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主要是觀相念佛,念佛的色身相好。念佛的色身相好,是與佛像的流行相關聯的,對大乘佛教的發展、演變,起著出乎意外的影響。佛弟子對佛涅槃所引起的永恒懷念,是佛法傾向于大乘佛法的原動力。起初,佛舍利塔的起造供養,及釋尊本生、本行的傳說,在西元前後,引發大乘佛教的興起。佛法原是不准設立佛像的,但那時的北印度,恰好出現了佛像;佛像逐漸取代舍利塔的地位,佛教才被稱爲「象教」。佛像與觀相的念佛叁昧相呼應,大乘終于趨向「唯心」與「秘密」的大乘。念佛叁昧,主要是念佛的形像。在叁昧中現起的佛,不但是相好莊嚴,光明徹照,而且是能行動,能答問。這樣的佛,出現于自己心中,瑜伽者終于悟到了「是心作佛」,「是心是佛」的道理。修習念佛的,從佛在前立,進展到佛入自己身心中。這一修驗,與「如來藏」說相契合。『觀無量壽佛經』說: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遍入一切衆生心想 [P868] 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(55)。『楞伽經』引「修多羅說:如來藏自性清淨,轉叁十二相,入于一切衆生身中」(56)。初起的如來藏說,不說衆生本具,而說「入一切衆生心想中」,「入于一切衆生身中」,而如來又是「叁十二相」、「八十隨形好」的。這是修念佛叁昧的,念佛色身現前,入于自己身心中的修驗,而引發出來的理論。「自心是佛」,就這樣流行起來,成爲後期大乘的核心論題,也是「秘密大乘」的理論基礎。在修持方面,念佛叁昧是以佛的端嚴色相爲觀想的,叁昧成就,現起的佛是出家相的。念佛,也就可以念菩薩──觀音、文殊等,多數是現在家天人相的(佛也轉化爲在家相的毗盧遮那)。念天,也是原始佛教以來的法門,因念佛叁昧的啓發而興盛起來。現爲鬼趣(如夜叉),畜生趣(如龍王、孔雀王、毗那夜迦等)相的低級天,作爲佛(菩薩)所示現,而成爲佛弟子宗仰的本尊。在修習時,這些鬼天、畜生天,成爲觀想的內容;等到叁昧成就,本尊現前,也與佛一樣的能行動,能問答,能入于自己身心中:自己與本尊,相攝相入,無二無別。這樣,稱爲「修天色身」(當然不止于上面所說的修法),其實也就是修佛的色身。稱爲「天慢」──我是天,也等于我就是佛。自己與本尊不二,所以現爲低級天的本尊,是要飲酒食肉的,佛弟子也就應該食肉飲酒。低級天是「形交成淫」的,佛弟子也要男女交合的雙身法,才能究竟成就──「成佛」。大乘初興時,與佛像相關而展開的念佛叁昧,成爲演進到「秘密大乘」最有力的一著! [P869]

  注【95-001】『未生冤經』((大正一四‧七七五中))。

  注【95-002】『那先比丘經』爲那先Na^gasena比丘,與彌蘭陀王Milinda的問答,南傳作『彌蘭陀問』。

  注【95-003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0九上)。

  注【95-004】『修行道地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一八九中)。

  注【95-005】『雜阿含經』卷叁叁(大正二‧二叁七下)。『相應部』(一一)「預流相應」(南傳一六下‧二六一)。

  注【95-006】『雜阿毗昙心論』卷一0(大正二八‧九五叁上)。

  注【95-007】『解脫道論』卷六(大正叁二‧四二六中──四二八上)。

  注【95-008】『成實論』卷一(大正叁二‧二叁九中──二四叁中)。

  注【95-009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二(大正二‧五五四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95-010】『分別功德論』卷二(大正二五‧叁五下)。

  注【95-011】『十誦律』卷四八(大正二叁‧叁五二上)。

  注【95-012】『根本說一切有部尼陀那』卷五(大正二四‧四叁四中)。

  注【95-013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叁‧九0六上)。

  注【95-014】『成具光明定意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五六中)。

  注【95-015】『大寶積經』卷八九『摩诃迦葉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二中)。又卷九0『摩诃迦葉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四上)。 [P870]

  注【95-016】『大唐西域記』卷六(大正五一‧九00中)。

  注【95-017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四七(大正二‧八0四上)。

  注【95-018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七(大正二五‧一0九上)。

  注【95-019】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一0下)。

  注【95-020】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一六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95-021】『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叁一九下)。『無量壽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二六八中)。『阿彌陀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七中)。

  注【95-022】『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六上)。

  注【95-023】『八吉祥神咒經』(大正一四‧七二下──七叁上)。

  注【95-024】『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』(大正一四‧一0八下──一0九上)。

  注【95-025】『稱揚諸佛功德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八八中)。

  注【95-026】『菩薩藏經』(大正二四‧一0八七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95-027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九0『優波離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五下──五一六下)。

  注【95-028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叁七五上)。

  注【95-029】『妙法蓮華經』卷一(大正九‧九上)。

  注【95-030】『文殊師利問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0六下──五0七上)。 [P871]

  注【95-031】『大智度論』卷四七(大正二五‧四0一中)。

  注【95-032】『坐禅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二八一上)。

  注【95-033】『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0上 ──中)。

  注【95-034】『觀佛叁昧海經』卷九(大正一五‧六九0下)。又卷四(大正一五‧六六五中)。又卷叁(大正一五‧六五 六中)。

  注【95-035】『千佛因緣經』(大正一四‧六六中)。

  注【95-036】『稱揚諸佛功德經』卷中(大正一四‧九四中)。

  注【95-037】『華手經』卷七(大正一六‧一八六中)。

  注【95-038】『成具光明定意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五六中)。

  注【95-039】『解脫道論』卷四(大正叁二‧四一二下──四一叁上)。

  注【95-040】『大寶積經』卷八九『摩诃迦葉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一二中)。

  注【95-041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九(大正五五‧六五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95-042】『思惟要略法』(大正一五‧二九九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95-043】『大智度論』卷二一(大正二五‧二一九中──二二一中)。

  注【95-044】念佛叁昧進修的叁階段,與『菩提資糧論』釋相合,如說:「現在諸佛現其前住叁摩提,……有叁種,謂色攀緣,法攀緣,無攀緣。于中若攀緣如來形色相好莊嚴身而念佛者,是色攀緣叁摩提。若複攀緣十 [P872] 名號身,十力、無畏、不共佛法等無量色類佛之功德而念佛者,是法攀緣叁摩提。若複不攀緣色,不攀緣法,亦不作意,念佛亦無所得,遠離諸相空叁摩提,此名無攀緣叁摩提。于中,初發心菩薩得色攀緣叁摩提,已入行者法攀緣,得無生忍者無攀緣』(大正叁二‧五二八下)。

  注【95-045】『般舟叁昧經』(大正一叁‧八九九中)。

  注【95-046】『般舟叁昧經』卷中(大正一叁‧九0八中)。

  注【95-047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叁(大正八‧叁八五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95-048】『中阿含經』卷七(大正一‧四六七上)。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二八(大正二‧七0七下)。

  注【95-049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叁(大正八‧叁八五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95-050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七(大正八‧四二一中──四二二上)。

  注【95-051】『佛藏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七八五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95-052】『千佛因緣經』(大正一四‧七0下、七一中)。

  注【95-053】『華手經』卷一0(大正一六‧二0叁下──二0四中)。

  注【95-054】『菩提資糧論』卷叁(大正叁二‧五二九上)。

  注【95-055】『觀無量壽佛經』(大正一二‧叁四叁上)。

  注【95-056】『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』卷二(大正一六‧四八九上)。 [P873]

  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一章 淨土與念佛法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