲上金光首女說:自身就是菩提;自身──五陰、四大種、六入(十八界)平等,覺知平等,就是菩提。(叁)上金光首發心,歸依,受持五戒。自說不了平等而習淫色。知道煩惱(欲)是虛妄的,煩惱能生菩提──煩惱不動不壞,見煩惱的就是菩提。菩薩能知煩惱性,能教化衆生不爲煩惱所惱亂。聖慧不與煩惱合,不爲煩惱所礙。知煩惱性空,所以不怖煩惱,在煩惱中也不爲煩惱所染汙。(四)文殊爲上金光首說:菩薩離煩惱;菩薩最勝精進;菩薩方便。(五)佛在靈山,遙贊文殊的法門。諸天與王臣大衆,都到文殊處來。大衆見了上金光首,不再起貪欲。女答文殊:正見煩惱本淨,于煩惱得脫,所以衆生于我身不再起欲念。文殊說火喻,說明「自性清淨,客塵煩惱生而不能染」。(六)上金光首承文殊的威德,爲大衆說法──正見、發心、六度、四無量、無诤 [P900] 、降魔、教化衆生、法供養。(七)上金光首請求出家,文殊爲他說出家法。(八)上金光首與長者子同車,如母子一樣,沒有欲意。臨行,上金光首說偈──離叁毒的本性清淨。跟隨者都散了。女在車上,示現死亡,變壞。長者子驚怖,文殊使樹木流出法音:叁界是虛妄不實的,沒有可貪著的,也不用恐怖。(九)長者子生善心,將女屍棄了,來見佛歸依。佛說:應放舍恐怖。一切法虛妄不實,如幻如化,菩薩應當從煩惱性求菩提。煩惱性空,心沒有分別,就是菩提。菩薩應覺了自心的本淨,也就覺了一切衆生心(一0)上金光首作伎樂而來,長者子知道是無起無沒,示現有生死。佛爲上金光首與無畏間長者子授記作佛。

  

  5.『弘道廣顯叁昧經』,四卷,分十二品,晉竺法護譯(43)。佛在靈山,阿耨達龍王來問佛法。龍王請佛,半月在龍宮中,受供養,說法。卷叁第八品中,(一)濡首童子從下方寶英如來的寶飾世界,到阿耨達龍宮來。(二)濡首與大迦葉問答:寶飾世界有多遠?經多少時間?論到心解脫與菩薩的大辯。(叁)濡首爲智積菩薩說:如來方便說叁乘。智積答大迦葉說:寶英如來從一法出無量義,但說菩薩不退轉*輪。(四)濡首爲阿耨達龍王說:正觀如來。菩薩應修的善行 ──等行,無所行而行。菩薩的不起法忍。菩薩應修向脫(方便慧)。以下,須菩提與龍子論法;佛爲龍王、龍子授記。然後還靈山,以經付囑慈氏、濡首童真及阿難,流通未來。

  

  6.『無極寶叁昧經』,二卷,晉竺法護譯。東晉祇多蜜Gi^tamitra再譯,名『寶如來叁 [P901] 昧經』,二卷(44)。本經是以寶(如)來菩薩爲主的,文殊僅是參加法會的一人,但文殊參與活動及說法的地方不少。(一)文殊啓問,佛說寶如來佛剎的功德莊嚴。(二)佛爲文殊說法;文殊說頌。(叁)佛爲文殊說:在法會中的,都得到寶如來叁昧。(四)應阿阇世王請,入宮去受供,文殊等讓寶來先行。(五)文殊爲寶來說:佛菩薩威神所化的樂,是不可知的。(六)文殊爲寶來說:新學菩薩得到了九法寶,就能得無極法。文殊說偈:佛笑如化,本來寂滅。(七)寶來爲文殊說:九法寶能得解脫慧。一切如化,化無所處──沒有化本、化主。文殊說偈:一切如化,一切不可得。

  

  7.『諸法無行經』,二卷,姚秦鸠摩羅什譯。異譯有『諸法本無經』,叁卷,隋阇那崛多譯。這兩部譯本,大義相符。『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』,叁卷,趙宋紹德等譯(45)。宋譯本的意義,有些恰好相反,顯然是經過了後人的修改。這裏,依前二譯。(一)師子遊步菩薩請說諸法如虛空的「一相法門」。佛以頌答:貪瞋癡如虛空;明與無明不二;衆生性就是菩提性。有自稱菩薩的,不知道實相,只是讀誦、威儀、文頌。有的說法空,卻惡心诤論。有的「我慈悲一切,成佛度衆生」,卻忿恚而常求他人的過失。那裏有「慈悲而行惱」的!「互共相瞋恚,願生阿彌陀」的!悭著檀越的,嫌別人多住愦鬧的,都不是勤行佛法的人。真求佛道的,日夜禮佛菩薩,不說人的過失。「應當念彼人,久後亦得道,次第行業道,不可頓成佛」。如知道音聲無性,能入無 [P902] 文字的實相法門,那貪瞋癡就是無量,佛說與邪說無別了。(二)當時,聽衆得法益的極多。佛說:不能契入這深法門的,雖長久修行,也還是可能斷滅善根的,所以舉佛的本生:有威儀法師,持戒得定得神通,誦律藏,苦行,常住在塔寺(阿蘭若處)。淨威儀法師持戒清淨,于無所有法忍得方便,常人聚落去教化衆生。有威儀不滿淨威儀的常入聚落,诃責爲毀戒的雜行比丘,因此墮地獄,這就是釋尊的前生。所以,不應該瞋恨,不應該平量人。一相法門,能滅一切業障罪。(叁)佛爲文殊說:見貪瞋癡際就是實際,一切衆生即涅槃性的,能滅一切業障罪。(四)佛爲文殊說:衆生妄想分別,在佛法中出家。分別是善、是不善,應知、應斷、應證、應修,舍一切有爲法而修行,自以爲得阿羅漢,命終墮地獄中。行者應正觀四谛、正觀四念處、八聖道分、五根、七菩提分。(五)佛應文殊的請求,說陀羅尼──不動相[雞羅]、種性[種子]法門。(六)文殊說不動相。對于問佛法的,教他勿取勿舍,勿分別諸法。諸天子贊歎文殊,文殊卻說:自己是貪欲屍利、瞋恚屍利、愚癡屍利,是凡夫、外道、邪行者。(七)佛爲華戲慧菩薩說「入音聲慧法門」。文殊說:一切音聲空如響,所以一切音聲平等。(八)文殊說宿緣:喜根菩薩比丘,不贊歎少欲知足,細行獨處,但說諸法實相──貪瞋癡就是諸法性。勝意菩薩比丘,持戒行頭陀行。勝意到喜根的在家弟子家裏,說喜根的過失──淫怒癡無礙,受到喜根弟子空義的難問。勝意不得入音聲法門,所以毀謗喜根。喜根在大衆中,說「貪欲是涅槃,恚癡亦如是,于是叁事中,無量諸佛 [P903] 道」等一相法門頌。勝意比丘墮地獄,然由于聽聞深法,後世得智慧利根,這就是文殊的宿緣。(九)佛護念法門,于未來世流通。

  

  8.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,二卷,晉竺法護譯。異譯『文殊師利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