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

 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

  

  第一節 有關文殊菩薩的教典

  第一項 文殊教典略述

  文殊師利,唐譯曼殊室利Man~jus/ri^,義譯爲溥首、濡首、軟首、妙德、妙吉祥。在初期大乘佛教中,文殊師利是有最崇高威望的大菩薩!初期大乘經中,有的以文殊爲主體,有的是部分與文殊有關。從文殊爲主體的,或部分與文殊有關的經典,作綜合的觀察,就發現與文殊有關的大乘經,在一般大乘通義外,有獨到的風格與傾向。現在要論究的「文殊師利法門」,就是從有關文殊的教典而理解出來的。現存漢譯的初期大乘經,與文殊有關的,部類相當的多,這裏先作一番內容的概略敘述。

  

  初期大乘經中,有一類是佛爲文殊說的。如1.『內藏百寶經』,一卷,漢支婁迦谶Lokaraks!a 譯。佛的誕生,……說法,度衆生等佛事,約有九十事。這些佛事,都是「隨世間習俗 [P874] 而入,示現如是」(1)。這是說,出現于世間的佛事,都是隨順世間的方便示現。東山住部Pu^rvas/aila 的『隨順頌』,以爲佛說的一切,都是隨「順世間轉」的(2),與『內藏百寶經』的超越的佛陀觀,意趣相合。 2.『菩薩行五十緣身經』,一卷,晉竺法護譯(3)。佛的身相莊嚴,威儀超常,都由于過去的積功累德。這是從因果來說明,與『內藏百寶經』不同,但同是對佛(菩薩)不可思議的說明。 3.『普門品經』,一卷,晉竺法護譯,全文是長行。異譯的『大寶積經』卷二九『文殊師利普門會』,一卷,唐菩提流志Bodhiruci譯,改爲偈頌(4)。晉譯的「麗藏本」,文字演繹冗長;在「等遊瞋恚」部分,有「忏悔叁尊」的「內六事」,「外六事」(5),屬于僞妄邪說的羼入。「宋、元、明藏本」,沒有這一段,與「唐譯本」一致。「普門」,是「普入不可思議法門」;色叁昧、聲叁昧,……有爲叁昧、無爲叁昧,從一一叁昧門而契入平等不思議。 4.『濟諸方等學經』,一卷,晉竺法護譯。異譯有隋毗尼多流支Vini^taruci所譯的『大乘方廣總持經』,一卷(6)。佛爲彌勒Maitreya與文殊說,針對執空謗有,執大謗小,主要是偏執般若的學者。這是「般若法門」盛行,有執空謗有,執大謗小的流弊,所以要加以糾正。經文也爲彌勒說,思想與宗奉彌勒的大乘瑜伽者相合──佛爲文殊說的,只是一部分。

  

  上四部,是早期譯出的。遲一些譯出而意義相近的,還有叁部:5.『不必定入定入印經』 , [P875] 一卷,元魏瞿昙般若流支Prajn~a^ruci譯。異譯的『入定不定印經』,一卷,唐義淨譯(7)。佛爲文殊說:羊乘行,象乘行,日月神通乘行,聲聞神通乘行,如來神通乘行──五類菩薩。6.『力莊嚴叁昧經』,叁卷,隋那連提耶舍Narendrayas/as譯(8)。文殊等到十方世界去,召集衆菩薩。佛印證文殊的見解,如來智……一切種智,是一切世間衆生所難信的。叁、『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』,叁卷,宋求那跋陀羅Gun!abhadra譯。異譯『大薩遮尼幹子所說經』,一0卷,元魏菩提流支Bodhiruci譯,內容有所增補(9)。佛爲文殊說:發無上菩提心,勤修六波羅蜜,方便示現,勝妙的佛土。佛淨土中,唯有一乘而方便說叁乘;外道出家,都是住不可思議解脫的菩薩。後二部,爲文殊說的,僅是全經的一部分。

  

  初期大乘經中,以文殊師利爲主體的,或文殊部分參加問答的,是「文殊師利法門」的主要依據。長行說法而早期譯出的,有1.『阿阇世王經』,二卷,漢支婁迦谶譯。異譯有『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』,叁卷,晉竺法護譯。『未曾有正法經』,六卷,趙宋法天譯。晉失譯的『放缽經』,一卷,是全經的一品(10)。內容爲:(一)慧首(11)等菩薩、天子,來見文殊師利,大家論說,菩薩應這樣的被精進铠甲,趣入一切智乘。(二)波坻盤拘那(Pratibha^naku^t!a辯積)菩薩,約文殊去見佛。文殊就化作佛,對辯積說:一切如幻,菩薩應這樣的學習。化佛隱去了,文殊爲辯積說:一切如幻,諸所有悉入法界,所以沒有作者,沒有罪也沒有報。(叁)佛與大衆,在靈山 [P876] 聽見了文殊所說的,都稱贊文殊。佛爲頂中光明菩薩,說聲聞與菩薩的差別。(四)文殊菩薩們都來見佛。文殊爲光智菩薩說:契合于佛意的說法。(五)有二百天子,想退失菩提心。佛于是化一位長者,拿滿缽的飯食來供佛。佛取缽,文殊卻請佛「當念故恩」。佛放缽在地,缽直入地下,過七十二恒河沙佛土,到光明王如來世界,停住在空中。舍利弗S/a^riputra、目連Maha^maudgalya^yana 、須菩提Subhu^ti,都入叁昧,卻都不見缽在那裏;彌勒也推說不知道。佛命文殊去求缽,文殊身體不動,伸手直下到光明王國土,把缽拿在手中。下方無數世界,都見到文殊的神通變化,稱贊娑婆世界修行的優越性;下方菩薩也來參預法會。文殊將缽交佛。佛說起前生因文殊的教導供佛,而最初發心,所以文殊是釋迦佛的恩師。不可說的佛菩薩,都是由文殊教化發心的,文殊是菩薩父母,這就是文殊說「當念故恩」的意義。想退心的二百天子聽了,就堅定了成佛的決心。(六)佛對舍利弗說:我見到想早取般涅槃的,還在生死中,而修菩薩道的,卻已經成佛。從前有叁小兒,見佛供養,二兒願作侍佛的比丘,一兒願作佛,這就是舍利弗、目犍連與釋迦佛的本生。阿羅漢們聽了,自悔修成阿羅漢,倒不如造五逆罪的,還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!(七)阿阇世王Aja^tas/atru Vaidehi^putra來了,佛爲他說作罪、疑悔、聖道與谛信。阇王自悔殺父的罪重,怕不免墮地獄!佛要他請文殊師利等入宮供養。文殊就爲阇王說:無作無作者,生死不增不減,道與煩惱,學道無所至、無所住,向于道。阇王歡喜回宮, [P877] 預備五百人的飲食。(八)文殊師利召集他方菩薩,初夜說陀羅尼;中夜說菩薩藏──菩薩藏中有叁藏;後夜說不退轉金剛句。(九)明晨,大迦葉Maha^ka^s/yapa們來見文殊,論受食。文殊以神通力,變地爲淨土,阿羅漢讓文殊菩薩等先行。阇王迎入王宮。文殊命普觀、法來菩薩,化王宮爲廣大無比,陳設嚴麗的床座,然後受供。(一0)文殊師利爲阇王說法:一切法本來清淨,本自解脫。如虛空那樣,不爲塵汙所汙染,也沒有塵汙可除卻。「法身[界]無所不入諸法,亦不見法身有所入。何以故?諸法是法身,如諸法等故,法身亦等,故曰法身所入」。阇王聽了,得「信(順)忍」,歡喜的說:「善哉善哉!解我狐疑」!文殊說:那裏有狐疑可說?阇王說:我再「不憂不至泥洹」了!文殊說:諸法本來涅槃,還想什麼涅槃呢(12)!(一一)阇王拿好!5貚供養文殊,文殊不見了。空中有聲音說:凡是有所見的,可以拿!5貚給他。這樣,菩薩們,阿羅漢們,宮中的夫人,一個個都不見了,連自己也不見了。阇王在叁昧中,不見一切,離一切的想著。等到從叁昧起來,又見到一切。阇王答文殊說:「我知諸法悉空故,……是故入法身[界]。法身者,亦無天上,亦無人間,亦無泥犁、禽獸、薜荔;其逆(罪)者亦不離法身」(13)。(一二)文殊菩薩出宮來,見有自稱殺母的人。文殊化作一人,殺害了父母,然後約殺母的同去見佛。佛爲化人說心性本淨。化人深信無作者受者,無生者滅者;出家成阿羅漢而入涅槃。殺母的也從佛聽法,出家得阿羅漢。(一叁)佛對舍利弗說:或作罪而能解脫,或看來能解脫而墮入地獄,這只有佛知道, [P878] 所以不能輕率的說是罪人、福人。(一四)文殊與阇王等都來見佛,佛爲阇王授記:受罪輕微,雖墮賓頭地獄而立刻出來,未來成佛。(一五)佛爲阇王的八歲幼兒──栴檀師利等,授記作佛。(一六)明持經功德,囑累流通。

  

  2.『魔逆經』 ,一卷,晉竺法護譯(14)。(一)文殊爲大光天子說:魔事;魔事依于精進,所以應該修「平等精進」──約六根、塵勞、叁界、六度、叁解脫門、聖智與善權方便說。說諸法平等,是佛所贊歎的。說「善哉不善哉」;文殊不行善哉不善哉,也就是不住有爲無爲。如來的神識,一切無所住,「如如來住,吾住亦如」。論如來無本,說到「如來之慧無能分別」。不可分別,然因方便而說教。無生死、無泥洹,是佛法寂滅的要義。(二)那時,惡魔要來娆亂,文殊就以叁昧力,使魔自己見到被系縛了。文殊變魔如佛,爲大家說法。爲六大比丘說:修行的系縛;最衆佑[福田];叁昧不亂;心得自在;說法清淨;奉持戒律。魔又爲大光天子,說菩薩的二十魔事。佛贊歎說:能照著這樣行的,能得二十事。魔爲須深天子說十二忍辱。文殊對魔說:誰系縛了你!只是「自想爲縛」,實在不用更求解脫,于是文殊恢複了魔的自由。魔對大迦葉說:我沒有作佛事,那是文殊的神力。(叁)文殊爲須深天子說:佛事應當從衆生愛欲中求……。爲大光天子說比丘不懷自大。大光天子領解到:能這樣,(等于出家)就不用出家了;應該看作得到了解脫。 [P879]

  

  3.『文殊師利淨律經』,一卷,晉竺法護譯。異譯有『清淨毗尼方廣經』,一卷,姚秦鸠摩羅什Kuma^raji^va譯。『寂調音所問經』,一卷,宋法海譯(15)。晉譯本的末後一段,與異譯本不合,但晉譯本的後分不完全,一定是有佚失的。這部經的內容是這樣的:(一)佛應寂調音天子的請求,召住在東方寶主世界、寶相佛土的文殊師利菩薩來會。文殊爲寂調音天子說:不生煩惱,不滅煩惱──不生不滅,寶相佛土是這樣說的。寶相佛土重于第一義谛;第一義非心非心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