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▪P2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入空叁昧禅住」,稱爲「上座禅」(23)。如獨住(ekaviha^rin),是個人獨住的修行者,然『雜阿含經』說:如于境不貪、不喜、不系者,即使住在高樓重閣,也是獨住。反之,如于境生貪、生喜、起系者,那即使是空閑獨處,也還是第二住(與伴共住)(24)。這與『般若經』所說的遠離viveka,意義完全一樣(25)。又如沙門s/raman!a,是當時出家者的通稱。然佛說「沙門法」、「沙門義」,(26)沙門要有實際的內容,否則就是假名沙門了。佛法是重視深悟的宗教,雖說種種法,立種種製度, [P986] 只是爲了助成這一大事,而不是拘泥于言說、製度的,這種精神。在「文殊法門」中高揚起來。如乞食,是爲了修證而不得不乞食,不是爲乞食而乞食的,所以維摩诘對大迦葉Maha^ka^s/yapa 、須菩提說:應怎樣的乞食,要怎樣才可以受食(27)。優波離Upa^li是持律者,爲二犯戒比丘,依律製說滅罪法。維摩诘直捷的說:罪性本空,消除了二比丘的疑悔(28)。羅!7畝羅Ra^hula 贊歎出家的功德,到底出家的目的何在?維摩诘說成就功德,遠離煩惱的「真出家法」。進一步說: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是即出家」(29)。這都是對聲聞律製,而表示大乘者的見解。

  

  維摩诘責難諸大弟子的,如佛陀與禅法,是提示不同的信解。說法,是說法的內容問題。乞食,是要乞食的,只是乞食者要具備應有的理念。這都是內容的深化,不是全盤否定的。但持律者,依律爲比丘說出罪法──「作法忏」,是僧團的製度,爲了大衆和樂清淨而成立的製度,是否一概的以大乘的「理忏」來替代?出家,是佛傳下來的製度,固然要有出家的實質意義,但真的發菩提心就是出家,不再要事相的出家嗎?與律製有關的出罪法與出家法,到底「文殊法門」的真意何在!這裏,對出家作一番經說的考察。『如幻叁昧經』(『善住意天子經』的舊譯)中,善住意天子Susthitamatidevaputra問文殊:「假使人來,欲得出家爲沙門者,當何以化?何除須發?何受具戒」?文殊約沙門出家,除須發,披袈裟,思念興造[作],受具戒,學戒,受供養,限節[頭陀],一一的分別解說。如說:「若不發心欲得出家,我乃令卿作沙門耳。……勿得發 [P987] 心作沙門也」!似乎勸人不要出家,其實是要人不起妄想,無住無著,爲出家……頭陀行應有的實質意義(30)。『如幻叁昧經』中,文殊曾化作菩薩說法,說到:「精習于閑居[阿蘭若];……常行而乞食;數數相調習,親近坐樹下;穢藥以療身。……此等勇猛士,必成尊佛道」(31)。對出家的「四依」行,是相當尊重的。『大神變會』說:「過去未來世,一切諸如來,無有不舍家,得成無上道」(32)。『文殊師利授記會』說:「樂阿蘭若,住寂靜處,獨行無侶,如犀一角。……若有出家菩薩,行于七步,向阿蘭若寂靜之處,而此福德甚多于彼」(33)。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說:一法不失(菩薩)所願,是:「開士當學追慕阿!B粊如來宿命本行菩薩道時,志願出家,樂沙門行,世世所生,不違本誓」(34)。文殊的本願,是:「從今日以往,假使生欲心,辄當欺諸佛,現在十方聖。……常當修梵行,棄欲舍穢惡,當學于諸佛,戒禁調和性」(35),與阿!B粊佛Aks!obhya 的本願相當。依經文的明證,「文殊法門」到底是重視出家,而修住阿蘭若等頭陀行的。不過,一部分經典,就顯得不同,如說(36):

  

   1.「有受持諷誦,廣爲一切解說其義者,是爲持戒清淨,……是爲沙門,……是爲除須發,是爲受大戒」。 2.「若人得聞如是經法,是人名爲善出家者,何況信受讀誦,如所說行」! 3.「若有菩薩住是叁昧,雖複在家,當說是人名爲出家」。 [P988] 4.「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是即出家,是即(受)具足」。 5.「菩薩不以除須發者爲是出家也,……不以自被袈裟,……自奉禁戒,……自處閑居, ……不以顔貌形容、威儀禮節爲是出家也。……若當還複上驷馬車,與畏間長者子俱,爲開化說此,則是汝出家之行也」。

  

  上面所引經文,前叁則,是以受持大乘經,住大乘叁昧爲出家,與出家僧製是不合的。特別是4.,長者子是要出家的,維摩诘教他發菩提心,就是出家,就是受具足戒了。5.上金光首淫女,也想出家,文殊爲他說出家法──菩薩利他行。末了,要他與畏間長者子一共上車,如能教化他,就是出家行了。這二則,在事相上,都是勸修菩薩行,不用出家的具體事例。所以,「文殊師利法門」,本來是繼承『般若經』、『阿!B粊佛國經』,推重出家菩薩行的。出家行,是釋尊成佛以前那樣的出家行,沒有製定羯磨受具以前的出家行;住阿蘭若,常乞食,糞掃衣,陳腐藥─ ─「四依」時代的出家行。但在家菩薩的地位,一天天重要,透露出不必出家,在家菩薩也是一樣的消息。

  

  「彈偏」,是對菩薩說的。維摩诘爲彌勒Maitreya說「授記」,及「菩提」的實義。爲光嚴Prabha^vyu^ha童子說「道場」。持世Vasudha^ra是出家菩薩,維摩诘在持世前,爲魔女說「法樂」。長者子善德設大施會,爲他說「法施之會」。這都是約深義說的。佛教中,「 [P989] 成佛」、「轉*輪」、「入涅槃」,是釋尊當時所有的重要事項。自從「本生」流行,于是有「菩薩」、「受記」、「六波羅蜜」等術語。大乘法興起,有「發菩提心」、「大誓莊嚴」、「得無生忍」、「度盡衆生」、「莊嚴佛土」等名目,是大乘行者所重的,在大乘法流行中,有依世俗谛,分別解說的必要。然沒有深悟的世俗分別,是不符般若深悟真義的。特重深悟的「文殊法門」,對有關大乘的發心、修行、證果等事相,每從深悟的境地,給以破斥。如『善住意天子會』,立「破菩薩相品」,論「初發心」、「得無生忍」、「轉入諸地」(37)。如『離垢施女經』,對八大菩薩,一一的問難,使他們默然無對(38)。如『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』,師子步雷音菩薩問文殊:「當久如成最正覺」?「發意久如應發道心」?「發道心以來爲幾何耶」?「用何等故不成正覺」?「不一發心吾當得道,仁者雲何勸化衆生使發道心」?「仁成佛時,國土何類」(39)?這些論題(除末後問),佛說:「文殊師利在深妙忍,所入深忍,不逮得道,亦不得佛,複不得心,以無所得,故不說之」(40)。文殊依深悟的境地,所以不作正面的答複。這些論題,不是全不可說,大都由佛順俗而爲之解答。這與對聲聞律製的問答,雖論說相近,而立意是大有不同的。

  

  

  注【102-001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五(大正八‧五五六上──中)。

  注【102-002】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六(大正八‧五六四中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2-003】『寶積叁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』(大正一二‧二叁八上──下)。 [P990]

  注【102-004】『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』卷下(大正八‧七四六下──七四七中)。

  注【102-005】『阿阇世王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叁九五中)。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叁上)。『如幻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二‧一叁七上──中)。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中(大正一四‧五四九中)。

  注【102-006】『文殊師利現寶藏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四五五下)。『思益梵天所問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四二下──四叁中)。

  注【102-007】『須真天子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一0四上)。

  注【102-008】『維摩诘經』卷下(大正一四‧五二八中)。

  注【102-009】『伅真陀羅所問如來叁昧經』卷上(大正一五‧叁五一下)。

  注【102-010】『魔逆經』(大正一五‧一一五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2-011】『離垢施女經』(大正一二‧九一下──九二下)。

  注【102-012】『首楞嚴叁昧經』卷下(大正一五‧六四叁下)。

  注【102-013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叁九下──五四二上)。

  注【102-014】『須真天子經』卷二(大正一五‧一0叁中──一0四上)。

  注【102-015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四二上)。

  注【102-016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叁九下)。

  注【102-017】『異部宗輪論』(大正四九‧一五下)。 [P991]

  注【102-018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四0上)。

  注【102-019】『異部宗輪論』(大正四九‧一六上)。

  注【102-020】『維摩诘所說經』卷上(大正一四‧五四一上)。

  注【102-021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一(大正二‧五下)。

  注【102-022】如『中阿含經』卷四叁『拘樓瘦無诤經』(大正一‧七0叁上──下)。

  注【102-023】『雜阿含經』卷九(大正二‧五七中)。『中部』(一五一)『乞食清淨經』,作「空住」,是「大人住」(南傳一一下‧四二六)。

  注【102-024】『雜阿…

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十二章 文殊師利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