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│ 四 │二二│ 八│ 叁四
後期所譯│ 叁 │ 六│ 四│ 一叁
二、依文體──長行或長行與偈頌雜說來分別:原始聖典的『雜阿含經』,就有長行與長行偈頌雜說的二類。爲天(四衆)人(四衆)八衆所作的通俗說法,都是長行與偈頌雜說的。大乘『般若經』是長行體;古老的淨土經──『阿!B粊佛國經』,『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(再譯的『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,就有偈頌),也是長行。所以著重深義的文殊教典,可能起初傳出的是長行,而後有長行與偈頌雜說的。從這一假定去觀察,A類中七部是「長行」;『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』是「雜說」,是「後期」所譯的。B類中,十一部是長行,十七部是雜說。C類十二部中,僅『佛印叁昧經』、『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』、『惟曰雜難經』──叁 [P921] 部是長行,都是「前期」譯出的。大乘經先有「長行」,後來有「雜說」,這一發展傾向,顯然是初期大乘流行的實況。
叁、依問答及法數解答來說:在問答中,或以四法等來解答,如『長阿含經』的『善生經』 (2),就已經如此了。大乘佛法的興起,重于深義的發揚,不是敘述、分別解說的。如『般若經』,「下品般若」只說到誹謗般若的(二緣)四因緣(3);到了「中品般若」,就有十八空,百八叁昧;四十二字門,受持二十功德(4);十住地,一一地有多少法等(5)。這表示了「般若法門」,從深悟而傾于敘述說明了。「文殊師利法門」的問答,是誘導的,啓發的。對于所問的,或要對方反觀自己,或給予否定,與「原始般若」大體相同。或以非常的語句(6),引入出格的深悟。這不是敘述的,分別解說的,也就不需要「數法」的。但在「文殊法門」的開展中,適應一般的需要,也漸漸的應用了「數法」。所以在與文殊有關的經典中,每含有二重性──(文殊的)依勝義法界說;依世俗安立(「數法」)說。依此來觀察:A類七部中,『內藏百寶經』,『菩薩行五十緣身經』,『普門品經』(以上是前期所譯),『不定入定入印經』──四部是沒有「數法」的;其他的叁部有「數法」。B類二十八部中,『文殊師利淨律經』,『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』,『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』,『大淨法門經』(以上是前期譯);『諸法無行經』,『文殊所說般若波羅蜜經』,『法界體性無分別經』,『文殊師利巡行經』──八部經是沒有 [P922] 「數法」的。其他二十部,都有「數法」,以叁十二爲最高數。C類不屬「文殊法門」,而是受到「文殊法門」影響的。十二部中,『佛印叁昧經』,『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』,『惟曰雜難經』(以上是前期所譯);『月上女經』,『第一義法勝經』──五部是沒有「數法」的。B類二十部,C類七部──有「數法」的經典,雖數目不一,確是有衆多「數法」的。然佛爲文殊說的「數法」,僅『正法華經』的四安樂行(7)。『無希望經』的菩薩行(二種)六法,能安住一切功德;說法比丘得二十功德(8)。『菩薩璎珞經』的四果報行,四神足行,四種四聖谛(9)。文殊所說的「數法」,如『首楞嚴叁昧經』,十法行名爲福田(龍樹所引用的,僅有這部經)(10)。『如幻叁昧經』的成就二十事,能得破毀魔場叁昧;四法能得叁昧(11)。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,菩薩叁十二功德铠;增上慢有二(12)。『等集衆德叁昧經』的四法無畏,四不思議,四無盡,行四法(13)。『無極寶叁昧經』的九法寶(14)。『大神變會』說五十六智(15)。『善德天子會』的四法能攝一切善法 ──八法,都由八法而入;叁種樂……波羅蜜叁伴助(上二部的譯出極遲)(16)。B類與C類,有「數法」的共二十七部,「數法」的確是相當多的,但極大部分,是佛爲其他菩薩說的,或其他菩薩說的。佛爲文殊說及文殊所說的,只是很小部分,這可以證明「文殊師利法門」的特性,是不重「數法」的。這些「數法」是漸漸的增多起來,有一項是可以舉例說明的,如有關菩薩事,佛都以四法來解答。西晉失譯的『太子和(應該是「私」字的誤寫)休經』,問菩薩八事;『須 [P923] 摩提菩薩經』問十事;『離垢施女經』問十八事;『持心梵天所問經』問二十事;『伅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』問叁十二事;『須真天子經』也問叁十二事(17)。所問的菩薩事,內容是有共同性的,都以四法來解答,很可以作爲因襲與發展的說明。B 類的「數法」,以叁十二爲最高數;C 類有叁十二數,更有六十四與八十的(18),受文殊法門影響的經典,顯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。
咒──明咒,在大乘深義的闡揚中,本是「文殊法門」所不會重視的。不過遲一些集出的經典,爲了適應世俗,漸漸的融攝了「護咒」。如A類七經,是沒有咒語的。B類二十八經中,僅『持心梵天所問經』,『無希望經』,『正法華經』,『大寶積經』的『善德天子會』──四部經有護法、護人的護咒(19)。C類十二經中,僅『密迹金剛力士經』,『伅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』(20)──二部經有護咒;這二部經,是爲夜叉yaks!a、緊那羅kim!nara說法的。有咒法或沒有,也可以作爲「文殊法門」發展先後的區別。
叁類四十七部,以譯出等四事來綜合分別,如下表: [P924]
圖片
│A │B │附記 │C │附記
─┬─┬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前│長│直說│3 │3 │ │3 │
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期│行│數法│1 │5 │ │ │
├─┼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所│雜│直說│ │1 │ │ │
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譯│說│數法│ │13│咒法3 │5 │咒法2
─┼─┼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後│長│直說│1 │2 │ │ │
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期│行│數法│1 │1 │ │ │
├─┼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所│雜│直說│ │2 │咒法1 │2 │
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譯│說│數法│1 │1 │ │2 │
代表文殊法門的經典,在A ‧B二類中,擇取以文殊爲主體,或文殊參與論答而有重要性的十八部經,約長行爲先,雜說與數法爲次來分別。但這是說,起初是長行,其後雖仍有長行的集出,只是雜說與數法的經典,大大增多起來。依此來分別,約可分爲叁期:初期與「下品般若」相當(西元五0年前);中期與「中品般若」相當(西元五0──一五0);後期與「上品般若 [P925] 」相近(西元一五0──二00頃)。試列舉經名如下:
圖片
初期
『內藏百寶經』[長‧直]
『菩薩行五十緣身經』[長‧直]
中期
『普門品經』[長‧直]
『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』[長‧直]
『阿阇世王經』[長‧數]
『首楞嚴叁昧經』[長‧數]
『諸佛要集經』[長‧數]
『如幻叁昧經』[雜‧數]
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[雜‧數]
後期
『文殊師利淨律經』[長‧直]
『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』[長‧直]
[P926]
『大淨法門經』[雜‧直]
『須真天子經』[雜‧數]
『魔逆經』[長‧數]
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[雜‧數]
『維摩诘經』[雜‧數]
『濟諸方等學經』[長‧數]
『集一切福德叁昧經』[長‧數]
竺法護傳譯以後,遲到唐代的譯師,對文殊法門的重要教典,也還在傳譯出來(可能有的早已存在,只是譯出遲一些)。如『諸法無行經』,『文殊所說般若波羅蜜經』,『法界體性無分別經』,『文殊師利巡行經』,『大寶積經』的『大神變會』,『善德天子會』都是。
注【97-001】『出叁藏記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七中)。
注【97-002】『長阿含經』卷一一『善生經』(大正一‧七0中──七二上)。
注【97-003】『道行般若經』卷叁(大正八‧四四一下)。
注【97-004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五(大正八‧二五0中──二五叁中、二五六上──中)。
注【97-005】『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六下──二五九下)。 [P927]
注【97-006】這是「密語」,是「正言若反」,「反常合道」的超常手法。
注【97-007】『正法華經』卷七(大正九‧一0七中──一0九下)。
注【97-008】『無希望經』(大正一七‧七七六下、七八0下)。
注【97-009】『菩薩璎珞經』卷叁(大正一六‧叁一下──叁叁上)。又卷四(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