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解脱。如来印证说偈,赞叹这甚深法门。
以下,长行与偈颂杂说,而文殊所说仅是一部分的。
1.『慧印三昧经』 ,一卷,吴支谦译。异译『如来智印经』,一卷,宋失译。『大乘智印经』,五卷,赵宋智吉祥等译(36)。(一)佛入慧印三昧,佛身、衣、座都不见了。依文殊所说,舍利子等都入三昧去推求,都不能见。再问文殊,文殊说:等一下,佛就要从三昧起来了。(二)佛命可意王[喜王]菩萨,文殊师利及六十贤者,留在世间护法。佛为文殊等说「法」的意义(37)。(三)佛对文殊说:要成就佛菩提的,应该学慧印三昧。我在然灯佛时,就已成就了菩提,为了三事─ ─作佛事,度众生,不违本愿,所以还留在世间。
2.『须真天子经』,四卷,晋竺法护译(38)。(一)佛答须真天子所问的菩萨事──三十二事,每一事都以四法来解答。(二)文殊为须真天子,重答菩萨的三十二事。又说「法」的纯淑,「心」的时与非时。(三)文殊答声闻诸大弟子所问的:八惟务禅,无碍慧,神足,知他法行,说法,乐禅,持法藏,天眼,诸根寂定,利根,分别经法,四无碍,净戒,多闻。弟子都称叹菩萨如大海,自己如牛迹水一样。文殊说:弟子们的确没有贡高心,但菩萨却应该贡高,赞誉大乘而 [P898] 轻毁弟子乘。(四)文殊答须真天子所问的:菩萨发道意。一切(法皆是佛法)皆当成佛。空行,无所有。修习。意不妄信;除须发菩萨不入众,不受他教。菩萨畏与无所畏。菩萨住于道。一切世间所入的,是菩萨行。菩萨精进行。菩萨行。住于道的菩萨行,胜过声闻、辟支佛,而能入持信、持法、八人、须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罗汉、声闻、辟支佛、佛、多陀竭[如来]、匐迦波[薄伽梵]、三耶三佛[正遍知]、世多罗[教师]、凡人法、贪淫法、瞋恚法、愚痴法、生死法、灭度[泥洹]法。(五)文殊为须真天子,颂说智慧与善权。(六)文殊为须真天子说:道类,道处,道相等,而归于菩萨道从爱欲中求。一切法无差别,法界平等清净如虚空。又答:菩萨辩才,分别诸法,菩萨为导师,菩萨于一事知无数事。现入三品。菩萨住于闲,也住于懅。文殊因须真的赞叹,说菩萨等于淫怒痴,等于解脱,所以不厌世间。(七)大众赞叹:能受持的,就是持戒清净,见佛,转*轮;是沙门、婆罗门,是除须发受大戒的。
3.『须摩提菩萨经』,一卷,晋竺法护译。异译有唐菩提流志所译的,编入『大宝积经』卷九八『妙慧童女会』(39)。在『大正藏』中,还有两部异译:一、唐菩提流志所译的『须摩提经』,一卷。与『妙慧童女会』对比起来,只缺少了「天雨妙花,……六种震动」,共三十四个字(40) ,这不能说是菩提流志的再译。二、姚秦鸠摩罗什译的『须摩提菩萨经』,一卷。传说的罗什译本,文字与竺法护译本相同,只是增多了一段──「女意云何?法无所住,……使立无上正真之 [P899] 道」。这一段,出于竺法护所译的『梵志女首意经』(41)。所以,这不是鸠摩罗什的译本,应该从大藏中删去!须摩提女,年仅八岁,问菩萨的十事;发愿成佛。经中,须摩提以甚深法,答文殊师利。佛说:文殊本从须摩提发心。文殊为须摩提作礼。
4.『大净法门经』,一卷,晋竺法护译。异译有隋那连提耶舍所译的『大庄严法门经』 ,二卷(42)。(一)上金光首淫女,与无畏间(异译作「上威德」)长者子,驾车去游园,很多人贪染淫女,都跟着走。(二)文殊师利化作少年,穿着光彩的衣服。上金光首见了,起贪着心。知道文殊是菩萨,菩萨是能满足他人希求的,所以就向文殊乞求美妙的衣服。文殊劝他发菩提心。为上金光首女说:自身就是菩提;自身──五阴、四大种、六入(十八界)平等,觉知平等,就是菩提。(三)上金光首发心,归依,受持五戒。自说不了平等而习淫色。知道烦恼(欲)是虚妄的,烦恼能生菩提──烦恼不动不坏,见烦恼的就是菩提。菩萨能知烦恼性,能教化众生不为烦恼所恼乱。圣慧不与烦恼合,不为烦恼所碍。知烦恼性空,所以不怖烦恼,在烦恼中也不为烦恼所染污。(四)文殊为上金光首说:菩萨离烦恼;菩萨最胜精进;菩萨方便。(五)佛在灵山,遥赞文殊的法门。诸天与王臣大众,都到文殊处来。大众见了上金光首,不再起贪欲。女答文殊:正见烦恼本净,于烦恼得脱,所以众生于我身不再起欲念。文殊说火喻,说明「自性清净,客尘烦恼生而不能染」。(六)上金光首承文殊的威德,为大众说法──正见、发心、六度、四无量、无诤 [P900] 、降魔、教化众生、法供养。(七)上金光首请求出家,文殊为他说出家法。(八)上金光首与长者子同车,如母子一样,没有欲意。临行,上金光首说偈──离三毒的本性清净。跟随者都散了。女在车上,示现死亡,变坏。长者子惊怖,文殊使树木流出法音:三界是虚妄不实的,没有可贪着的,也不用恐怖。(九)长者子生善心,将女尸弃了,来见佛归依。佛说:应放舍恐怖。一切法虚妄不实,如幻如化,菩萨应当从烦恼性求菩提。烦恼性空,心没有分别,就是菩提。菩萨应觉了自心的本净,也就觉了一切众生心(一0)上金光首作伎乐而来,长者子知道是无起无没,示现有生死。佛为上金光首与无畏间长者子授记作佛。
5.『弘道广显三昧经』,四卷,分十二品,晋竺法护译(43)。佛在灵山,阿耨达龙王来问佛法。龙王请佛,半月在龙宫中,受供养,说法。卷三第八品中,(一)濡首童子从下方宝英如来的宝饰世界,到阿耨达龙宫来。(二)濡首与大迦叶问答:宝饰世界有多远?经多少时间?论到心解脱与菩萨的大辩。(三)濡首为智积菩萨说:如来方便说三乘。智积答大迦叶说:宝英如来从一法出无量义,但说菩萨不退转*轮。(四)濡首为阿耨达龙王说:正观如来。菩萨应修的善行 ──等行,无所行而行。菩萨的不起法忍。菩萨应修向脱(方便慧)。以下,须菩提与龙子论法;佛为龙王、龙子授记。然后还灵山,以经付嘱慈氏、濡首童真及阿难,流通未来。
6.『无极宝三昧经』,二卷,晋竺法护译。东晋祇多蜜Gi^tamitra再译,名『宝如来三 [P901] 昧经』,二卷(44)。本经是以宝(如)来菩萨为主的,文殊仅是参加法会的一人,但文殊参与活动及说法的地方不少。(一)文殊启问,佛说宝如来佛剎的功德庄严。(二)佛为文殊说法;文殊说颂。(三)佛为文殊说:在法会中的,都得到宝如来三昧。(四)应阿阇世王请,入宫去受供,文殊等让宝来先行。(五)文殊为宝来说:佛菩萨威神所化的乐,是不可知的。(六)文殊为宝来说:新学菩萨得到了九法宝,就能得无极法。文殊说偈:佛笑如化,本来寂灭。(七)宝来为文殊说:九法宝能得解脱慧。一切如化,化无所处──没有化本、化主。文殊说偈:一切如化,一切不可得。
7.『诸法无行经』,二卷,姚秦鸠摩罗什译。异译有『诸法本无经』,三卷,隋阇那崛多译。这两部译本,大义相符。『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』,三卷,赵宋绍德等译(45)。宋译本的意义,有些恰好相反,显然是经过了后人的修改。这里,依前二译。(一)师子游步菩萨请说诸法如虚空的「一相法门」。佛以颂答:贪瞋痴如虚空;明与无明不二;众生性就是菩提性。有自称菩萨的,不知道实相,只是读诵、威仪、文颂。有的说法空,却恶心诤论。有的「我慈悲一切,成佛度众生」,却忿恚而常求他人的过失。那里有「慈悲而行恼」的!「互共相瞋恚,愿生阿弥陀」的!悭着檀越的,嫌别人多住愦闹的,都不是勤行佛法的人。真求佛道的,日夜礼佛菩萨,不说人的过失。「应当念彼人,久后亦得道,次第行业道,不可顿成佛」。如知道音声无性,能入无 [P902] 文字的实相法门,那贪瞋痴就是无量,佛说与邪说无别了。(二)当时,听众得法益的极多。佛说:不能契入这深法门的,虽长久修行,也还是可能断灭善根的,所以举佛的本生:有威仪法师,持戒得定得神通,诵律藏,苦行,常住在塔寺(阿兰若处)。净威仪法师持戒清净,于无所有法忍得方便,常人聚落去教化众生。有威仪不满净威仪的常入聚落,诃责为毁戒的杂行比丘,因此堕地狱,这就是释尊的前生。所以,不应该瞋恨,不应该平量人。一相法门,能灭一切业障罪。(三)佛为文殊说:见贪瞋痴际就是实际,一切众生即涅槃性的,能灭一切业障罪。(四)佛为文殊说:众生妄想分别,在佛法中出家。分别是善、是不善,应知、应断、应证、应修,舍一切有为法而修行,自以为得阿罗汉,命终堕地狱中。行者应正观四谛、正观四念处、八圣道分、五根、七菩提分。(五)佛应文殊的请求,说陀罗尼──不动相[鸡罗]、种性[种子]法门。(六)文殊说不动相。对于问佛法的,教他勿取勿舍,勿分别诸法。诸天子赞叹文殊,文殊却说:自己是贪欲尸利、瞋恚尸利、愚痴尸利,是凡夫、外道、邪行者。(七)佛为华戏慧菩萨说「入音声慧法门」。文殊说:一切音声空如响,所以一切音声平等。(八)文殊说宿缘:喜根菩萨比丘,不赞叹少欲知足,细行独处,但说诸法实相──贪瞋痴就是诸法性。胜意菩萨比丘,持戒行头陀行。胜意到喜根的在家弟子家里,说喜根的过失──淫怒痴无碍,受到喜根弟子空义的难问。胜意不得入音声法门,所以毁谤喜根。喜根在大众中,说「贪欲是涅槃,恚痴亦如是,于是三事中,无量诸佛 [P903] 道」等一相法门颂。胜意比丘堕地狱,然由于听闻深法,后世得智慧利根,这就是文殊的宿缘。(九)佛护念法门,于未来世流通。
8.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』,二卷,晋竺法护译。异译『文殊师利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