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大正一六‧三八下──三九中)。
注【97-010】『首楞严三昧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一中)。
注【97-011】『如幻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一四一中──下)。
注【97-012】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四六一上──中、四六四中)。
注【97-013】『等集众德三昧经』卷下(大正一二‧九八七上──中)。
注【97-014】『无极宝三昧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五一五下──五一六上)。
注【97-015】『大宝积经』卷八七『大神变会』(大正一一‧四九七下──四九八上)。
注【97-016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0一『善德天子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六九中──五七0上)。
注【97-017】『太子私(和?)休经』(大正一二‧一五五上──下)。『须摩提菩萨经』(大正一二‧七六中──七七下)。『离垢施女经』(大正一二‧九三下──九六上)。『持心梵天所问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三上 ──下)。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三四九下──三五一上)。『须真天子经』卷一(大正一五‧九六下──一0一中)。
注【97-018】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卷上,八十宝(大正一五‧三五三上── 三五四上)。『超日明三昧经』卷上 [P928] ,八十行(大正一五‧五三二中──下)。
注【97-019】『持心梵天所问经』卷四(大正一五‧三一上──中)。『无希望经』(大正一七‧七八一上)。『正法华经』卷一0(大正九‧一三0上──中)。『大宝积经』卷一0一『善德天子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六九上)。
注【97-020】『大宝积经』卷一0『密迹金刚力士会』(大正一一‧五八上──下)。『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』卷 下(大正一五‧三六七上)。
第二节 文殊法门的特色
第一项 文殊及其学风
在多数的大乘经中,文殊师利(或译「尸利」Man~jus/ri^)与弥勒Maitreya菩萨,为菩萨众的上首。弥勒是『阿含经』以来,部派佛教所公认的,释迦会上的唯一菩萨。而文殊,在初期大乘经中,传说是他方来的,如『文殊师利净律经』(大正一四‧四四八中)说:
「东方去此(娑婆世界)万佛国土,世界名宝氏,佛号宝英如来。……文殊在彼,为诸菩萨大士之伦,宣示不及」(1)。
文殊是东方世界的菩萨,是应释尊的感召而到此土来的。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也说:文殊 [P929] 「从宝英如来佛国而来」;异译『大方广宝箧经』,作「从宝王世界,宝相佛所来」(2)。赵宋译出的『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』,作「东方大宝世界、宝幢佛剎中,所住妙吉祥菩萨」(3)。「宝英」是「宝相」、「宝幢」的异译,原语应该是Ratnaketu 。「宝氏」,或译作「宝主」、「宝王」、「宝住」(「住」,疑是「主」的误写)、「大宝」,是文殊所住的,东方世界的名称。多氏『印度佛教史』说:文殊师利现比丘相,来到欧提毗舍Od!ivis/a旃陀罗克什达Candraraks!ita 的家中(4)。据『印度佛教史』,欧提毗舍为东方三大地区的一区(5)。这也暗示着文殊师利(所传法门),是与东方有关的。支谦所译的『惟曰杂难经』,说南方「有最尊菩萨,字文殊斯利」(6)。欧提毗舍即现在的奥里萨Orissa,地在印度东方与南方的中间;如『大唐西域记』,就是划属南印度的。文殊师利从东方(也可说南方)来,是初期大乘经的一致传说。迟一些,『弘道广显三昧经』说:文殊所住的,宝英如来的宝饰世界,在下方(7)。『华严经』说:文殊师利住在东北方的清凉山(8)。从此,秘密大乘所传的『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』,『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』,也都说文殊在东北方了(9)。
从东方来的文殊师利,是现出家比丘相的。如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说:在安居期间,文殊「不现佛边,亦不见在众僧,亦不见在请会,亦不在说戒中」,却在「王宫采女中,及诸淫女、小儿之中三月」,所以大迦叶Maha^ka^s/yapa要「挝楗槌[木迟]」[椎],将文殊驱摈出去(10)。这表示了 [P930] 文殊是出家比丘,但不守一般的律制。依经说,这是「文殊师利童子,始初至此娑婆世界」(11)。还有可以论证文殊是现出家相的,如文殊到喜信净世界光英如来处,在虚空中,作大音声。光英佛的弟子问佛:「谁为比丘色像,出大音声」(12)?『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』说:文殊与大迦叶,应阿阇世Aja^tas/atru王宫的供养,迦叶让(「着衣持钵」的)文殊先行(13)。『离垢施女经』中,「八菩萨及八弟子[声闻],明旦,着衣持钵,入城分卫」(14),文殊是八菩萨之一。『大般若经』『那伽室利分』说:「妙吉祥菩萨摩诃萨,于日初分,着衣持钵,……入此室罗筏城巡行乞食」 (15)。『文殊师利般涅槃经』说:文殊「唯于我(佛)所出家学道,……作比丘像」(16)。从初期大乘经看来,东方来的文殊师利,确定是出家的比丘。
文殊师利从东方来,留着没有回去(17)。文殊赞助了释尊的教化,也独当一面的弘法,成为初期大乘的一大流!「文殊师利法门」,与释尊的(传统的,大乘的)佛法,在应机开示,表达佛法的方式上,是有显著差别的。文殊师利是从宝氏世界、宝英佛那边来的。宝英佛那边的佛法,与此土释尊的佛法不同,如『清净毗尼方广经』(大正二四‧一0七六中、一0八0中)说:
「彼诸众生,重第一义谛,非重世谛」(18)。 「(此土所说)一切言说,皆是戏论,是差别说,呵责结使说。世尊!宝相佛土无有是说,纯明菩萨不退转说,无差别说」。 [P931]
大乘经的文殊法门,就是宝相佛土那样的,重第一义谛,重无差别,重不退转的法门。『那伽室利分』说:「尊者所说,皆依胜义」。『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』说:「濡首诸所可说,彼之要言,但说法界」。『决定毗尼经』说:「文殊师利所说之法,依于解脱」(19)。依胜义,依法界,依解脱,文殊法门的特色,与『清净毗尼方广经』所说的,完全符合。
「文殊师利法门」,不是释尊那样的,依众生现前的身心活动──蕴、处、界、缘起,次第的引导趣入;是依自己体悟的胜义、法界、解脱,直捷的开示,使人也能当下悟入的。这可说是声闻与大乘的不同,如『文殊师利现宝藏经』说:「向者世尊说弟子[声闻]事,愿今上人说菩萨行」(20)!文殊所说的菩萨法,在(代表传统佛教的)比丘们听起来,是觉得与(向来所学的)佛法不合的,所以『文殊师利巡行经』(大正一四‧五一一上)说:
「五百诸比丘众……作如是言:我不用见文殊师利童子之身,我不用闻文殊师利童子名字。随何方处,若有文殊师利童子住彼处者,亦应舍离。何以故?如是文殊师利童子,异我梵行,是故应舍」。
「梵行」,是释迦佛开示学众所修的。文殊所说的不同,那当然要舍离而去了。在大乘经中,释尊当然也是说大乘法的,然与文殊所说的,每有不同的情形。如佛说三种神变──「说法、教诫、神通」;文殊说更殊胜的神变:「若如来于一切法不可说,无文字,无名相,乃至离心意 [P932] 识,一切语言道断,寂静照明,而以文字语言宣说显示,是名诸佛最大神变」。「于一切法所有言说,悉名神变。……一切言说实无所说,名大神变」(21)。如佛以四法,分别解答菩萨三十二事;文殊再答三十二事,却不用分别解答的方法(22)。如师子步雷音菩萨问文殊:「久如当成无上正真之道」?「发意久如应发道心」? 文殊师利一再反诘而不作正面答复。为什么不说?佛以为:「文殊师利在深妙忍,所入深忍,不逮得道[菩提],亦不得佛,复不得心,以无所得故不说」(23);还是由佛代文殊说。总之,使人感觉到的,文殊法门的表现方式,与声闻法不同,也与一般叙述、分别说明的大乘法不同。
「文殊法门」的独到风格,在语言表达上,是促使对方反观的,或反诘的、否定的。超越常情的语句,每使人震惊,如『阿阇世王经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四00中)说:
「饭事既讫,阿阇世则取一机,坐文殊师利前。自白言:愿解我狐疑!文殊师利则言:若恒边沙等佛,不能为若说是狐疑!阿阇世应时惊怖,从机而堕」。
阿阇世王造了杀父的逆罪,想到罪恶的深重,内心非常疑悔不安,所以请文殊说法,希望能解脱内心的疑悔(也就是出罪了)。文殊却对他说:不要说我文殊,就是数等恒河沙的佛,也不可能为你说法,当然也不会解除你内心的疑悔。这不是绝望了吗?非堕不可。所以阇王惊怖,竟从座上跌下来。其实:这是说:佛觉了一切法如虚空,本来清净,不是可染污的,也没有染污而 [P933] 可除的。所以说:阇王的疑悔,是恒河沙数佛所不能说的。如『诸法无行经』中,诸天子赞叹文殊说:「文殊师利名为无碍尸利,……无上尸利」!而文殊却说:「我是贪欲尸利,瞋恚尸利,愚痴尸利!…… 我是凡夫!……我是外道,是邪行人」(24)!这当然…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师利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