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2] 促,淨土、穢土的差別;差別,只是適應衆生的示現不同。

  

  佛與佛是平等的,然在佛法思想史上,「文殊師利法門」,是重阿!B粊佛國的。如『維摩诘經』,大衆見阿!B粊佛國;維摩诘Vimalaki^rti「本從阿!B粊佛阿維羅提[妙樂]世界來」的。「現意天子從阿!B粊佛妙喜世界來至于此」(21)。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,說到菩薩所應該行的:「當學追慕阿!B粊如來宿命本行菩薩道時,志願出家,樂沙門行,世世所生,不違本誓」(22)。文殊自己說最初發願:「從今日以往,假使生欲心,辄當欺諸佛,現在十方聖。若生瞋恨厭,嫉妒及貪苦[吝],未曾犯不可,至成人中尊。常當修梵行,棄欲舍穢惡,當學于諸佛,戒禁調和性」(23)。文殊的誓願,可說是阿!B粊佛本願的再說。在見佛、觀佛與淨土中,「文殊法門」是屬于阿!B粊淨土系的。如見佛、觀佛,不說夢中見佛,也不觀色身相好,如『般舟叁昧經』那樣,而說觀佛如虛空,都無所見。淨土莊嚴,是遠遠超過阿彌陀淨土的(24)。「我未曾見聞,慈悲而行惱,互共相瞋惱,願生阿彌陀」(25),對阿彌陀佛的信行者,還作出了不滿的表示。繼承阿!B粊佛土法統,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。理想的純菩薩淨土,是文殊當來成佛的離塵垢心淨土;與文殊淨土同樣嚴淨的,是現在東方的超立願世界(26)。

  

  「文殊師利法門」,依勝義而開示(般若的)甚深法相,又廣明菩薩的方便。「文殊師利法王子,住首楞嚴叁昧」(27);首楞嚴叁昧,是「十地菩薩」,「住十地、一生補處、受佛正[職]位」所 [P953] 得的(28)。『維摩诘經』所說的「不思議(解脫)門」,與首楞嚴叁昧相近,都顯示了菩薩的大方便。這裏,姑且不說不思議菩薩的神通示現。論到菩薩的方便道,與聲聞乘有顯著的差別。「佛法」重在聲教,重在思想的啓發,以引入自覺的解脫。離世間生死,向出世解脫;由于出家比丘爲主導者,所以與人世間事,有些是遠遠的。從『般若經』以來,「大乘佛法」一貫的說:一切法本空,一切法本不生滅,一切法本來寂滅,超越了有爲與無爲,生死與涅槃的對立。應該是受了菩薩「本生」的影響,菩薩不一定是出家的,多數是從事不同事業的在家人,也可能是外道。大乘菩薩正就是這樣,一切道都是佛道。如說:「若能通達首楞嚴叁昧,當知通達一切道行,于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及佛大乘,皆悉通達」(29)。『大淨法門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二0中)說:

  

   「取要言之:貪欲門哉!離諸愛故。瞋怒門哉!離于結恨。愚癡門哉!離于不明。塵勞[煩] [惱]門哉!離于穢濁。諸趣門哉!無往來故。是爲菩薩善權方便。至于一切愚夫行門,所學 [有學]、無學、緣覺、菩薩、如來之門,其能曉了此諸門者,是則名爲善權方便」。

  

  「門」──方便門,是貪、瞋、癡──叁毒,煩惱,五趣生死;也是凡夫行,聲聞的有學、無學行,緣覺行,菩薩行,如來行。這都是菩薩善巧方便的法門,所以菩薩順應衆生的一切心行而作佛事。如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說:「人之本行,若幹不同,亦爲說若幹種法而得入道」(30) 。『維摩诘所說經』說:「有此四魔、八萬四千諸煩惱門,而諸衆生爲之疲勞,諸佛即以此法而 [P954] 作佛事,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」(31)。『須真天子經』說:「一切世間所入,則菩薩行」(32)。菩薩不但行于道,也要能「行于非道」(33)。依「大乘佛法」,世間一切,都是引入佛道的方便;如滿山的草木,沒有一樣不是藥的。這與一切法本來寂滅,恰好相合!對于煩惱、生死,『大方廣寶箧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四六六中──下)說:

  

   「若觀法界而不舍于一切衆生;不墮正位,不共結住,如是等人是佛法器」。 「若有能盡未來際劫,發大莊嚴,不怖不畏。行叁界行,不爲叁垢之所染汙,于生死中起園觀想。欲樂諸有,不集有行,如是等人名佛法器」。 「若無欲染,示現染欲。非爲瞋惱,示現有瞋。不爲癡覆,示現有癡。除斷結使,現住叁界。……如是等人名佛法器」。

  

  「佛法器」,是能成佛的根器,也就是菩薩。『維摩诘經』說:「不凡夫行,不賢夫行,是菩薩行」(34),菩薩是不同于凡夫,也不同(二乘)聖賢根器的。『寶箧經』所說的叁則,充分說明了菩薩的方便行。一、「觀法界」是般若觀空,「不舍一切衆生」是大悲。菩薩是觀法界(如)空寂的,卻不墮「正位」──「正性決定」;雖不證入正位,卻不與煩惱[結]共住。這如『般若經』所說,菩薩般若觀空,卻告訴自己:「今是學時,非是證時」。觀空離煩惱而不證實際,如證入實際,就墮落聲聞道了。二、菩薩是大誓莊嚴,曆劫在生死中行菩薩道的。「樂欲諸有」, [P955] 是不怖畏生死;往來叁界,如遊曆園觀一樣。這是得忍菩薩的隨願往生,所以所作所爲,不會積集生死業[有行]。如在生死而積集生死業,不就是凡夫了嗎?叁、菩薩已經斷盡了煩惱,爲了化度衆生,沒有煩惱而示現有煩惱,這是大菩薩不可思議方便。如文殊菩薩,爲了教化,在「王宮采女中,及諸淫女,小兒之中叁月」(35)。爲了化度淫女,化作穿著光采衣服的美少年(36)。爲了除菩薩內心的疑悔,執劍去害佛(37)。爲了誘化外道,投身到外道中去(38):這些菩薩的大方便,都不是聲聞弟子所能行的。

  

  方便,梵語upa^ya-kaus/alya,竺法護譯爲善權,或善權方便。「原始般若」中,菩薩的般若──諸法無受[取]叁昧,是「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壞」的(39)。「不爲般若波羅蜜方便所護故,則墮聲聞、辟支佛地」,只是爲了「取相」(40)。「上品般若」說:「無所得爲方便」,說明了般若波羅蜜,爲菩薩的殊勝方便。「下品般若」說觀空不證,提到了「不舍衆生」的「大願」(41)。末後說到「具足方便力」(42);「中品般若」的「後分」──方便道,由此發展而來。『大般若經』的前叁分,與此相對應的,立「方便善巧品」。「中品般若」重視般若以外的行門,所以般若與方便,漸有相對別立的傾向。「文殊師利法門」,般若與方便的對立情形,更爲明顯。如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說:菩薩的智慧與善權,是菩薩的聖性,舉種種譬喻來說明(43)。『魔逆經』說:菩薩的平等精進,是智慧與善權(44)。『大淨法門經』大意相同,觀叁解脫門而不失善權方便,並說 [P956] 「權方便」的內容(45)。『弘道廣顯叁昧經』說:以空無相無願向解脫,以「權」還生死,爲衆生起大悲(46)。『法界體性無分別會』,舉「成畢竟行,善知方便,行般若波羅蜜」叁事,並分別的給以解說(47)。『維摩诘經』作四句分別:「無方便慧縛,有方便慧解,無慧方便縛,有慧方便解」(48),更顯示了般若與方便的相對性,與相助相成的重要。『須真天子經』中,文殊爲天子說偈,廣說智慧與善權,而以相助相成作結論:「智慧及善權慧,常相隨與並行,如兩牛共一!9馰,覺法田無有上」(49)。般若與方便,作相對的分別敘述,是「文殊師利法門」的特色,也可以了解對「方便」的分外尊重。

  

  住首楞嚴叁昧的文殊菩薩,有不可思議的神通方便。得首楞嚴叁昧的菩薩,是不在少數的,而文殊卻是其中最特出的!據『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』說:「往昔古世,濡首童真以膳見施,供養佛衆,令發無上正真道意,則是(釋尊)本身初發意(之)原。……今者如來所成聖覺,無極之慧,十種力,四無所畏,十八不共,無罣礙慧,皆是濡首所勸之恩」(50)。文殊的發心,比釋迦佛要早得多,竟還是釋迦初發心的勸發者,是釋迦的師長、善知識。不但是釋迦往昔的善知識,也可說是一切佛菩薩的師長,如『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四一叁上)說:

  

   「十方世界,不可稱限,不可計會。諸佛國土,今現在者諸佛世尊,同號能仁,悉是仁者濡首所勸。或(同)號盛聖,或(同)號明星,……今我一劫若過一劫,宣揚演說諸佛名 [P957] 號,濡首大士所開化者,于今現在轉于*輪,不可稱限。何況有行菩薩乘者,……或處道場成最正覺,不可限喻。其有欲說誠谛之事,審實無虛,濡首童真則諸菩薩之父母也」(51) !

  

  依經說,現在無量無數的佛菩薩,都是因文殊的勸化而發心的。文殊發心以來,已「如七千阿僧祇恒河沙劫佛土滿中塵」;文殊初發心時,因文殊而發大心的「二十億人,在往古雷音響如來所發道心者,悉已逮致無上正真之道,………悉是文殊師利之所勸發」(52)。文殊師利勸發大心的宏願,如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卷下(大正一一‧八九八下)說:

  

   「我之本願,如佛所言。從如七千阿僧祇恒江河沙劫行菩薩業,不成道場,不致正覺。道眼徹視,光睹觀十方,悉見諸佛普勸化一切衆生,悉成佛道;吾心堅住,鹹開化之,……皆 是吾身之所勸化。唯然大聖!今觀十方,以無罣礙清淨明眼所見諸佛,皆以勸助建立無上正真之道。斯等皆辦,乃吾成無上正真之道」。

  

  文殊菩薩的大願,是凡所見得到的無量無數佛,都是文殊所勸助發心的,也就是沒有一佛不是文殊所教化的,才滿願而成佛。爲衆生而作無盡期的教化,是大心菩薩應有的志業。在大乘經傳說的菩薩中,文殊師利是徹底表達了這一悲願的。成佛,本來是究竟圓滿的假名。菩薩達到了究竟圓滿,就是成佛。成了佛,還是無盡期的爲衆生。所以現身爲菩薩的,可能是已經成佛;成 [P958] 佛的,也可能方便示現菩薩身。文殊師利菩薩,就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