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【96-032】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五二中以下)。『大方廣寶箧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六六中以下)。
注【96-033】『如幻叁昧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叁四上以下)。『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』(大正一二‧一一五中以下)。『大寶積經』『善住意天子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七一上以下)。
注【96-034】『如幻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一四二下)。「魏譯」與「隋譯」都缺。
注【96-035】『文殊師利巡行經』(大正一四‧五一0上以下)。『文殊屍利行經』(大正一四‧五一二上以下)。
注【96-036】『慧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0下以下)。『如來智印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八中以下)。『大乘智印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七四下以下)。
注【96-037】『慧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六六下──四六七上)。
注【96-038】『須真天子經』(大正一五‧九六下以下)。
注【96-039】『須摩提菩薩經』(大正一二‧七六中以下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九八『妙慧童女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四七中以下)。
注【96-040】『須摩提經』(大正一二‧八二下)。『大寶積經』卷九八『妙慧童女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四八中)。
注【96-041】『須摩提菩薩經』(大正一二‧八0下──八一中)。『梵志女首意經』(大正一四‧九四0上──中)。
注【96-042】『大淨法門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一七上以下)。『大莊嚴法門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二五上以下)。
注【96-043】『弘道廣顯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四八八中以下)。 [P916]
注【96-044】『無極寶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五0七中以下)。『寶如來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五一八中以下)。
注【96-045】『諸法無行經』(大正一五‧七五0上以下)。『諸法本無經』(大正一五‧七六一中以下)。『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』(大正一五‧七七四上以下)。
注【96-046】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(大正一一‧八九0下以下)。『大寶積經』『文殊師利授記會』(大正一一‧叁叁六下以下)。『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』(大正一一‧九0二中以下)。
注【96-047】『維摩诘經』(大正一四‧五一九上以下)。『維摩诘所說經』(大正一四‧五叁七上以下)。『說無垢稱經』(大正一四‧五五七下以下)。
注【96-048】『阿惟越致遮經』(大正九‧一九八中以下)。『不退轉*輪經』(大正九‧二二六上以下)。『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』(大正九‧二五四中以下)。
注【96-049】『阿惟越致遮經』卷中(大正九‧二一四下──二一六上)。
注【96-050】『大寶積經』『大神變會』(大正一一‧四九二中以下)。『商主天子所問經』(大正一五‧一一九上以下) C
注【96-051】以下,與『商主天子所問經』相同。
注【96-052】『持心梵天所問經』(大正一五‧一上以下)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(大正一五‧叁叁上以下)。『勝思惟梵天所問經』(大正一五‧六二上以下)。
注【96-053】『無希望經』(大正一七‧七七五上以下)。『象腋經』(大正一七‧七八一下以下)。 [P917]
注【96-054】『正法華經』(大正九‧六叁上以下)。『妙法蓮華經』『大正九‧一下以下)。『添品妙法蓮華經』(大正九‧一叁四下以下)。『薩昙芬陀利經』(大正九‧一九七上以下)。
注【96-055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四(大正五五‧叁0中)。
注【96-056】『曆代叁寶紀』卷四(大正四九‧五二中)。
注【96-057】『佛印叁昧經』(大正一五‧叁四叁上──下)。
注【96-058】『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叁七中)。
注【96-059】『伅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叁六四中)。
注【96-060】『大寶積經』卷一四『密迹金剛力士會』(大正一一‧七六下)。
注【96-061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四(大正五五‧二九上)。
注【96-062】『惟曰雜難經』(大正一七‧六0八下)。『離垢施女經』(大正一二‧九二下)。
注【96-063】『惟曰雜難經』(大正一七‧六0九中)。
注【96-064】『離垢施女經』(大正一二‧九二下)。
注【96-065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九下)。
注【96-066】『超日明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五四二下──五四叁上)。
注【96-067】『菩薩璎珞經』卷叁(大正一六‧叁一中──叁叁上)。又卷四(大正一六‧叁八下──叁九中)。
注【96-068】『菩薩璎珞經』卷一叁(大正一六‧一0八下──一0九上)。又卷一四(大正一六‧一二五上──一二六下) [P918] 。
注【96-069】『決定毗尼經』(大正一二‧四0下──四一上)。
注【96-070】『第一義法勝經』(大正一七‧八八叁中──下)。
注【96-071】『大寶積經』卷八八『摩诃迦葉會』(大正一一‧五0七上)。
注【96-072】『月上女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六二0中)。
注【96-073】『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』卷上‧下(大正一二‧二四0中──二四七中)。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二『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品』(大正一叁‧一一下──一叁中)。
注【96-074】『究竟一乘寶性論』卷一(大正叁一‧八一八上──八一九下)。又卷二(大正叁一‧八二叁上──中、八二四上)。
注【96-075】『文殊師利問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,四九叁上)。
注【96-076】『文殊師利般涅槃經』(大正一四‧四八一上)。
注【96-077】『大方等大集經』卷九『海慧菩薩品』(大正一叁‧六0上──中)。
第二項 論集出的先後
初期大乘經,與文殊師利Man~jus/ri^有關的,部類相當的多。依上項所敘述的而加以分類,A.佛爲文殊說的,共七部。B.以文殊爲說主,或部分參加問答的,共二十八部,這是「文殊師 [P919] 利法門」的主要依據。C.偶而提到的,或參預問答而只一節二節的,共十二部。叁類合計,共四十七部。除去C類,也還有叁十五部。這些經典的集出,從經典自身去論究,可見是先後不等的。不過,論定集成的先後,雖是應該的、可能的,卻是並不容易的。如依某一事項來區別,那是不一定能正確的;如從幾種事項來綜合觀察,才能不難看出法門流演的大概。這裏,先分別來說:
一、依譯爲漢文──傳譯的先後來說:這對于經典集成的先後,是有相當意義的。漢代的支婁迦谶Lokaraks!a,已譯出了B類的『首楞嚴叁昧經』(已經佚失),『阿阇世王經』;A 類的『內藏百寶經』;C類的『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』,『伅真陀羅所問叁昧經』──五部。支谶在桓帝,靈帝時譯經,約在西元一七0年前後。從所譯的『首楞嚴叁昧經』,『阿阇世王經』來說,文殊法門已發展得相當完成,並已影響到其他(C類)部類了。特別是晉代的竺法護,從晉太始二年(西元二六六)譯『須真天子經』,到永嘉二年(西元叁0八)譯『普曜經』(1),傳譯的工作,先後長達四十叁年。竺法護是傳譯文殊教典最多的譯師!在他的譯典中,A類有二部:『菩薩行五十緣身經』,『普門品經』。B類共十九部:『首楞嚴叁昧經』,『維摩诘經』,已經佚失了;『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』,是『阿阇世王經』的再譯;初譯而保存到現在的,還有十六部。C類也譯出了『密迹金剛力士經』,『離垢施女經』,『決定毗尼經』──叁部(另有 [P920] 『超日明叁昧經』,由聶承遠整治完成)。在叁類四十七部經中,竺法護譯出了半數──二十五部。尤其是(B類)文殊爲主體的二十八經,竺法護所譯的,竟占叁分之二。文殊部類的譯出,可分爲二期:竺法護(及同時)及以前所譯的,是前期。前期所譯的,共叁十四部。這些經典,竺法護所譯的,西元叁世紀初,也應該已經存在了。竺法護以後所譯的,是後期,大體是叁世紀以後所集出的。列表如下:
圖片
│ A │ B │ C │ 合計
──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┼─────
前期所譯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