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相續,無文字行,第一義谛是沒有言說可說的。無實無虛,所以如來無二相。菩薩的正行,是如等、法界等,五逆等、諸見等,凡夫法……如來法等,生死、涅槃等:如虛空那樣的沒有別異,所以說是「無二」。(二)菩薩也修習聖谛──平等聖谛,與聲聞不同。寶相佛土聲聞衆的功德,與菩薩一樣。要生寶相佛土作聲聞,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(叁)聲聞毗尼與菩薩毗尼不同。佛以牛迹水比大海水,贊歎菩薩毗尼。文殊又說:菩薩毗尼如大海一般,容納了聲聞與緣覺毗尼。調伏煩惱,知煩惱,是究竟毗尼。我與煩惱都不可得,有什麼可調伏的!一切法無生, ……無來無去無住,一切法無爲,就是畢竟毗尼。(四)說種種法的門;普遍是法界門,一切衆生界是法界。一切法是無所住的,文殊住五無間,成無上道。解空,名爲得菩提;覺因緣生,名爲覺菩提。菩薩不斷煩惱,甯可犯戒,也不能舍一切智心。(五)佛稱歎菩薩所行的殊勝。大迦葉懷疑:菩薩僅得有爲功德,怎麼能勝過證無爲法的聲聞!佛舉了酥、谷、琉璃寶珠──叁喻來 [P880] 說明。(六)寶主世界同來的菩薩,以爲釋迦佛的教法,「一切言說皆是戲論,是差別說,呵責結使說」。「寶相佛土無有是說,純明菩薩不退轉說,無差別說」(16)。約文殊菩薩回去,文殊說「不去」。一切世界平等,一切佛,一切法,一切衆生平等,有什麼來去!文殊以神力,使他們感覺到已回寶主世界了。佛對寶主世界的菩薩說:「一法性、一如、一實際,然諸衆生種種形相,各取生處,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別異」(17)。如器物有種種,而虛空界平等,所以文殊說「我今不去」。這部經,從東西二土的法門不同,表示出文殊師利法門的特性。

  

  4.『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』,一卷。依『出叁藏記集』,這是失譯(18)。『曆代叁寶紀』作安世高譯,依譯文,可能是漢代的譯品(「法身」是「法界」的古譯)。異譯有『入法界體性經』,一卷,隋阇那崛多Jn~a^nagupta譯(19)。經文不長,但意義深長!(一)文殊師利來見佛,佛正在叁昧中;從叁昧起來,文殊入門相見。佛說:方才所入的,是寶積叁昧,如摩尼寶的映現一切。住此叁昧,能見十方無數世界的佛,爲大衆說法。住此叁昧,「不見一法無非法界」,也名爲「實際印」。文殊師利說:知道實際就是我所際,凡夫際;業與果報,一切法都是實際。文殊說:我爲初學的說法,不說滅貪欲諸患,因爲本性是不生不滅的。佛說:我說法是─ ─不壞五陰,不壞叁毒,使人知道不思議法。不壞一切法,才能成佛。佛就是法界,法界是沒有分數的;不見凡夫法……佛法,法界是無差別無變異的。如四河的水入海,谷入谷聚一樣,法界 [P881] 是沒有彼此、染淨可說的。文殊說:我不見法界有向惡道、人天、涅槃的,這都如夢中所見那樣,雖說有種種,而法界實在是無差別的。文殊答如來說:我知道法界,「法界即是我界」。知道世間但有名字,然不離法界而見于世間。法界不生滅,所以如來不會般涅槃;過去佛的涅槃,是示現的。也沒有凡夫的死而更生。接著,說「金剛句」:一切法無恐怖,是金剛句;如來不思議;諸法是菩提;一切法是如來境界,是金剛句。(二)舍利弗想從文殊師利聽法,尋到佛的住處來,在門外住。文殊說:法界、實際,是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的。如來說法,就是法界,法界就是如來。一切不離法界,所以聽或不聽,都不會有喜有憂的。舍利弗進來,文殊說:他說甚深最勝法。文殊爲舍利弗說,舍利弗都從一切不離法界,而能夠信忍。(叁)勸受持流通。

  

  下面四部,譯出的時代遲一些,傳出的時代也要遲一些。5.『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』 ,二卷,傳爲宋翔公譯。在論般若部類時,曾說到這部經,起初是沒有編入「般若部」的。依譯文來說,近于晉代的翻譯。異譯本,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(第八分)『那伽室利分』,爲全經五七六──一卷,唐玄奘譯。比對這兩譯,譯文當然是唐譯本通順得多,但文字似乎有過刪略。末後一段,「彼近事女所斷我見,即非我見,是故如來說名我見」以下,體裁與『能斷金剛分』相合。『能斷金剛分』的「如星翳燈幻」一頌,也引爲結論(20),這都是與舊譯本不相合的。「清淨分衛」,就是清淨乞食。全經以乞食爲線索,闡述如幻畢竟空寂的深義。(一)英首菩薩贊歎文殊 [P882] 師利(譯作「濡首」)的善說深法。文殊爲他說:法身(法界)如幻化,沒有了不了,也沒有言說。法界離心意識,無言說,無同異,無二而不是一。(二)文殊要入城乞食,先化菩薩去十方世界見佛,集十方菩薩來會;諸天也來了。又現入城的瑞相,王及大臣們都來奉迎(21)。(叁)文殊爲龍首(唐譯那伽師利,即龍吉祥)說:「食想」,一切法空不可得,有什麼可斷的!菩薩不會與魔相诤,如幻化人,沒有恐怯,也就沒有可诤。無名姓無語言的,能證菩提。諸法無所有,無動搖,這樣的沒有發趣心,(文殊)未來當得菩提。龍首說:所說都是依于勝義的!這樣解悟的,能解脫煩惱,破惡魔。文殊說:魔是不可破的;魔不可得,與菩提無異。菩提是遍一切處無礙,無所不在。無上菩提是不可證得的,想證菩提的,就是戲論。如以爲是深義,也是戲論。(四)妙心菩薩(22)贊大士說甚深法,文殊說:這也是戲論。所以世尊告誡比丘說:「勿行戲論!于我所說寂滅法中……修習無得法忍」。(五)文殊答龍首說:生死本來如化,只因衆生不了,所以流轉生死。如了達生死如幻性空,就于佛法不退而成菩提。衆生于佛法無所礙,衆生都本來住于佛法。佛子──信行、法行……不退菩薩,住畢竟空無所得的,都能夠信解。能信解的,不離苦提場、菩提座,堅固不動。(六)文殊贊龍首,證一切法無所得忍。龍首說:一切法無所得忍,是無起無證的。如無所得忍而可以起,那末谷響忍……虛空忍,都可說有起了!只要有一些執著,就是有所得。若觀一切法依緣起,空無自性,無我我所,雖行而沒有行想,如夢中遊行一樣, [P883] 才是趣菩提行。(七)龍首要「巡行」乞食,文殊說:行時,勿起舉足下足想,勿生路想,城邑聚落、男女大小想!這樣行,可以隨意去乞食。龍首聽了,入「海喻定」。妙心菩薩(23)想使龍首出定,盡一切神力,震動大千世界而龍首不動。龍首從定起來,對妙心說:身心有動的,才會覺到地動。佛與不退菩薩等,安住空、無相、無願、寂滅,身心是不會動搖的。(八)文殊稱贊龍首,可以隨意入城「乞食」。龍首說:我得「大海喻定」,不再希求段食,唯求菩薩正行,成佛度衆生。這都是文殊爲我作善知識,應該向文殊致敬。(九)龍首邀文殊「同行」,文殊說:我于一切法無所行。妙心稱贊文殊,文殊說:無縛無脫,誰能夠解脫!(一0)龍首約文殊「東行」乞食,文殊說:幻化有什麼東西南北?諸法本來無,本無也無所行,能離一切想。(一一)龍首說:文殊「非我侶」。文殊說:是的。菩提無侶,不與一切法爲侶;如有侶的,那就是與欲爲侶。龍首問:曾與幻化人談論、行來坐起嗎?文殊說:沒有。一切如幻化,幻化本無,就離一切想念。菩薩受記成佛,也是響聲那樣無所住的。(一二)龍首說:入城去吧!怕要「過(食)時」了!文殊說:諸法沒有過,也沒有時,說什麼時與非時(24)?聖者應求甘露法食,能住壽過一劫,沒有想念,解空清淨。這樣,不再有雜食想。「無諸戲論,本性空寂」,菩薩應求這樣的法食。(一叁)龍首說:我聽法食,就已經「飽」了。文殊說:如幻化,如虛空,有什麼飽足!那一切衆生都不依食住嗎?文殊說:一切衆生如幻化,有什麼食與食者,只是衆生不了達吧了!(一四)龍首說: [P884] 我的「饑渴永爲已斷」。文殊說:如幻化人本沒有饑渴,也就無所謂斷。(一五)龍首說:你「但說法界」。文殊說:法界無所有,不可分別戲論,如虛空的沒有相可得。如有相可得,那如來般涅槃也有相可得了。一切法本性寂滅,無一法可涅槃的。凡夫不知道,以爲涅槃有所滅,這才不能解脫,反而與菩薩、聲聞起忿诤。這是長在臭穢中,不可能得解脫的。如以無分別心,隨順寂滅,趣向清淨,就能如實知──了知如幻的寂滅清淨。(一六)須菩提來了,聽文殊說我都無說,就入了定。文殊對舍利弗說:須菩提入滅定,與法無诤。須菩提從定起,歸向佛,稱贊文殊的勸發。文殊說:一切法無勸無向,無談論來去,一切法本空不可得。(一七)文殊說:一同去「乞食」吧!須菩提說:我不再入聚落,已離聚落等想了。那爲什麼有往來進止呢?須菩提說:如如來所化,有什麼往來!文殊說:可以同去禮事世尊!我爲大衆設「清淨食」──不可吞,非香味觸,不屬叁界,也不離叁界,清淨食不是肉眼、天眼、慧眼所能見的。須菩提與舍利弗聽了,就入滅定。文殊對妙心說:二位吃了無漏食,入無依無雜染定。(一八)從定起來,須菩提入優婆夷家乞食,說一切法本空。「伸手」,如幻而不可見,不可伸。「取缽」,優婆夷求缽而不可得。缽又現見了,優婆夷以飯食供養。優婆夷與須菩提論深義,須菩提入定觀察,知道優婆夷已得了阿那含。(一九)文殊等乞食以後,乘神通回去。長者子善思發大心,文殊以法化導,善思得了法忍。(二0)大家回到祇園,向佛陳說一切。佛勸受持流通。 [P885]

  

  6.『 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』,一卷,梁僧伽婆羅Sam!ghavarman譯。異譯有『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,二卷,梁曼陀羅仙Mandra譯,編入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五──一一六『文殊說般若會』。唐玄奘譯本,編入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第七『曼殊室利分』,二卷(25)。曼陀羅仙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