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表示了這一意義。『首楞嚴叁昧經』說:過去平等世界的龍種上佛,就是現今的文殊(53)。『菩薩璎珞經』也說:過去的大身如來:就是現在的文殊師利(54)。文殊是佛而菩薩,菩薩而又是佛的:這是怎樣的不可思議!
注【99-001】大衆部Maha^sa^m!ghika中,安達羅派Andhraka以爲:菩薩在迦葉佛時「入決定」(南傳五七‧ 叁六六)。『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』卷叁說:見道入「正性離生」,或解說爲「正性決定」samyaktva-niya^ma (大正二七‧一叁上──中)。所以入決定,就是悟入,決定不退。
注【99-002】『增壹阿含經』卷二八(大正二‧七0七下──七0八上)。
注【99-003】『瑜伽師地論』卷一九引聲聞乘頌(大正叁0‧叁八二中)。
注【99-004】『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』(大正八‧七五二上)。『阿阇贳王女阿術達菩薩經』(大正一二‧八六下)。『離垢施女經』(大正一二‧九二下)。
注【99-005】『阿阇世王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叁九一下)。
注【99-006】『諸佛要集經』卷上(大正一七‧七六二中──下)。
注【99-007】『佛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叁四叁上──中)。『慧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0下──四六一中)。
注【99-008】『如幻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一叁九中)。
注【99-009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一五『文殊說般若會』(大正一一‧六五0下)。
注【99-010】『弘道廣顯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五0二中──下)。 [P959]
注【99-011】『諸佛要集經』卷上(大正一七‧七六二上──下)。又卷下(大正一七‧七六五上、七六八中)。
注【99-012】『維摩诘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叁四中──下)。
注【99-013】『慧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一中──四六二上)。
注【99-014】『佛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叁四叁中)。
注【99-015】『阿!B粊佛國經』卷下(大正一一‧七六0中)。
注【99-016】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0下)。
注【99-017】『維摩诘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二0中──下)。
注【99-018】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四下──六四五上)。
注【99-019】『阿阇世王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叁九叁下)。『持心梵天所問經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二中)。『維摩诘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叁二下)。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八九叁上)。
注【99-020】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叁一五下)。
注【99-021】『維摩诘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叁四下、五叁五上)。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六叁六下)。
注【99-022】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卷上(大正一一‧八九叁中──下)。
注【99-023】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卷下(大正一一‧八九七中)。
注【99-024】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卷下(大正一一‧八九九下、九0一中)。
注【99-025】『諸法無行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七五一下)。 [P960]
注【99-026】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卷下(大正一一‧八九九中──下)。
注【99-027】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二下)。
注【99-028】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六叁一上)。又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叁下)。
注【99-029】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叁下)。
注【99-030】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四六0下)。
注【99-031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五叁下──五五四上)。
注【99-032】『須真天子經』卷叁(大正一五‧一0六下)。
注【99-033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中(大正一四‧五四九上)。
注【99-034】『維摩诘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二六下)。
注【99-035】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四六0上)。
注【99-036】『大淨法門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一七上以下)。
注【99-037】『如幻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一五0下)。
注【99-038】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四六一下──四六二上)。
注【99-039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叁七下)。
注【99-040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五六叁上)。
注【99-041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七(大正八‧五六九上)。 [P961]
注【99-042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九『大正八‧五七九上)。
注【99-043】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四五四上──四五五中)。
注【99-044】『魔逆經』(大正一五‧一一二下──一一叁上)。
注【99-045】『大淨法門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二0上──中)。
注【99-046】『弘道廣顯叁昧經』卷四(大正一五‧五0叁下)。
注【99-047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二七『法界體性無分別會』(大正一一‧一四九中──下)。
注【99-048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中(大正一四‧五四五中)。
注【99-049】『須真天子經』卷四(大正一五‧一0九中──一一0上)。
注【99-050】『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四一叁上)。
注【99-051】『如幻叁昧經』卷上,也說文殊是諸菩薩之父母(大正一二‧一叁五中)。
注【99-052】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卷下(大正一一‧八九七下)。
注【99-053】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四上)。
注【99-054】『菩薩璎珞經』卷四(大正一六‧叁九中)。
第叁項 法界
在「般若波羅蜜法門」中說到:「下品般若」重于「如」的開示。「中品般若」集成,組集 [P962] 「如,法性,實際」爲一類,都是實相的異名。「中品」集成以後到「上品」,更擴展爲十名、十二名的組集。「文殊師利法門」,也是以「如、法性,實際」爲一類的。這叁者:「如」是 tathata^的義譯。支婁迦谶Lokaraks!a的『阿阇世王經』,譯作「怛薩阿竭」或「本無」;竺法護每譯爲「無本」;唐譯爲「真如」。「法性」是dharmadha^tu的義譯,一般是譯作「法界」的。『阿阇世王經』,『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』中,譯作「法身」或「法住」。「實際」是bhu^ta-kot!i的義譯;竺法護等譯作「本際」、「本原」、「真際」。這是指同一實相說的,不過名稱不同,意義也多少差別了。「中品般若」初集這叁名爲一類,「文殊法門」而引用這叁名的非常多,如『阿阇世王經』,『清淨毗尼方廣經』,『諸佛要集經』,『諸法無行經』,『如幻叁昧經』,『大淨法門經』 ,『維摩诘所說經』,『持心梵天所問經』,『大神變會』(1)。也有但(連類而)說「法界」與「實際」的,如『入法界體性經』,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,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,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,『文殊師利淨律經』(2)。「文殊法門」受到了「中品般若」的影響,但在這叁名的應用上,「文殊法門」有重于「法界」、「實際」,尤其是重于「法界」的傾向,是不可不特加注意的!
同一實相的「如、法界、實際」,在說明上有些什麼不同?『大智度論』曾有所解說(3)。「文殊法門」特重「法界」,對「界」有獨到的發展,所以應略加說明。如『入法界體性經』(大正 [P963] 一二‧二叁四下)說:
「文殊師利!我不見法界有其分數。我于法界中,不見此是凡夫法,……及諸佛法。其法界無有勝[特殊]異,亦無壞亂」。 「譬如恒河……如是等大河,入于大海,其水不可別異。如是文殊師利!如是種種名字諸法,入于法界中,無有名字差別。文殊師利!譬如種種諸谷聚中,不可說別;是法界中亦無別名:有此有彼,是染是淨,凡夫聖人及諸佛法,如是名字不可示現」。
「法界」是不可說有別異的。在「法界」中,一切名字安立──染、淨、凡、聖等一切法,都不可說有別異。說明這點,經中舉了兩個譬喻。一、河水與河水,可說有差別的,但流入大海,就是同一海水,不能再說有別異了。二、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