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│ 四 │二二│ 八│ 三四
后期所译│ 三 │ 六│ 四│ 一三
二、依文体──长行或长行与偈颂杂说来分别:原始圣典的『杂阿含经』,就有长行与长行偈颂杂说的二类。为天(四众)人(四众)八众所作的通俗说法,都是长行与偈颂杂说的。大乘『般若经』是长行体;古老的净土经──『阿!B粊佛国经』,『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』(再译的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』,就有偈颂),也是长行。所以着重深义的文殊教典,可能起初传出的是长行,而后有长行与偈颂杂说的。从这一假定去观察,A类中七部是「长行」;『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』是「杂说」,是「后期」所译的。B类中,十一部是长行,十七部是杂说。C类十二部中,仅『佛印三昧经』、『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』、『惟曰杂难经』──三 [P921] 部是长行,都是「前期」译出的。大乘经先有「长行」,后来有「杂说」,这一发展倾向,显然是初期大乘流行的实况。
三、依问答及法数解答来说:在问答中,或以四法等来解答,如『长阿含经』的『善生经』 (2),就已经如此了。大乘佛法的兴起,重于深义的发扬,不是叙述、分别解说的。如『般若经』,「下品般若」只说到诽谤般若的(二缘)四因缘(3);到了「中品般若」,就有十八空,百八三昧;四十二字门,受持二十功德(4);十住地,一一地有多少法等(5)。这表示了「般若法门」,从深悟而倾于叙述说明了。「文殊师利法门」的问答,是诱导的,启发的。对于所问的,或要对方反观自己,或给予否定,与「原始般若」大体相同。或以非常的语句(6),引入出格的深悟。这不是叙述的,分别解说的,也就不需要「数法」的。但在「文殊法门」的开展中,适应一般的需要,也渐渐的应用了「数法」。所以在与文殊有关的经典中,每含有二重性──(文殊的)依胜义法界说;依世俗安立(「数法」)说。依此来观察:A类七部中,『内藏百宝经』,『菩萨行五十缘身经』,『普门品经』(以上是前期所译),『不定入定入印经』──四部是没有「数法」的;其他的三部有「数法」。B类二十八部中,『文殊师利净律经』,『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』,『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』,『大净法门经』(以上是前期译);『诸法无行经』,『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』,『法界体性无分别经』,『文殊师利巡行经』──八部经是没有 [P922] 「数法」的。其他二十部,都有「数法」,以三十二为最高数。C类不属「文殊法门」,而是受到「文殊法门」影响的。十二部中,『佛印三昧经』,『文殊师利问菩萨署经』,『惟曰杂难经』(以上是前期所译);『月上女经』,『第一义法胜经』──五部是没有「数法」的。B类二十部,C类七部──有「数法」的经典,虽数目不一,确是有众多「数法」的。然佛为文殊说的「数法」,仅『正法华经』的四安乐行(7)。『无希望经』的菩萨行(二种)六法,能安住一切功德;说法比丘得二十功德(8)。『菩萨璎珞经』的四果报行,四神足行,四种四圣谛(9)。文殊所说的「数法」,如『首楞严三昧经』,十法行名为福田(龙树所引用的,仅有这部经)(10)。『如幻三昧经』的成就二十事,能得破毁魔场三昧;四法能得三昧(11)。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,菩萨三十二功德铠;增上慢有二(12)。『等集众德三昧经』的四法无畏,四不思议,四无尽,行四法(13)。『无极宝三昧经』的九法宝(14)。『大神变会』说五十六智(15)。『善德天子会』的四法能摄一切善法 ──八法,都由八法而入;三种乐……波罗蜜三伴助(上二部的译出极迟)(16)。B类与C类,有「数法」的共二十七部,「数法」的确是相当多的,但极大部分,是佛为其他菩萨说的,或其他菩萨说的。佛为文殊说及文殊所说的,只是很小部分,这可以证明「文殊师利法门」的特性,是不重「数法」的。这些「数法」是渐渐的增多起来,有一项是可以举例说明的,如有关菩萨事,佛都以四法来解答。西晋失译的『太子和(应该是「私」字的误写)休经』,问菩萨八事;『须 [P923] 摩提菩萨经』问十事;『离垢施女经』问十八事;『持心梵天所问经』问二十事;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问三十二事;『须真天子经』也问三十二事(17)。所问的菩萨事,内容是有共同性的,都以四法来解答,很可以作为因袭与发展的说明。B 类的「数法」,以三十二为最高数;C 类有三十二数,更有六十四与八十的(18),受文殊法门影响的经典,显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。
咒──明咒,在大乘深义的阐扬中,本是「文殊法门」所不会重视的。不过迟一些集出的经典,为了适应世俗,渐渐的融摄了「护咒」。如A类七经,是没有咒语的。B类二十八经中,仅『持心梵天所问经』,『无希望经』,『正法华经』,『大宝积经』的『善德天子会』──四部经有护法、护人的护咒(19)。C类十二经中,仅『密迹金刚力士经』,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(20)──二部经有护咒;这二部经,是为夜叉yaks!a、紧那罗kim!nara说法的。有咒法或没有,也可以作为「文殊法门」发展先后的区别。
三类四十七部,以译出等四事来综合分别,如下表: [P924]
图片
│A │B │附记 │C │附记
─┬─┬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前│长│直说│3 │3 │ │3 │
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期│行│数法│1 │5 │ │ │
├─┼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所│杂│直说│ │1 │ │ │
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译│说│数法│ │13│咒法3 │5 │咒法2
─┼─┼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后│长│直说│1 │2 │ │ │
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期│行│数法│1 │1 │ │ │
├─┼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所│杂│直说│ │2 │咒法1 │2 │
│ ├──┼─┼─┼───┼─┼──
译│说│数法│1 │1 │ │2 │
代表文殊法门的经典,在A ‧B二类中,择取以文殊为主体,或文殊参与论答而有重要性的十八部经,约长行为先,杂说与数法为次来分别。但这是说,起初是长行,其后虽仍有长行的集出,只是杂说与数法的经典,大大增多起来。依此来分别,约可分为三期:初期与「下品般若」相当(西元五0年前);中期与「中品般若」相当(西元五0──一五0);后期与「上品般若 [P925] 」相近(西元一五0──二00顷)。试列举经名如下:
图片
初期
『内藏百宝经』[长‧直]
『菩萨行五十缘身经』[长‧直]
中期
『普门品经』[长‧直]
『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』[长‧直]
『阿阇世王经』[长‧数]
『首楞严三昧经』[长‧数]
『诸佛要集经』[长‧数]
『如幻三昧经』[杂‧数]
『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』[杂‧数]
后期
『文殊师利净律经』[长‧直]
『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』[长‧直]
[P926]
『大净法门经』[杂‧直]
『须真天子经』[杂‧数]
『魔逆经』[长‧数]
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[杂‧数]
『维摩诘经』[杂‧数]
『济诸方等学经』[长‧数]
『集一切福德三昧经』[长‧数]
竺法护传译以后,迟到唐代的译师,对文殊法门的重要教典,也还在传译出来(可能有的早已存在,只是译出迟一些)。如『诸法无行经』,『文殊所说般若波罗蜜经』,『法界体性无分别经』,『文殊师利巡行经』,『大宝积经』的『大神变会』,『善德天子会』都是。
注【97-001】『出三藏记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七中)。
注【97-002】『长阿含经』卷一一『善生经』(大正一‧七0中──七二上)。
注【97-003】『道行般若经』卷三(大正八‧四四一下)。
注【97-004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五(大正八‧二五0中──二五三中、二五六上──中)。
注【97-005】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』卷六(大正八‧二五六下──二五九下)。 [P927]
注【97-006】这是「密语」,是「正言若反」,「反常合道」的超常手法。
注【97-007】『正法华经』卷七(大正九‧一0七中──一0九下)。
注【97-008】『无希望经』(大正一七‧七七六下、七八0下)。
注【97-009】『菩萨璎珞经』卷三(大正一六‧三一下──三三上)。又卷四(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